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把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摆在了突出位置。首次将“教育数字化”写进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发展教育数字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2023年2月13日至14日,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将在北京召开,以“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为主题,围绕数字化转型、数字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师生数字素养提升、教育数字治理等进行深入交流讨论。由此可见中国的教育变革正在不断的推进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梳理和明确教育变革发展到什么阶段、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叩问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初心使命,畅想高校未来学习中心建设,探讨高校图书馆如何推动高校未来学习中心建设。

  教育变革行稳致远

  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改革就是让教育现状发生转变。中国教育数字化的车轮正在滚滚向前,以全民终身学习为目的的学习型社会正在逐步成型,学习型大国的建设目标终将实现。城市和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各类学习资源的数字化开发与应用更为完善,学习者的数字素养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中国在国际教育界不断发声形成中国标准,这些都标志着中国的教育变革进入了数字化阶段,并且势不可挡。

  教育变革的最终目标是建设教育强国,而现阶段的目标就是加快推进实现教育现代化。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必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教育变革行稳致远,我们恰逢其时。

  畅想未来学习中心

  2022年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的“数字学习和转型”焦点会议指出“必须抓住数字革命的契机,为学生提供具有优质数字学习内容的数字教育平台,支持学生学习”。“未来学习中心”应该是不同于现在的,便于人们掌握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造力,使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充满新技术,具备庞大信息资源库,联通全世界的虚实结合的空间站。

  我们所处的学校就是一个传统的学习中心,能提供给学习者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等。未来的学习中心则更注重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并较传统学习中心在继承性、前沿性、创新性、可持续发展性等方面体现更为突出。

  未来学习中心继承了传统学习中心所具备的功能、所提供的服务和原有的学习空间。让学习者在未来学习中心中依然能一站式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未来学习中心依托新技术,如元宇宙、人工智能等,让未来学习中心突破了学校的边界,形成了一个虚拟化的线上学习中心平台,依托元宇宙技术让每个学习者在平台上有属于自己的虚拟身份,依托虚拟场景建设、三维设备使用等前沿技术将学习变得无处不在。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通过沟通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并依托大数据的支撑实现精准的推送,提供更精细化的指引。诸如此类的前沿新技术的使用,才能让未来学习中心的未来感更强。身处未来学习中心的学习者将更关注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跨学科学习,同时对于信息资源的获取、创新能力的提升、终身学习的要求和需要高质量服务的期望不断增强。而AI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让未来学习中心有了生命和智能,能进行自主学习,并与学习者沟通一同创新,这样的良性的可持续化的发展让未来学习中心永远保持前沿与活力。未来学习中心将是一个“具备庞大信息资源库,联通全世界的虚实结合的空间站”,是人与人的联通,是数据的联通,是线上线下空间的联通,更是人与人交流的中心、资源的中心、整个学校教学的中心。在这个空间站中联通着全球的学习者,拥有全球的数据资源,只要学习者身处这个空间,任何一个学术大咖都可能成为交流的对象,只有学习者想不到的资源,没有获取不到的资源。当然,这个联通全球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未来学习中心的最终建设目标,当前我们应该着眼于校际间的联通,城市间的联通,让未来学习中心服务、联通更多的学习者。
 

 
  高校图书馆推动未来学习中心建设

  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文中将高等学校图书馆定义为,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2021年12月,《大学图书馆现代化指南针报告》正式发布,明确了图书馆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应有贡献,特别强调了实体空间的功能创新与价值回归将成为新的趋势,图书馆应该在交互式学习、数字学术与协作等方面探索新模式与新场景。同年年底,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强调,“要鼓励高校依托图书馆试点建设一批‘未来学习中心’,通过文献资源整合、空间流程再造,构建智慧学习空间,鼓励探索团队式、协作式、主题式学习,把图书馆建成信息服务中心、学生学习中心、教学支持中心,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时代育人新范式”。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支撑教学的信息集散地、各学科前沿信息技术的高地,在技术革新推动教育变革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推动高校未来学习中心建设。

  未来学习中心是智慧校园平台中的一个模块,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关键一环,已经被各大高校重视并纳入了顶层设计。需要硬件基础设施、应用软件、庞大的数据库为支撑,需要全校各部门通力配合共同完成。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使学习无处不在。未来学习中心的核心关键是“学习”,包括学习者的学习和未来学习中心系统本身的学习。学习者的学习将更加强调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跨学科学习等;学习者对于信息资源的获取、创新能力的提升、终身学习的要求和需要高质量服务的期望不断增强;尤其是对学习起支撑和保障作用的各类数字化信息资源的重视程度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技术的进步,学习中心系统本身将具备学习能力,能感知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习惯,提升系统功能,优化系统服务水平,实现智慧化。

  从高校教学规律中不难发现,高校图书馆的作用体现在整个教学生命周期中。从学生步入校园开始到学生毕业离校,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图书馆的身影就无处不在。高校图书馆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文献资源整合、空间环境再造、构建智慧学习空间等工作,而这些只是推动建设未来学习中心的基础工作。高校的未来学习中心应该能贯穿整个学习生涯,能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助力科研、形成职业规划、孕育创新思维等等。而图书馆在这方面的优势比较突出。
 

 
  首先,从高校图书馆的定位和初心使命上看,高校图书馆就是以最专业的图情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科研前沿、学术交流等服务。这些服务功能是未来学习中心所必备的。

  其次,图书馆拥有全校学生的基础数据,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稳步推进,一些图书馆已经实现了学生画像,对学生的借阅习惯、阅览座位使用习惯等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学生通过相关软件访问智慧图书馆就可以实时获取自己的阅读信息。

  第三,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电子资源、数据库资源建设常态化,并且更加重视专业化、重点学科图书和资源的引进。从馆藏结构、图书架位调整等方面,多措并举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专业化学习。数据资源是任何平台系统的核心,而未来学习中心所需要的学习资源数据绝大部分应该来源于图书馆。

  第四,学科服务是图书馆的专长,学科馆员也已凭借着其出色的专业能力,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角度出发,通过推送专业参考书目和数据资源、开设论文写作方法的讲座等多种方式,为学生专业化、学科化学习的能力培养锦上添花,深受学生的欢迎。

  第五,高校图书馆已经逐步完成了空间改造,学生在图书馆的学习空间得到了扩展。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更自主的学习环境。完善了未来学习中心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行模式。

  建成未来学习中心,除了需要技术领先外,重要的是大量的数据和线下应用环境。高校图书馆的数据优势、适宜学习研究的环境以及专业又不失个性化的服务都是推动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助力,同时高校图书馆对于新技术的接纳、对于新思想敏锐的洞察力让高校图书馆走在了时代的前沿,在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中也更有发言权。未来学习中心在图书馆的助推下,在高新技术的保障下,在大量数据资源的充实下,在各部门和数据库厂商的通力协作下,将更有活力、更适应学习者、更适应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来学习中心可以以大数据、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支撑,以高校图书馆现有的学生画像模型为基础,增加教务和学工数据,形成一个全新的更全面且多维度的学生画像。新形成的学生画像,囊括高考信息、文理科倾向、入学专业信息、专业培养规划、本科期间的教学课程计划、历次学业成绩、毕业论文设计开题写作答辩、社会实践、就业规划以及原有的图书借阅、阅览偏好等基础数据,并允许学生自主修订补全学业规划,如考研、考公、学术关注点、研究方向等,形成一个可视化的多维基础能力数据图。图书馆依托馆藏资源、学科服务、数据库资源等,并与各院系老师和教务系统配合,以教学计划、专业培养规划、学业成绩等为依据,数据库厂商根据自身数据库的特点匹配对应的学科课程,从庞大的数据库资源中筛选出适合教学计划中每个知识点的相关数据内容,从教师的授课开始,到学生的课内外学习、论文写作、社会实践等多方面,为学生和老师提供有针对性的且具个性化的信息推送,引导并帮助学生提升各项能力数据。在未来学习中心平台上,通过学生画像、学习者的学习反馈,自动推送匹配线下图书馆馆舍资源,便于学习者的线下交流研讨。

  随着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日趋智慧化,馆舍空间更具多功能性,服务定位向学科服务、学术研讨方向倾斜,高校图书馆在变革教育背景下将更好推动未来学习中心建设。

  变革教育背景下的高校未来学习中心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不断完善融入新技术的过程、一个跨学科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庞大工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就能发挥其在图书情报领域专业特性、学科服务性和资源汇聚性等特点,成为学校能跨学科提供教学支撑和帮助的角色,寻求通过教务系统、学生系统数据的共享分析,整合来自学校各相关教学部门的需求,形成满足学生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和学习的方案,通过整理分析庞大的图情资源提出运用新技术从而让学习中心更具未来感的新设想,助推未来学习中心建设。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