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正文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后三角入路和胆囊三角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接受胆囊三角入路实施腹腔镜手术,观察组接受胆囊后三角入路开展腹腔镜手术。对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炎症因子水平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炎症因子水平在术前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改善,实验组炎症因子改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后三角入路效果更为确切,不仅手术指标更优,而且对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机体影响较小,可降低患者炎症反应,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关键词: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后三角入路;胆囊三角入路

  0引言

  在胆道系统疾病中,胆囊结石发生率较高。形成的胆囊结石会对胆囊壁造成刺激,且会对胆囊功能造成一定的损伤,进而引发胆囊的慢性炎症。胆囊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的主要症状为腹部胀痛和全身发热等,严重患者还有癌变风险[1-2]。因此,提高胆囊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治疗效果尤为重要。目前,胆囊结石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临床中,腹腔镜手术的发展越来越好,且应用也越来越广,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临床中应用更广,且患者术后恢复更快[3-4]。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仍会对胆管造成损伤。有研究认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导致胆管损伤的原因与胆囊三角在手术中解剖不当有关,手术过程中,胆囊三角是最易损伤的位置,也会增加操作的难度。有研究发现,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可以更好地对胆管解剖结构进行辨别,相较于胆囊三角入路的损伤更低,降低对胆管的损伤[5-6]。基于此,本文将2020年1月—2022年12月接诊的102例胆囊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患者予以分组研究,探究两种入路方式的效果,资料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男17例,女34例,年龄为23~83岁,平均(54.69±3.51)岁;病程为1~3年,平均(2.31±0.18)年。实验组:男15例,女36例;年龄为24~84岁,平均(54.77±3.48)岁;病程为1~4年,平均(2.18±0.20)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胆囊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确诊患者;②肝脏、肾脏、心脏等重要器官功能正常患者;③符合手术指征,手术耐受较好患者;④对研究内容知情患者。

  排除标准:①腹部手术史患者;②哺乳期或妊娠期患者;③精神类疾病患者;④凝血功能异常患者。

  1.3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全部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手术开始前,均采取全身麻醉,麻醉满意后,在患者脐缘处做长度在1cm的切口,通过二氧化碳建立人工气腹,置入套管针和腹腔镜,胆囊周围粘连部分通过4孔法分离,暴露胆囊三角。

  对照组采用胆囊三角入路。首先将患者的胆囊三角和肝门部位进行分离,切开三角区浆膜层后解剖胆囊动脉和胆囊管,明确胆总管位置,再采用肽夹夹断胆总管近端,切除胆囊。最后利用生理盐水冲洗手术位置,将切口缝合,完成手术。

  实验组采取胆囊后三角入路。利用电凝钩切开患者胆总管上方5cm处,随后钝性分离胆囊后三角的疏松组织,以便显露胆囊管和壶腹部,再将壶腹部向下翻转后暴露壶腹三角,横向切开壶腹三角内浆膜,将肝总管和胆囊管予以暴露,夹闭和切除胆囊血管后再夹闭切除胆囊。冲洗手术部位后将切口进行缝合,完成手术。

  1.4指标观察和分析

      1.4.1对比手术指标


  包括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用时。

  1.4.2对比炎症因子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水平、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白介素-8(IL-8)水平进行对比和分析。

  1.4.3对比并发症情况

  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术中中转开腹、术后皮下气肿、胆漏、胆管损伤、动脉损伤。

  1.5统计学方式

  计算处理通过SPSS 24.0处理,数据呈正态分布。利用t检验时,取(x—±s)进行描述,利用χ2检验时,取[n(%)]进行描述,P<0.05说明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指标比较

  实验组手术指标更优,与对照组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炎症因子比较

  手术前,组间患者炎症因子数据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各项炎症因子数据较对照组更低,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并发症比较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结石通常合并存在,两种疾病之间会相互影响,加重病情的同时,影响患者健康以及生活质量。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早期接受治疗,不仅可以阻止其癌变风险,还可提高治疗结果。近年来,腹腔镜微创手术在胆管疾病中应用较为广泛,由于胆囊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病情较为复杂,且手术过程中胆囊三角区域解剖结构较为模糊,常规胆囊三角入路时,会对胆总管以及血管造成损伤,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不利于患者恢复[7-8]。胆囊后三角紧贴于胆囊浆膜处,此处无胆囊动脉,因此其解剖结构更为稳定,且该部位不会受胆囊炎症影响,可有效满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操作需求,并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9]。

  在本文研究中,采取胆囊后三角入路的实验组患者,其治疗后手术时间为(30.37±6.58)min,术中出血量为(33.69±8.91)mL,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32.27±8.29)h,住院为(5.12±1.25)d,显著优于采取胆囊三角入路的对照组手术指标。本文研究结果与周超[10]结果一致,主要原因在于,后三角入路可以充分暴露胆囊管、胆囊壶腹和胆总管上段。更便于胆囊动脉的避让,手术视野更为清晰,将术中胆管损伤降低更有利于胆囊三角的分离。后三角入路将手术操作难度降低,因此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因胆囊后三角入路动脉较少,因此手术过程中失血量也相应减少,对于患者术后恢复有重要意义。因此,实验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更快,住院时间更短。除此之外,手术过程中切除病变胆囊,会导致炎性因子的升高。本文研究中,实验组术后炎性因子水平更低,说明胆囊后三角路治疗方式对患者炎性反应更小。实验组术后低并发症发生率也说明胆囊后三角入路安全性更高,优势更大。文中数据可有效验证胆囊后三角入路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中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实施胆囊后三角入路术式安全性更高,可缩短患者胃肠道功能在术后的恢复时间,并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夏宝杰,朱学和,支文彬.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的疗效分析[J].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2022,10(4):58-61.

  [2]陈永友,周艳宾.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效果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7):52-55.

  [3]邹益鑫.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21,34(21):99-100.

  [4]胡永鑫,王康.胆囊后三角入路与胆囊前三角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贵州医药,2021,45(10):1545-1546.

  [5]赵良功.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21,53(8):981-983.

  [6]魏东庆.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的效果分析[J].世界复合医学,2021,7(5):69-71.

  [7]李昌安,白丽慧.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与经胆囊三角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对比研究[J].河南外科学杂志,2021,27(1):117-119.

  [8]刘全民.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的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30):82-83.

  [9]何清雄.不同胆囊三角解剖入路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的效果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0,24(19):118-120,128.

  [10]周超.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20,39(21):29-31.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