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课程思政对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窗口探索文言文教学,是实现文言文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有效路径。文章指出初中语文教师可在教学中遵循“以素养为本,明晰教学目标”“以内容为核,搭建课堂结构”“以德育为基,丰富评价方式”的路径,切实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实现文言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关键词:初中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言文教学;课程思政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在各学科教学中实现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引导。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础性学科,对培养学生人格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文化自信是第一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我国历代优秀的文言文作品中有所呈现。在大思政背景下,探讨初中语文文言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教学使学生达成“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学段要求,并具备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同时深入挖掘文言作品中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找到文言文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言文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现状

  自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投入使用以后,文言文篇目在选文中所占的比重有所增加。这些文言作品涉猎广泛,内涵丰富,有助于学生认识、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可见,基于文言作品中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文言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是大思政背景下开展文言文教学的题中要义[1]。

  综合来看,虽然文言文选文篇目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有所增加,文言文教学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有所提升,但传统、单一肤浅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依然存在,文言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现状并不乐观。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缺少由文字学习走向文化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不少学生将文言文学习浅层归为语言文字的学习,轻视甚至忽视语言文字学习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

  例如,在学习《礼记•大道之行也》中的“讲信修睦”时,学生往往能够主动地记忆“修”的字词义为“培养”,但是当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讲信修睦”的时候,学生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没有思考、体验、感悟的积极性,这样自然难以达成“讲信修睦”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的传承。

  二、教材中文言文选文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元素

  《课程标准》明确了“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之一。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需要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就汉字学习而言,学生学习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即是在发现古老汉字的文化内涵。就篇章主旨而言,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是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言文教学中常见的思政育人材料,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将中小学课程教材所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为了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大主题[2]。因此,本文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选文所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归类分析。

  (一)核心思想理念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选文蕴含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等核心思想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选取部分经典文言作品,梳理其中的思政元素(见表1)。
 

 
  这些经典文言作品中包含的忠诚爱国、尊时守位、严谨治学等思想内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重要的思政元素。

  (二)中华人文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发展的精神主线。胡钰认为,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的世界观、以德为本的人生观及以和为本的价值观[3]。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优秀文言文选文中包含的价值观念、民族气节、向上向善的精神内核,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具体梳理见表2。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把握文本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精神血脉,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三)中华传统美德

  优秀的文言作品是承载真善美的道德因子的具体载体。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选文中不乏蕴含中华传统美德的优秀篇章(见表3)。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文言文选文中的中华传统美德因子,使美德基因能够代代相传,成为思政育人的道德资源。

  三、文言文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路径

  (一)以素养为本,明晰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在大思政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的教学目标设定应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本,强调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方面的互相关联,力求学科目标与德育目标的一致性[4]。

  以《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言文为例,苏轼用诗意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营造了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后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字里行间蕴含着文采、境遇和志趣。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将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发掘出来。据此,教师可将本课教学目标设定如下:反复诵读,积累文言实词,培养语感,熟读成诵;品析文句,了解本文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知人论世,感受作者旷达积极的人生态度,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坚持以素养为本,充分挖掘教材文本的文化内涵,实现文言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自然融合。

  (二)以内容为核,搭建课堂结构

  文义的疏通、文法的理解和文旨的体悟三者构成文言文教学的核心。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发现文言文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可以认识蕴涵丰富的语词文化、审辨古今汉语的差异性等方法对话作者、对话历史,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文义、文法、文旨为核心构建课堂,探寻文本、文学、文化的内在联系,在帮助学生积累文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的过程中,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和价值认同。

  仍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教师可用“初识文本”“融合文学”“对话文化”三个课堂教学环节搭建文学、文化与语文课堂间的桥梁,探寻语文课堂背后丰厚的文化内涵。具体步骤如下:

  初识文本—音、义疏导,使学生初步感知文义;

  融合文学—通过“赏月之兴”“赏月之人”“月下风景”“月中心境”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品析融情于景的文学手法;

  对话文化—引用相关作品,以引导学生知人论世,领悟文章主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在《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中,教师以文义、文法、文旨为核心构建课堂教学,使学生领略了月色之美、文字之美、苏轼人格之美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促进了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三)以德育为基,丰富评价方式

  文言文教学实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育人目标,是达成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基础。传统的囿于书本、课堂,唯教师、唯分数的评价方式并不能满足大思政背景下文言文教学育人目标的要求。评价方式只有多元化,才能适应文言文教学的时代改革[5]。

  例如,在讲授《木兰诗》之后,教师可安排学生开展“民歌采撷”项目化学习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分组,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资源,查阅字典辞书,搜集家乡民歌,分析其韵律、语言、句式特点及主要内容和思想主旨,并与《木兰诗》进行系统比较后制作成PPT在课上展示分享。师生最终从展示内容、现场表达等角度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民俗文化,不仅能够延伸文言文教学的内容,还能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实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育人目标,实现文言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四、结束语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可以有效地剖析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探知文言文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思想理念,促使学生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基于此,在大思政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晰教学目标、搭建课堂结构、丰富评价方式,实现文言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EB/OL].(2021-02-03)[2021-01-19].

  [3]胡钰.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传播[J].当代传播,2022(2):4-10.

  [4]李萧.课程思政融入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实践研究:以部编版为例[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3.

  [5]周雅慧.“课程思政”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23.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