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学 » 正文

  摘要:“双一流”计划是我国致力于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所推出的一项重大改革决策,重点是在工程教育质量方面进行一系列革新。目前,传统教育模式已不足以满足现代工业对高技能工程师的需求。文章探索了“双一流”背景下对冶金工程专业实践教育进行的系统改革,从当前冶金工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了“双一流”计划通过加大投资、改善设施及扩大国际合作来提升教育质量,提出了多项基于成人教育理论和经验学习圈理论的教学改革措施。这些措施旨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使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更加紧密结合。这些综合教育改革措施的实施将为冶金工程专业学生创造一个充满实践和创新机会的学习环境,为他们将来应对技术挑战做好准备。

  关键词:“双一流”背景;冶金工程;实践类课程;理论学习

  0引言

  在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其中指出了要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1]。为此,在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并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顶尖大学和学科的目的驱使下,我国政府启动了“双一流”计划。这一计划致力于推动学术研究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其中重点强调了实践教学的关键作用,尤其在如冶金工程等支撑国家重大工业和技术发展的关键工程教育领域上;同时也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全面提升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培养能力,以响应现代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多样化和高质量的需求。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冶金工程专业是一门传统且关键的工程学科,在“双一流”背景下,其教学模式和教育质量的改进尤为迫切。传统的教育模式通常偏重理论学习,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这种模式已不足以满足现代工业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素质要求[2]。事实上,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已被广泛认为是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本文将深入探讨“双一流”背景下冶金工程专业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并提出一系列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创新教学改革措施,以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工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1冶金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与“双一流”背景的联系

  “双一流”计划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其根本目的在于对工程教育领域中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培养出符合国际标准的高素质全方位人才。“双一流”计划落实到实践中就是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多角度、多层次的实践路径,将更多的高水平青年人才投入到市场环境中,促进科技创新,强化原创研究能力,应对全球环境中的经济和技术挑战[3]。我国钢铁产业发展较早,且产业发展也较为快速,在几十年间就已跻身世界一流水平行列。而“国家建设靠人才”,冶金领域所达成的成就也离不开高级技能人才的支持,从冶金学家、老革命党员李文采院士到云南冶金领军人才谢刚教授,是新中国在几十年的发展演变中涌现出的高技术人才。冶金工程的质量提升伴随着了解冶金理论知识、掌握冶金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增长,而想要达成冶金相关人才的规模增长,就必须足够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作为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学科,自夏周冶炼青铜至今,冶金已从狭义地从矿石提取金属,发展为广义的冶金与材料制备过程工程,这也使得冶金工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冶金工程相关岗位人才的市场需求量逐年攀升,这些岗位分布在钢铁、有色金属等大型国企中,而且当前市场环境中对冶金工程相关人才的需求达到实际专业毕业人数的十倍以上,因此,目前国内对于冶金工程的人才需求是相当迫切的,体现了我国推行“双一流”战略的价值。

  尽管“双一流”计划为冶金工程专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仍存在诸多挑战。目前,受限于经济方面的影响,许多必要的实践教学资源在许多高校中仍显不足,这种现代化设备和高质量实习基地的缺乏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一些课程的实践内容仍为多年前的老旧内容,缺乏与理论知识相匹配的更新改正,难以反映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尽管理论知识时常更新,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往往较为陈旧,导致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显著差距。而“双一流”计划在增加投资、改善设施和扩大国际合作方面所带来的改革,为冶金工程等工程学科的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高校被鼓励更新实验设备、扩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并与全球领先的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合作,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国际视野。在这些改革内容下,“双一流”计划提升了教育和研究的质量,也为冶金工程专业学生创造了一个充满实践和创新机会的学习环境。“人人皆为人才、人人皆可成长”,这种教育模式的转变让学生更具优势地面对未来工业和技术挑战,同时更高效率地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2教学改革的理论支持

  有效的教学改革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冶金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成人教育理论和经验学习圈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帮助理解学习者的特点,提供了设计和实施教学策略的框架。

  成人教育理论是马尔科姆·诺尔斯(Malcolm·S·Knowles)提出的自主学习理念[4],其理论内容强调成人的自我指导能力和实用性倾向,主张教育应关注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和背景。在冶金工程教育中,这促使教学模式从传统的讲授法转变为参与式和探索式学习,例如项目任务、案例研究和工业模拟等实践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挑战,以实际为基础提高学习的相关性。

  大卫·库伯(David Kolb)的经验学习圈理论是在约翰·杜威(John·Dewey)、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和皮亚杰经验学习模式上总结出的经验学习模式,其内容涵盖四个循环阶段,即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和主动实践,如图1所示。该理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倡导学生应通过实际操作和反思来深化理解和技能[5]。具体到实践中可以理解为:课程可以设计为先让学生在实验室或现场进行实际操作,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他们的观察结果,由此引出理论概念的讲解,并再次回到实验或项目中应用这些概念,形成一个循环学习的过程。
 

 
  将成人教育理论和经验学习圈理论应用于冶金工程教育,可以显著提升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的实效性。教育者要在更新教学观念的同时,设计基于问题(PBL)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独立思考和学习。理论指导与实际操作的结合将使冶金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工业和技术发展的需求,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3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3.1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

  3.1.1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冶金领域人才综合能力


  实验是冶金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也是冶金领域发展的基础,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冶金过程,以增强解决问题能力。但在传统的冶金教学中,实验仅是依附于理论教学内容而设立的,其内容分散,主要是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不适合培养适应实验要求、具有实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一现状的改变可以从传统实验模式的分开重组开始,先将冶金物理化学、冶金传输原理、钢铁冶金学、金属学及热处理等核心课程的实验独立开设,组织成为新的综合实验课程,使实验教学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举例来说,设计一个综合实验项目“铁矿球团制备”,在该实验中,学生需要自主设计配矿、生团制备、球团焙烧等实验参数,用自身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操作优化产品性能,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3.1.2建立校内实习基地,与校外工程实践基地融合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坚持的主张,“实践成才”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核心要义之一。马克思认为,实践不只是一个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更是培养和锻炼人的重要途径,以实践的方式,人们能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反映出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认为理论知识需要在实践中打磨才能真正转化为个人的能力和素质。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冶金生产的实际流程和技术,可以建立一个校内实习基地,包括钢铁厂模型、实物模型、生产仿真实训系统和检测与控制设备等,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够对冶金厂生产环境深入了解,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增强对生产过程的理解。同时,加强与外部冶金企业的合作,与当地大型钢铁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实地实习,在生产线上进行操作训练或参与产品质量检测,让学生从课本转向实际生产活动,以稳定的校外工程实践基地为基础提升教育质量。

  3.1.3引入以项目为导向的创新实践活动

  引入如暑期团队项目等以项目为导向的创新实践活动,围绕冶金工程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工艺问题中。在项目导向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操作中,在真实的项目环境中,锻炼和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正如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所强调的,真正的人才是在实践中成长和锻炼出来的。基于实际项目的参与,学生可以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为具备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项目导向的创新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更是对其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全面提升,从而成长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3.2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以及“社会学习理论”所阐述的内容: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但更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高素质的教师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在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培养。

  3.2.1企业实践和教师培训

  为了使教学内容与工业实际更加紧密联系,首要的就是强化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可以通过企业挂职或顶岗实习来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在学期间隙或按照学年计划安排,进入合作企业进行为期一至三个月的实习。在这期间,教师直接参与到企业的日常运作中,如参与产品设计、生产流程优化、质量控制等核心活动,并鼓励其与企业技术人员深入交流,以了解最新的工业技术和市场需求。这种实践不同于传统的观摩学习,而是实际操作和技术研讨,使他们能够实地了解现代冶金工程的各种挑战和解决方案,从而帮助教师将最新的技术和理念带回课堂,使得教学内容更具前瞻性和应用性。
 

 
  3.2.2专业发展和持续教育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持续教育是保持教学活动活力和专业性的关键技巧。持续学习和专业提升能够帮助教师掌握最新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方法,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教师才能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对此,高校可以组织一些高水平的专业发展课程和研讨会。例如,学校可以定期邀请行业领袖和学术权威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和研讨,内容覆盖冶金新材料的开发、新技术的应用、教育方法的革新等。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和短期课程,同时与其他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交流心得,了解学科前沿,并拓宽他们的视野。在此过程中,学校应提供必要的时间和财务支持,例如承担教师出席重要会议的旅费和注册费、提供学术活动的奖学金等。

  3.2.3跨学科教学团队的建设

  建立跨学科教学团队丰富课程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团队可以由冶金工程、物理、化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教师组成,共同开发新的课程模块,将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方法融入到冶金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在该人才培养体系中可以开设一个关于“绿色冶金”的新课程,由环境科学教师和冶金工程教师共同讲授,探讨如何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组织跨学科的研讨会和工作坊,邀请多学科的教师、教授参与其中,将教学内容多层次融合,以促进教师之间的知识交流。

  4结语

  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更新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现代冶金工程的实际需求,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掌握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理论知识,同时校内外实习基地提供的实践操作平台等,也让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这些改革措施增强了冶金工程领域中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地促进了行业的发展。未来,随着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对环境可持续的关注,冶金工程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入进行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利用的教学,但这要求教育者要持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教研〔2022〕1号[A].北京: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22.

  [2]张金平.基于行业特色的冶金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探究:评《冶金工程概论》[J].中国有色冶金,2023,52(4):149.

  [3]陈才烈,陈涛,林鉴军,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西部高校创业教育治理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7(2):278-288.

  [4]何思颖,何光全.马尔科姆·诺尔斯:成人教育学的传道者[J].终身教育研究,2022,33(2):74-81.

  [5]郭锦萱,赵翠薇.基于库伯学习圈理论的地理实践力培养研究:以高一地理“喀斯特地貌”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2(29):1-4.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