-
摘要:黄毛源矿区位于全州县龙水镇,具有良好的地质成矿条件,初步查明3条钨锡铜矿脉,矿脉产出与岩性、岩浆岩及构造关系密切。根据开展的1:1万土壤剖面测量工作,结合地质路线调查,分析元素异常特征,异常内有矿脉带分布,组合异常与矿脉套合程度高。综合岩性、岩浆岩、构造及异常分布,矿区找矿潜力较大。
关键词:黄毛源矿区;钨锡铜矿脉;元素异常特征;找矿预测
矿区位于广西全州县龙水镇西侧约8km一带,越城岭花岗岩体南东面。在工作区本次完成地质路线调查70km;1颐1万土壤化探剖面测量10km;探槽施工970.4m3;民窿编录137.8m等。通过上述工作,了解矿区内地层、构造、矿化蚀变基本特征,查明矿区内钨锡铜矿体地表展布特征,土壤剖面元素异常较为发育,为开展地质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1区域地质特征
矿区位于南华准台地桂北台隆越城岭断褶带,属南岭成矿带广西段的一部分,越城岭钨锡、稀有金属成矿区内,具有优越的找矿区带位置。
1.1区域地层
区域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丹州群、南华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白垩系及第四系等咱1暂。
1.2区域构造
本区经历多期次构造运动,主要有加里东和燕山运动。加里东运动形成北北东向的苗儿山、越城岭两大复式背斜;而燕山运动以断裂为主,形成资源-新宁断陷盆地和一系列北北东向断裂。
1.3区域岩浆岩
区域内岩浆活动频繁、强烈,岩浆岩比较发育,加里东期花岗岩为主体,呈岩基产出,根据岩石结构、构造可分为边缘相、内部相和动力变质带,其补充侵入体与燕山期花岗岩呈岩株及岩脉产出,多分布于前者主侵入体中。
1.4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1.4.1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根据1颐20万化探扫面工作的成果可知,桂北台隆区区域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元素组合特征为W、Sn、Bi、Cu、Au、Pb元素组合异常,在异常区内常出现W、Sn、Bi、Au、Pb等元素浓集中心。其他变质岩、浅变质岩地区,异常元素组合为Pb、Zn、Au、Ag、Sb、Hg、As等,在异常范围内常出现Pb、Au、W、Mo等元素浓集中心咱2暂。区域内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区多为Ⅱ、Ⅲ级异常,仅有一个V、Mo异常(Ⅰ级)和一个Pb、Cu、Sn异常(Ⅰ级),这两个异常区已分别作了评价,即七星石煤矿(伴生V、Mo)和长岗岭、横溪源多金属矿等有工业价值的矿床。
1.4.2综合异常形态及分布特征
相当一部分异常形态及分布和猫儿山-越城岭花岗岩体的形态一致或有密切联系;异常大体沿区域性断裂带附近分布居多;异常和局部隆起构造分布的形态一致,少数异常与局部坳陷构造吻合;异常走向基本反映构造线方向。
1.4.3异常与矿床的关系
异常分布与矿床(点)分布关系密切。据有关统计,桂东北地区汞、锡、锌铅、铅银、锡钨、铜锡、锑等综合异常已发现各类中小型以上矿床占异常总数的59%。其中又以处于局部隆起构造轴部及区域断裂带内,具有明显的浓集中心和多元素组合的复杂异常或具分带特征的异常,含矿可能性最佳。
2矿区地质
2.1矿区地层
矿区地层主要为南华系黎家坡组(Nhl)、震旦系陡山陀组(Z2d)、震旦系老堡组(Z2l)等。
南华系黎家坡组(Nhl)由砂质绢云母板岩、泥质砂岩、不等粒砂岩、含砾砂岩组成,局部夹有数层泥质白云岩;震旦系陡山陀组(Z2d)上部岩性以含碳硅质板岩为主,中部为粉砂质绢云板岩,底部为泥质粉砂岩夹1~2层泥质白云岩,距本组底界约0~40m,其经区域变质及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形成透闪石化角岩含矿带,是锡多金属矿主要赋矿层之一;震旦系老堡组(Z2l)岩性主要为硅质岩。2.2矿区构造
矿区构造以断裂为主,主要有两组:一组是走向与地层走向一致的纵断层,走向北东20毅耀50毅,倾向多为南东,倾角40毅耀70毅,局部反倾,性质表现为正断层,局部为逆断层咱3暂,与矿区Ⅱ号锡铜矿体相伴产出的断裂便属此断裂,该组断裂经多期活动,不仅有早期的硅化、角岩化,还有后期松散的破碎带;另一组为垂直岩层走向的横断层,其断层相当发育,有时几米便出现一条,表现为平推性质,此类断裂存在数量多、规模小的现象。
2.3矿区岩浆岩
矿区岩浆岩包括:加里东期花岗岩(酌)岩基的边缘相带,其岩性为细-中粒(或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由于后期构造影响岩石普遍被压碎,越接近压碎带和接触带岩石蚀变越强,蚀变主要表现在斜长石多被绢云母取代,黑云母变为绿泥石;燕山期花岗岩(酌)以小岩株、岩脉贯入,岩性为白云母花岗岩,除处于构造带上,一般蚀变程度较低。两期岩浆岩岩体对比,如表1所示。
3矿床地质
3.1矿体特征
矿体主要位于震旦系陡山陀组(Z2d)及南华系黎家坡组(Nhl)中,含矿脉带走向北东37毅耀47毅,倾向140毅左右,局部倾角陡立时矿体有扭动现象。本次工作在矿点附近共圈定3条矿体:Ⅰ号钨锡矿体由透闪石角岩、透闪岩、透辉石及含钨石英脉组成,矿体控制长度232m,由TC19、5TC28控制。TC19控制矿体厚度5.19m,WO3品位0.264%;5TC28控制矿体厚度1.77m,WO3品位0.064%,Sn品位达到0.14%。受构造影响,沿走向、倾向均有扭动弯曲,沿顶底板常见层间滑动破碎和石英脉团块,垂直脉带的横断层较发育,但断距仅1m左右,影响不大。WO3、Sn主要富集在透闪石角岩中偏下部。
Ⅱ号锡铜矿体由透闪石岩及石英脉团块组成,矿体控制长度960m,由TC1601、TC1602、TC6、5TC112、5TC124控制。TC1601控制矿体厚度2.18m,Cu品位0.28%;TC1602控制矿体厚度2.01m,Cu品位0.30%;TC6控制矿体厚度1.51m,Sn品位0.28%,且Cu品位达矿化要求(0.16%);5TC112控制矿体厚度2.0m,Sn品位0.25%,Cu品位0.20%;5TC124控制矿体厚度2.0m,Cu品位0.21%,Sn品位达矿化要求(0.08%)。由于受到压扭性构造影响,无论走向还是倾向形态上均作舒缓波状的弯曲。成矿后期的层间滑动破碎带发育,横切矿带一至数米的小错断屡见不鲜,但破坏不大。Sn、Cu在透闪石角岩层中相对富集的部位大致是:Sn在透闪石角岩中自北至南有由上而下逐渐转移富集的现象,与断层斜切透闪石岩层吻合,可见Sn的成矿与构造关系密切;Cu则在整个透闪石角岩层中部发育,这与Cu元素的活泼性有关。
Ⅲ号钨矿体根据民采老隆LD1101进行了编录素描,坑道内沿脉岩性主要透闪石角岩,节理裂隙较发育,有石英脉充填,具钨矿化,沿脉坑道内WO3品位0.11%~1.47%,控制沿脉长度16.7m。穿脉中含WO3矿体厚2.96m,WO3平均品位0.37%。
3.2矿床成因
根据矿体形态、产状,岩石、矿物的共生组合和近矿围岩蚀变等情况综合分析,矿床属于高温热液蚀变型脉状矿床。矿床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在南华系黎家坡组、震旦系陡山沱组中的泥质白云岩或泥质灰岩为交代、蚀变提供活泼岩性条件的基础上,加上加里东期(酌)黑云母花岗岩及燕山期白云母花岗岩(酌)的入侵为成矿提供丰富的矿源,矿区横、纵断层的发育为矿液提供良好的导矿、交代及储矿空间。这就是本矿区成矿的岩性、构造、岩浆岩三条件的综合成矿。
4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本次工作进行了1颐1万土壤化探剖面测量,共布置剖面测线9条,总长10km,共取土壤样531件,分析项目为Cu、Pb、Zn、Ag、W、Sn、Mo、Bi,各元素做了背景参数数理统计分析,异常下限及各特征值,如表2所示。
4.1地球化学异常圈定
数理统计采用算术计算公式:平均值x=1移xi,标准差
异常下限T=x+1.65s。在数理统计过程中,采用逐步剔除法,剔除大于x+3s的数值,异常下限的确定基本符合本区的要求。
4.2矿区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组合异常特征
本次对矿区开展的土壤化探测量并分析相关元素,共圈出W异常5处、Sn异常5处、Mo异常4处、Bi异常7处、Cu异常4处、Pb异常4处、Zn异常6处、Ag异常6处咱4-5暂。总体上看,各元素异常分布有一定规模,呈长条带状、近椭圆状展布,部分异常具内、中、外浓度带并具明显浓集中心,部分仅具中、外浓度带。通过对8种元素的异常特征分析,圈定Cu、Pb、Zn、Ag综合异常1处(Ht-3),W、Sn、Mo、Bi综合异常1处(Ht-4)。其特征如表3、表4所示。
由表3、表4可见,黄毛源矿区检查结果以Cu、W、Sn为主,Pb、Zn、Ag、Mo、Bi次之。根据圈定的异常情况,Cu、W、Sn有面积大、强度高的特征,找到相应矿种的可能性较大。由矿体展布特征可见,矿体周围均有相对应的元素异常,异常走向与矿脉走向基本一致,矿脉与异常套合较好。因此,组合异常区内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
5找矿预测
5.1找矿标志
根据异常特征,浓集中心具内、中、外三个浓度的异常都可见到含矿矿化体;岩性:透闪石角岩、矽卡岩及其蚀变岩石;构造,NNE向发育的层间断层及破碎带,构成以接触热液形成的钨、锡、铜、铅、锌等多金属矿有利区位成矿条件。
5.2找矿预测
矿区内Cu、Pb、Zn、Ag、W、Sn、Mo、Bi元素异常发育,且异常强度较高、规模较大、呈长条带状展布。异常具内、中、外浓度带并具明显浓集中心,主要位于矿脉带周围,与成矿作用关系明显,属于矿致异常。结合研究区内地质特征及土壤地球化学组合异常特征,Ht-3、Ht-4组合异常找矿潜力较好,在深部找到相应矿种的可能性较大。矿区位于越城岭接触带,具有良好成矿地质条件,从岩性上看,南华系黎家坡组、震旦系陡山沱组中的泥质白云岩或泥质灰岩为选择性交代提供岩性条件;从岩浆岩条件看,加里东期的大岩基及其后期的补充侵入体,特别是与成矿关系更密切的燕山期岩株、沿脉的发育为成矿提供丰富的矿源;从构造条件看,矿区以断裂为主,多期活动,特别是沿着活泼岩性中的走向断层的发育能为导矿、交代、储矿提供有利的空间条件。周边接触带上星罗分布的矿点表明矿质的丰富。
6结论
首先,通过地质路线调查,了解矿区内地层、构造、矿化蚀变基本特征,矿区内钨锡铜矿化脉带分布情况,查明矿区内钨锡铜矿体地表展布特征。其次,通过对Cu、Pb、Zn、Ag、W、Sn、Mo、Bi等8种元素的异常特征分析,圈定综合异常区2处,对主要的异常分布特征及与地层、构造、成矿等关系特征做较为系统的总结,进一步缩小找矿靶区。最后,综合分析矿区成矿条件,从岩性、岩浆岩、构造及元素异常分析,矿山深部找矿前景大,以进一步开展深部探矿工作。
参考文献
[1]黄剑,谭双,陈琪,等.桂北苗儿山矿田金竹岔--三羊坪地区成矿地质特征[J].中国金属通报,2022(9):26-28.
[2]梁国宝.九万大山--元宝山多金属成矿区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J].南方国土资源,2008(3):19-21.
[3]梁进,龚名文.黄毛源铜矿区地质特征以及找矿标志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3,32(22):60-61+73.
[4]张嘉升,潘爱芳,樊会民,等.陕西柞水地区金盆梁金矿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与找矿方向[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4,36(4):55-63.
[5]娄元林,陈武,陈东太,等.西藏隆子县那嘎迪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J].地质找矿论丛,2018,33(1):15-2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