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正文

  [摘要]目的观察超早期溶栓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Myocardial Infarction,ASTEMI)患者溶栓成功再通率、心脏不良事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A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出现至溶栓治疗的时间,将患者分为两个组,即超早期(<3 h)溶栓组(观察组)和非超早期(3~12 h)溶栓组(对照组),各39例,溶栓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溶栓成功再通率、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溶栓成功再通率为82.05%,而对照组仅为6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2,P<0.05);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1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9,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超早期溶栓的实施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成功再通率,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溶栓;心脏不良事件;生活质量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Myocardial Infarction,ASTEMI)是指硬化斑块破裂后在冠状动脉内形成血栓,引发心脏供血骤降,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且极易致使患者心跳频率增加,危及患者的生命[1]。溶栓治疗是通过溶解动脉中的新鲜血栓使血管再通,从而部分或完全恢复组织和器官的血流灌注。对于急性STEMI患者应尽早实施溶栓治疗,以实现冠脉再通,恢复心肌灌注,缩减心肌梗死面积,降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2]。因此,尽早实施溶栓治疗,尽快开通相关血管,恢复缺血心肌的血液供应,尽可能挽救濒死的心肌,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为探讨超早期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不同时间段溶栓治疗患者的溶栓成功再通率和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率,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山东省枣庄市中区人民医院接收的78例A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本院接收的ASTEMI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出现至溶栓治疗的时间,将患者分为两个组,即超早期(<3 h)溶栓组(观察组)和非超早期(3~12h)溶栓组(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45~82岁,平均(68.12±3.45)岁;急性胸痛发作时间1~6 h,平均(4.19±1.57)h;120接诊患者14例,自行来急诊科就诊患者25例。研究组患者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41~81岁,平均(67.02±4.16)岁;急性胸痛发作时间1~6 h,平均(4.21±1.11)h;120接诊患者15例,自行来急诊科就诊患者2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胸痛发作时间、就诊方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依据病史、特征性心电图衍变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动态变化确诊为ASTEMI[3];发病时间<12 h,具有正常的认知和沟通能力,自愿参与研究;既往无精神病史;不伴随严重器质性障碍疾病者。

  排除标准:合并脑、肺、肾等多脏器器官功能不全者;合并凝血机制障碍性系统疾病者;肝功能衰竭者;出血现象、对尿激酶过敏者;就诊时存在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肺复苏后等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


  在出现症状3~12 h内实施常规溶栓治疗,即入院后常规挂号,急诊处理如镇静止痛、吸氧、通知医生常规给予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静脉采血送检验科化验心肌酶谱心肌标志物,急诊心电图检查后请心电图室医师判断,疑似确诊为STEMI后,急诊科医生联系心内科医师,转入心内科进一步溶栓治疗,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他汀类制剂等常规治疗。

  1.3.2观察组

  详细制订院内ASTEMI患者静脉溶栓时间监控表,改善急救流程,严格监控溶栓患者的每个救治时间,各环节密切配合,达到快速诊断、尽早溶栓。18导联心电图诊断出心肌梗死后,均对其生命体征立即监测、记录,持续进行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吸氧,给患者嚼服肠溶阿司匹林300 mg,镇静,部分胸痛剧烈皮注射吗啡5~10 rag,将国产尿激酶(国药准字H22023406;规格:150万U)溶于100 mL0.9%氯化钠注射液中行静脉滴注,于30 min内静脉滴注完毕;滴注前应先行静脉注射肝素。2 h后,将60万U尿激酶加入到60 mL0.9%氯化钠注射液中行静脉滴注,在20 min内完成滴注,1次/d,连续治疗5~7 d,同时1次/d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0 mg,3 d后改为75~150 mg,1次/d,长期服用。同时溶栓期间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或消除恶性心律失常症状,抗心衰、休克等支持治疗干预,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常规治疗。

  1.4观察指标

  1.4.1溶栓成功再通率


  依据间接指标评定,①溶栓开始后2~3 h内心电图抬高的ST段回落>50%;②溶栓2 h内胸痛基本消失;③2 h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④血清肌酸肌酶同工酶峰值提前在14 h内。

  1.4.2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心脏不良事件包括再发心绞痛、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4]。

  1.4.3生活质量评分

  采用生活质量量表(MOS Item Shortfromom Health Survey,SF-36)[5]进行评分,共4个维度,每个维度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5统计方法

  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与分析。生活质量评分为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溶栓成功再通率、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溶栓成功再通率比较


  观察组溶栓成功再通率为82.05%,其中9例溶栓3 h后心电图完全恢复正常,对照组溶栓成功再通率仅为6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2,P<0.05)。

  2.2两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3讨论

  ASTEMI早期溶栓治疗是为了再灌注心肌,再通冠动脉相关梗死组织,对濒临坏死的心肌进行最大限度挽救,可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病死率更低,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6-7]。对于ASTEMI患者,优化急诊流程,缩短出现症状至溶栓时间可提高ASTE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8-9]。有报道显示ASTEMI发作0.5 h后,心肌逐渐坏死,大约8 h后完全坏死;ASTEMI症状发作3 h内及时溶栓治疗者,其即刻疗效与原发PCI基本相似,多数基层医院不具备急诊PCI设备和技术条件,如果只是一味强调PCI的优势而将大量宝贵时间耽误在转运环节,可能失去最佳再灌注时机,因此超早期溶栓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间血管再通率、心脏事件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本研究团队通过专家会议法及文献回顾,为缩短发病至溶栓的时间开辟了急性胸痛绿色通道。接诊后快速18导联心电图以其简便、快速诊断评估急性梗死,心电图提示ST断抬高作为超早期急性心肌梗死为诊断标准,而非心肌坏死标志物和纯粹ST抬高,一经确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无溶栓禁忌证,0.5 h内立即行溶栓治疗。同时研究团队详细制定了院内ASTEMI患者静脉溶栓时间监控表,包含了首次医疗接诊时间、完成首份心电图时间、胸痛三项出结果时间、完成心电图到确诊时间、开始静脉溶栓时间,寻找院内延误相对严重的时间段,仔细监控溶栓患者的每个救治时间,为了确保干预措施的顺利进行,改善急救流程,各环节密切配合,达到快速诊断、极早溶栓的目的。医护人员于干预开展超早期溶栓前进行相关内容的强化培训,通过情景模拟法对参与溶栓治疗的团队进行场景模拟培训,协助医务人员增强对于急救护理时间的紧迫性意识,保证医务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个环节操作[10]。本研究证实超早期溶栓提高ASTEMI患者血管再通率,降低心脏事件发生,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本研究严格掌握适应症,应用超早期溶栓,仍然会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和再发心绞痛,但备好抢救药品及设备,经急救抢救无死亡患者。

  心电图超早期特别是持续存在ST段抬高,按常规心绞痛治疗无效又无介入治疗条件,就不能坐等完全演变成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持续要见到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再开始溶栓治疗,因为超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心肌酶还没有升高。本研究开展超早期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医护人员在最小时间范围内,快速完成对患者的18联心电图检查,将心电图提示ST断抬高作为超早期急性心肌梗死为诊断标准,然后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确保各急救流程之间的无缝衔接,减少各环节没必要时间的消耗,在最佳时间内完成静脉溶栓治疗,控制心血管梗死范围的持续扩展与恶化,提高患者心功能,因此治疗效果较为理想[11]。本研究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提高成功再灌注率,其中9例溶栓3 h后心电图完全恢复正常,其疗效不亚于PCI。住院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挽救心功能,改善临床预后,获得急性期和近期很好的疗效,因此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说明超早期溶栓能提高患者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与郑正伟[7]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通过超早期溶栓,充分合理地利用其人力资源,有效救治开通ASTEMI患者闭塞血管,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尤其对不具备介入治疗的基层医院来讲,也是最有效、最实用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岚,马玉良,王伟民,等.心肌声学造影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运重建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21,36(10):985-990.

  [2]李武强,毕树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不同溶栓时间窗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J/CD].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32-33.

  [3]季润青,余苑,李静.急性心肌梗死指南推荐治疗在我国应用现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0,12(2):250-252.

  [4]贾春虹,程莹,杨文勇,等.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控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影响[J].系统医学,2021,6(19):61-63.

  [5]胡祖应,胡香春,朱嫒嫒,等.SF-36量表在职业病患者生存质量调查中的应用[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20,38(11):846-848.

  [6]高珍艳,郑晶,柴东剑,等.优化急诊流程在救治急性广泛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中的临床获益分析[J].心电与循环,2021,40(3):277-281.

  [7]郑正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急诊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26):164-166.

  [8]刘志远,张金盈,刘江波,等.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联合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血流水平,无复流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20,45(4):88-94.

  [9]张娟红,完瑞玲.优化急诊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21,27(3):492-493.

  [10]叶廷巧,蒋涛,罗彩东.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对转运实施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22,30(7):545548.

  [11]周涛,卢小平,钟艳辉,等.精益分诊在缩短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分诊就诊时间的研究[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20(12):85-88.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