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观察孟鲁司特钠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咳嗽患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70例慢性咳嗽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孟鲁司特钠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炎性因子水平、肺功能指标水平、症状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咳嗽症状明显缓解和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咳嗽患儿,可有效改善肺功能,缓解咳嗽症状,控制炎症反应,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且安全性较高,效果优于孟鲁司特钠单药治疗。
【关键词】孟鲁司特钠;西替利嗪;慢性咳嗽;肺功能;儿童
咳嗽是人体防御机制,属于呼吸系统常见症状,可分为慢性咳嗽、亚急性咳嗽、急性咳嗽3个类型。慢性咳嗽是指咳嗽时间超过8周,X线诊断肺内无病变且仅有咳嗽症状的疾病[1]。慢性咳嗽患儿可采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抗组胺类药物等进行抗炎治疗,以控制咳嗽症状发作。孟鲁司特钠是一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同时还具有抑制气道重塑、抗纤维化的作用[2]。西替利嗪是第2代抗组胺药物,可通过控制炎症反应、抑制嗜酸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达到抗炎、抗过敏的效果[3]。本文观察孟鲁司特钠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咳嗽患儿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70例慢性咳嗽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纳入标准:符合《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1]中慢性咳嗽相关诊断标准;病程≥2个月。排除标准: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伴有荨麻疹病史或药物过敏。患儿家属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男24例,女11例;年龄6个月至7岁,平均(4.34±1.39)岁;病程2~9个月,平均(6.65±0.89)个月;病因:变应性咳嗽12例,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14例,咳嗽变异性哮喘9例。研究组:男25例,女10例;年龄7个月至7岁,平均(4.96±1.45)岁;病程2~10个月,平均(6.78±0.92)年;病因:变应性咳嗽13例,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11例,咳嗽变异性哮喘11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补液、扩张支气管、镇咳、祛痰、吸氧等基础治疗,指导患儿进行呼吸训练。
对照组患儿口服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四川大冢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4828,5 mg)治疗,<5岁患儿,4 mg/次,≥5岁患儿,5 mg/次,1次/d,持续治疗30 d。
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糖浆(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889,0.1%)治疗,5 mL/次,2次/d,持续治疗30 d。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评估两组咳嗽症状积分,包括夜间咳嗽与日间咳嗽,采用0~3分4级评估法。治愈:治疗后症状积分下降95%及以上;显效:症状积分下降70%~94%;有效:症状积分下降30%~69%;无效:症状积分下降0~29%或症状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炎性因子水平。采集患儿晨起空腹静脉血5 mL,以2500 r/min离心8 min,取上层清液。采用免疫分析法检测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魏氏法检测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3)比较两组肺功能指标水平,包括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FEV1/FVC。(4)比较两组症状消失时间,包括咳嗽症状明显缓解和消失时间。(5)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PCT、hs-CRP、ES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PCT、hs-CRP、ESR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FVC、FEV1、FEV1/FV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VC、FEV1、FEV1/FV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咳嗽症状明显缓解时间为(5.23±1.51)d,短于对照组的(7.65±1.4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07,P=0.000);研究组咳嗽症状消失时间为(10.48±2.94)d,短于对照组的(15.74±3.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34,P=0.000)。
2.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研究显示,我国慢性咳嗽发病率约10%,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且儿童发病率更高[4]。咳嗽症状控制不佳可引起乏力、头痛、胃食管反流等症状,从而降低患儿生命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孟鲁司特钠是新型非甾体抗炎药物,虽然能够竞争性结合白三烯受体,抑制炎症反应,但单药治疗效果存在局限性,而西替利嗪可与H1受体竞争性结合,拮抗靶细胞上组胺的活化,并拮抗缓激肽、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炎性物质,二者联用可更好地控制患儿的咳嗽症状,从而提高临床疗效[5]。
炎性因子是过敏性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的启动因子之一,具有趋化作用,可加重炎症反应,恶化病情[6]。因慢性咳嗽患儿处于炎症反应状态,致使血清PCT、hs-CRP、ESR水平升高,通过检测该类指标可评估病情及疗效[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血清PCT、hs-CRP、ES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孟鲁司特钠能够减轻患儿过敏反应、炎症反应,减少炎性因子释放,而联合西替利嗪不仅具有抗组胺的作用,还能抑制中性粒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的驱化作用,从而更大程度地控制炎症反应[8]。
FVC、FEV1、FEV1/FVC是临床评估与检测肺功能的常用指标。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两组患儿FVC、FEV1、FEV1/FV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孟鲁司特钠联合西替利嗪治疗可更好地抑制机体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减轻气道高反应性,有效提高肺通气功能,改善血氧指标。此外,研究组咳嗽症状明显缓解和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进一步表明孟鲁司特钠联合西替利嗪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孟鲁司特钠联合西替利嗪治疗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孟鲁司特钠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咳嗽患儿,可有效改善肺功能,缓解咳嗽症状,控制炎症反应,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且安全性较高,效果优于孟鲁司特钠单药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2,45(1):34.
[2]Lai K,Pan J,Chen R,et al.Epidemiology of cough in relation to China[J].Cough,2013,9(1):18-25.
[3]刘智霖,马建岭,史利卿,等.难治性慢性咳嗽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51(4):578-584.
[4]陈永琳.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4):58-60.
[5]刘琳砚,闫军,周霞,等.盐酸西替利嗪滴剂联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1,37(3):238-240.
[6]蔺盛世,陈玉竹,周星宇,等.针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基于炎性细胞因子抗炎机制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21,36(19):3372-3375.
[7]谭益秋,钟伟恩,叶红.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对慢性咳嗽患儿炎症反应及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20,17(14):50-53.
[8]刘润萍,吴雄业,李其旺.盐酸西替利嗪治疗慢性咳嗽46例的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8,30(5):743.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