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清远市人民医院2017—2021年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控制血流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VITEK2、BD Phoenix M5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药敏结果使用2020年CLSI标准进行判读,并应用WHONET 5.6软件分析数据。结果共分离出血培养阳性菌株3263株,其中细菌3238株(占99.23%),真菌25株(占0.7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26.00%、67.20%,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均高于屎肠球菌,同时发现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一株。主要肠杆菌科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低于10.00%。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两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10.00%,鲍曼不动杆菌均高于40.00%。结论多重耐药菌株的高检出率,对临床控制血流感染造成极其严峻的挑战。因此,需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证,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关键词: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率;抗菌药物;
0引言
正常人体内的血流中是无病原微生物的,当病原微生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血流,并通过血流造成全身播散,引起各种临床症状称为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s,BSI)。在临床工作中,由于免疫抑制剂、广谱抗菌药物、激素等广泛应用,以及侵入性诊疗技术的发展等,BSI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1]。血培养作为诊断BSI的“金标准”,可为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2]。由于地区区域性,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有所差异[3]。因此长期监测本地区血培养阳性菌株对抗菌药物耐药率的变迁及对临床治疗、控制血流感染极为重要。现对清远市人民医院2017—2021年血流感染分离菌株的分布及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菌株来源
依据WHONET5.6软件数据,清远市人民医院2017—2021年门诊及住院患者送检血培养阳性菌株共3263株,剔除同一患者的重复送检菌株。
1.1.2仪器
VITEK2、BD Phoenix M50及BD布鲁克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4]。
1.1.3试剂
MH平板、血平板、巧克力平板等均购于郑州安图公司;E-test试验条购于浙江温州康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药敏纸片购于英国OXOID公司。质控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等质控菌株均来源于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5]。
1.2方法
1.2.1细菌鉴定及药敏
应用BD Phoenix M50、VITEK2及BD布鲁克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E-test法进行补充药敏试验,根据2020年CLSI标准判读药敏结果。
1.2.2数据统计分析
应用WHONET5.6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血流感染分离菌株分布情况
共分离到3263株菌株,其中细菌3238株,占99.23%;真菌25株,占0.77%。居前5位的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见表1。
2.2主要分离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药敏情况
2.2.1主要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MRCNS)的分离率分别为26.0%、67.2%。MRSA、MRCNS对常用葡萄球菌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sen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 MS S A)、甲氧西林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sensitive coagulase-negativestaphylococci,MSCNS),均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见表2。
2.2.2肺炎链球菌、主要肠球菌属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肺炎链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为58.1%、93.6%,对头孢曲松高度敏感,未检出对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分离出67株粪肠球菌,其对青霉素类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均达到70%以上,未分离出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屎肠球菌对青霉素类、红霉素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可达100%。检出耐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屎肠球菌1株。见表3。
2.2.3主要肠杆菌科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在两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中,3种主要肠杆菌科细菌对其耐药率均低于10%。见表4。
2.2.4非发酵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0%、4.9%,低于10%%,且对阿米卡星仍高度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对两种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40%。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4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均低于15%。见表5。
3讨论
血流感染是临床上重症感染性疾病之一,可通过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多种途径引起[7]。深静脉置管、造血干细胞移植、气管插管、留置导尿管、放化疗等都是形成血流感染的主要途径[8]。由于多重耐药菌的频繁出现,对于抗菌药物的选择愈发困难。因此,监测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对于临床医生经验性及有效性治疗血流感染提供参考意见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显示,我院革兰阳性菌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属为主。MRSA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MSSA,其中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利福平、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低于25%,未检出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因此MRSA感染时,可选用氨基糖苷类、糖肽类等抗菌药物。同时MRSA的检出率与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监测水平基本持平。CNS是医院血培养中常见的污染菌,我院CNS的检出率较高,占比为11.98%,高于CHINET的水平。由于创伤性诊疗技术的开展及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亦可造成血流感染,因此判断其是污染菌还是感染菌时,微生物实验室需要加强与临床的沟通,同时强调血培养标本采集时无菌操作的重要性,以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抗菌药物呈高度耐药,对常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敏感性高,未分离出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因此,临床经验性用药应避免选用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抗菌药物。此外,屎肠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粪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42.9%,高于2021年的CHINET水平[9]。同时发现1株耐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屎肠球菌。
大肠埃希菌是临床感染中最常见的革兰阴性菌,也是医院获得性感染常见的病原菌[10]。从本次监测中发现,我院血培养阳性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居首位的亦是大肠埃希菌,这与陈云波等的研究相似[11]。其对美罗培南及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0.7%、0.6%,低于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数据,这可能与我院对抗菌药物进行严密的限制性使用管理有关。本次监测中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均低于7%,远低于2017—2021年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监测数据。因此对于临床感染CRKPN的患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如环境清洁、手卫生、患者的隔离等,可有效防止多重耐药菌在院内传播。如若医院有条件,可对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的菌株进行基因型及表型的鉴别,亦有助于临床用药[12]。
铜绿假单胞菌与鲍曼不动杆菌为条件致病菌,亦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本次监测中非发酵革兰阴性菌主要以二者为主。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均明显低于全国血流感染耐药监测数据,但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形势仍较为严峻,耐药率已高于40%。因此需要加强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管理,尽量减少此类药物的使用频率。此外,粘菌素对鲍曼不动杆菌高度敏感,可选用此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但由于粘菌素可引起肾毒性、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因此,根据《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13],对于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可给予联合用药以降低重症率、死亡率,如粘菌素联合舒巴坦、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
综上所述,多重耐药菌株的高检出率,对临床控制血流感染造成极其严峻的挑战。因此,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证,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应成为微生物室重点关注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2014-2019年血标本病原菌耐药性变迁[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1,20(2):124-133.
[2]张鸿娟,许云敏,董小雪,等.云南省多中心2017—2021年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22,22(12):1135-1141.
[3]徐静,解宝君,李政.山东省2017—20 20年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监测[J].中国热带医学,2022,22(10):974-979.
[4]周梦兰,杨启文,于淑颖,等.血流感染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9,19(2):212-217.
[5]梁欣,肖寒.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193例临床及病原学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9,19(1):6-11.
[6]胡宗风,谢志康,刘文革,等.153例大肠埃希菌继发性血流感染临床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2021,46(8):800-804.
[7]刘阳,张铁娥,郝宇卉,等.2020-2022年某三甲医院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征分析[J].智慧健康,2023,9(12):234-237.
[8]陈国芹,刘丹,吕水林,等.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临床特点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22,39(1):45-50.
[9]胡付品,郭燕,朱德妹,等.2021年CHINET中国细菌耐药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22,22(5):521-530.
[10]高媛媛,倪芳,金菲,等.医院获得性多菌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征分析[J].江苏医药,2022,48(7):710-714.
[11]陈云波,嵇金如,应超群,等.2020年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BRICS)报告[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21,14(6):413-426.
[12]喻华,徐雪松,李敏,等.肠杆菌目细菌碳青霉烯酶的实验室检测和临床报告规范专家共识(第二版)[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22,22(4):463-474.
[13]陈佰义,何礼贤,胡必杰,等.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2):76-85.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