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正文

  【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在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收治的86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观察组行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椎体恢复情况、脊柱功能、疼痛评分、创伤应激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椎体后缘高度百分比高于对照组,Cobb角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 d皮质醇(Cor)、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在脊柱骨折中疗效更佳,可减轻患者手术创伤,降低应激反应,加快脊柱功能恢复,且并发症风险低。

  【关键词】脊柱骨折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脊柱功能术后并发症疼痛

  脊柱骨折为常见骨折类型,好发于上腰段、下胸段,可引起局部疼痛、肿胀症状,并降低脊柱稳定性,影响脊柱活动功能,限制患者工作及生活,严重者还可伴发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增加瘫痪等风险[1-2]。目前,临床对于该病多以手术治疗为主,能迅速恢复骨折部位解剖结构,以恢复脊柱生物力学环境,增强脊柱稳定性,促进脊柱功能良好恢复。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为当前常用术式,创伤小、止痛效果好,通过于病变椎体注入骨水泥,可快速恢复伤椎高度,提高伤椎强度,改善脊柱稳定性,以促进机体恢复。但传统单侧椎弓根入路易出现骨水泥分布不均匀现象,导致椎体承重不均,影响术后康复,且易出现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内固定融合术为当前脊柱骨折常用术式,其通过于椎间植骨或置入融合器等操作,能重新建立脊柱椎体的稳定性,以纠正脊柱力学紊乱,从而恢复脊柱功能,恢复胸腰椎活动能力,降低疾病对生活的影响[3-4]。目前,内固定融合术存在两种入路方式,即前路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其中后路手术更为简便安全[5-6]。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在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收治的86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CT等影像学明确脊柱骨折;伴有骨折处疼痛、活动受限等;均为新鲜骨折;均行手术治疗;心肺功能正常;认知正常。排除标准:肝肾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伴有严重感染;合并恶性肿瘤;合并病理性骨折。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8.14±4.85)岁;骨折原因:交通伤22例,重物砸伤10例,高处坠落11例;骨折至就诊时间1~3 d,平均骨折至就诊时间(1.65±0.24)d;体重指数18~28 kg/m2,平均体重指数(23.89±1.52)kg/m2;损伤部位:L1~2 20例,T11~12 23例。观察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68.18±4.89)岁;骨折原因:交通伤21例,重物砸伤10例,高处坠落12例;骨折至就诊时间1~3 d,平均骨折至就诊时间(1.68±0.26)d;体重指数18~28 kg/m2,平均体重指数(23.92±1.55)kg/m2;损伤部位:L1~2 21例,T11~12 2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PVP治疗:借助C臂机视野,调整穿刺角度、深度,针尖达到椎体前1/3处时停止,正位透视时针尖位于椎弓根影内侧缘,侧位透视时针尖位于椎体后缘,椎管内确保无针尖进入,在骨水泥拔丝时注入,凝固时拔除,穿刺部位加压包扎。观察组予以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全身麻醉后,悬空腹部、下腰部,以伤椎为中心入路,骨折部位显露后,在透视辅助下确定椎弓根钉置入点,完成椎弓根钉置入后,撑开伤椎并复位,透视下骨折复位满意后,将螺钉拧紧,并按情况取自体髂骨或棘突碎骨植骨融合,清创引流后缝合切口。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手术情况: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2)椎体情况:术前及术后3个月,两组均用X线检测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椎体后缘高度百分比及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伤椎前缘实际高度/伤椎理论高度×100%;椎体后缘高度百分比=伤椎后缘实际高度/伤椎理论高度×100%。(3)脊柱功能:术前及术后3个月,两组均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脊柱功能,总分50分,得分越低越好[7]。(4)疼痛评分:术前及术后3个月,两组均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疼痛程度,评分0~10分,得分越低越好。(5)创伤应激指标:术前及术后7 d,两组均采集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后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皮质醇(Cor)、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6)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骨水泥渗漏、神经损伤、脊柱侧弯等。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椎体情况比较

  两组术前椎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椎体后缘高度百分比高于对照组,Cobb角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脊柱功能、疼痛评分比较

  两组术前脊柱功能、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术后ODI评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术前、术后7 d创伤应激指标比较

  两组术前创伤应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 d Cor、ACTH、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出现切口感染3例,神经损伤3例,骨水泥渗漏2例,发生率为18.60%(8/43);观察组出现切口感染1例,内固定松动1例,发生率为4.65%(2/43)。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4,P=0.044)。

  3讨论

  脊柱为人体重要结构,其由椎间盘、椎骨、韧带等组成,在支撑躯干、缓冲人体震荡、维持机体平衡及承担重量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8]。同时,胸腰段为胸椎及腰椎的移行部位,在生物学上处于薄弱区域,一旦受到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直接或间接外力冲击,冲击性外力则可传递至脊柱薄弱区域,若超出该部位骨的承受能力,则可引起骨连续性及完整性中断,最终诱发骨折,而骨折发生后可直接影响脊柱稳定性,引起脊柱力学功能紊乱,降低患者活动能力,并可造成神经受压,诱发局部疼痛等多种症状,降低患者生活质量[9-10]。因此,还需及时开展针对性治疗,加快脊柱功能恢复,避免持续压迫引起脊髓或神经损伤,从而降低相关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PVP是手术治疗的常用术式,临床多推荐双侧椎弓根入路,认为其可确保骨水泥均匀分布于椎体内,利于维持良好力学稳定,但双侧入路手术时间长,穿刺次数多,且双侧入路骨水泥注入较多,渗漏风险大,使临床应用较局限。而单侧入路仅需穿刺1次即可完成手术,手术用时较短,对机体创伤小,但术中骨水泥多分布于穿刺侧,椎体稳定性较差,为提高骨水泥分布效果,实现双侧均匀分布,临床多调整穿刺内倾角度,导致神经损伤和椎弓根内壁损伤风险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3个月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椎体后缘高度百分比高于对照组,Cobb角小于对照组,ODI评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7 d Cor、ACTH、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提示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在脊柱骨折中效果更佳,可加快脊柱功能恢复,减轻手术创伤,降低应激损伤,且并发症少。分析原因为,内固定融合术在脊柱骨折中应用广泛,其能恢复椎体正常的高度及稳定性,并解除神经压迫,从而重建脊柱的正常结构,促进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消失,以降低骨折对患者工作及生活的影响[11-12]。相较于既往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自脊柱正中部切口,能更充分暴露伤椎部位,获得更清晰的手术视野,降低手术的操作难度,且术中可更好地保留脊柱运动功能,加之椎弓根钉可贯通脊柱三柱,增强脊柱三柱复合结构的稳定性,从而获得更强的固定效果,有助于增强脊柱稳定性,促进脊柱功能恢复[13-15]。同时,经后路手术能更好矫正后凸畸形,最大限度恢复椎体高度,降低脊柱侧弯等并发症风险。此外,后路手术操作更直接,可避免对各脏器的影响,不仅可缩短手术时间,还可减轻对周围组织的损伤,避免机体产生过度应激反应,更利于术后康复。

  综上所述,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效果优于PVP,可减轻机体应激损伤,减少术中出血量,加快脊柱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参考文献

  [1]刘俊,陈星,梁佳佳,等.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脊柱骨折患者围术期指标、创伤应激指标及并发症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1,18(3):139-142.

  [2]杨帆,张强,范海泉.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脊柱骨折患者创伤应激状态、疼痛及功能恢复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2,37(3):307-311.

  [3]宫树一,王景续,沈永乐.经皮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患者效果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1,25(8):84-87.

  [4]王涛.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6):2833-2835.

  [5]闫崇超,曹硕,金浩,等.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椎体参数与创伤应激状态的影响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19(8):1526-1528,1512.

  [6]梁衍涛,韩继成,严京哲.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21,49(6):676-677.

  [7]程继伟,王振林,刘伟,等.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改良及信度和效度检验[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7,27(3):235-241.

  [8]周柏林,李危石,陈仲强,等.中老年患者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并发症及临床获益的年龄分层随访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9,33(8):996-1005.

  [9]张俊,陈进平,肖涛,等.Sextant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对影像学指标及再发骨折的影响[J].河北医学,2023,29(3):441-446.

  [10]田薇,粟莉.腰部骨科固定支架在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的康复应用[J].骨科,2021,12(6):555-558.

  [11]梁伟之,高金伟,张海波,等.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21,29(8):15-17.

  [12]李龙文,陵廷贤,李政,等.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16(3):95-96.

  [13]李维,屈志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联合术后伊班膦酸钠治疗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J].创伤外科杂志,2019,21(4):283-287.

  [14]魏中秋,辛兵,郭明,等.后路与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骨折患者脊柱功能及创伤应激指标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1,21(7):1292-1295.

  [15]江涛.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脊柱骨折的效果及对总体健康评分、Barthel指数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18(3):182-185.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