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新生入学适应状态两极化、入学教育个性化指导不足、正向引领难度升级。研究尝试融入益处发现训练来改善新生入学适应的情况,选取118名新生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两组进行对照实验并通过CCSAS量表评价两组学生的入学适应情况。结果显示干预组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益处发现训练的融入具有积极作用并有效激发了新生自我调适的内动力,因此进一步提出了“群体引领—团体辅导—个体训练”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益处发现训练;入学适应性教育;高职院校
高校入学时期是新生面对从学习方式到生活环境巨大转变的关键时期,其适应程度直接影响在校期间的学业发展和身心健康状况。近年来,受高考改革、就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高职院校的生源学习水平、家庭环境及思想动态差异大,为高职院校的新生适应性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新生入学现状分析
(一)新生入学状态两极化,心理调适预期不足
当代学生根据成长所需、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组成了不同的“圈层”,相同圈层的学生往往第一时间形成团体并局限于其特性以维持自我认同。大学是多样化学生群体的社交场所,要求学生们学会合理处理多样差距来实现自我成长,但目前其入学状态呈沉寂与高涨的两极化发展。“沉寂型”学生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上课不发言、人际交往迟缓,“高涨型”学生则主动组建新生群并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学生组织、主动与老师私下交流。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社会高度竞争下内卷加剧,进取心强、调适能力强的学生在师生交往、校园活动等方面积极投入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单一有限的评价标准必将打击部分学生,面对竞选学生干部失利、现实与预期的差距、朋辈对比等负面影响一旦无法良好调适将走向另一个沉寂的极端。
(二)学校入学教育流程化,个性指导实效不佳
新生入学教育的专题内容包括党团发展、日常管理、奖勤助贷、职业规划等[1],这些系统化设置的专题内容多以班会、讲座等集中讲授的形式高效开展,忽略了新生的个体差异。新生在接受大量信息后仍被个性化问题困扰的同时各类问题动态出现,比如既定计划实现不畅时如何调整,遇到挫折如何调节情绪……新生在缺乏短时间内针对性指导的同时又处于状态波动期与问题高发期,因此教会学生进行自我正向引导、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迫在眉睫。
(三)社会影响因素多样化,正向引领难度升级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社会贫富差距、教育资源不公平等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在非主流媒体的影响下形成了各种具有时代特征新思想,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意识和行为[2],对入学思想引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在原生家庭长期的高度关注、教培机构“包办式教学”影响下,新生往往缺乏独立性又具有很强的个人意识,入学后易出现宿舍矛盾频发、人际关系困扰的不适反映。而来自落后地区的学生受到视野的限制和网络标签的影响,朋辈横向对比又给他们带来价值序列的冲击,如果其角色意识一直未能及时或精准地进入适变状态,就会带来原有角色和新角色在意识和行动上的双重冲突,出现失落、焦虑、自卑、抑郁、退缩等心理问题[3]。上述情况均是个体应对负性事件的能力缺失,引导学生采取积极认知适应的方式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
二、益处发现训练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1983年Taylor提出了益处发现这一概念,是指个体在应对外界不良环境时所采取的认知适应的一种积极方式,同时也是个体从负性生活事件中发现益处进行应对的能力体现[4]。
国外较早进行益处发现研究,其研究成果包括相关理论、评估工具、干预措施等,为我国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经验。邵丽华对益处发现训练进行综述,归纳其干预方法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管理、压力管理、同伴支持、补充和替代疗法、积极反思等[5]。相关研究也表明益处发现训练这一方法能够改变个体的负性认知,有效提升个体的抗应激能力[6][7]。陆军军医大学彭李已对大学新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益处发现训练,研究表明该方法能有效促进大学新生的应激后成长,降低焦虑情绪,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8]。
综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都证明益处发现法可以识别和矫正不合理的观念和认知、改善负性情绪。现阶段高职新生较脆弱、入学心理状态波动,一旦遇到负性事件往往会沉溺于消极认知,难以进入积极的心理适应状态。因此,益处发现训练应用于新生入学调节的针对性、可行性显而易见。
三、益处发现训练对高职院校新生入学适应性的作用研究
(一)研究设计
1.对象与方法
在江苏某职业院校的同专业同年级的大一新生中随机抽取118人并平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进行测试,两组新生均未参加过益处发现训练,仅对干预组进行益处发现训练。测量工具为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该量表包含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等7个维度60个项目,从1(不同意)到5(同意)进行5点计分,其中有19项题目进行反向赋分,累计总分越高说明大学生适应能力越强,低于51分(按照满分标准分为100分计算)则有待提高。该量表信度系数高达0.93,已在国内本、专科生和研究生范围内广泛使用,因此应用该量表评价两组新生的适应状况。
2.研究程序
本研究对对照组进行常规入学教育,针对干预组依据入学益处发现干预方案(表1)实施(为期4周,每周2次,每次90~120分钟)。该方案由“重识自我、未来的我、应对压力、积极回顾”四部分的主题项目活动组成,分别对应益处发现训练的认知行为管理、压力管理、同伴支持、积极反思4种方法。其中,以书写表达为载体记录个人重要经历或事件通过积极赋义来调节情绪、改变认知[9][10]。认知行为理论认为识别和矫正不合理的观念和认知将改善负性情绪[5]。所以在“重识自我”部分综合认知干预疗法拟定具体措施纠正不合理和消极的思考方式,并积极发现每日事件的益处培养乐观心态。同伴支持的原理在于曾经经历和克服困境的人因相似的身份和经历能够在平等的地位上为现在面临相似处境的人提供鼓励和帮助。基于此汇集新生的典型困扰,通过具有相似成长经历的学长学姐近距离进行朋辈引领,减少了新生的孤独感和羞耻感。“应对压力”部分重在引导新生运用更加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与应对压力,以正念减压法的教学帮助新生通过适当的应对方式减轻压力对个人的影响。入学高职院校在社会评价中往往被认为是失败,这对新生而言是一种创伤并产生相应的侵扰思想,比如刻意思考、沉思和反思。相关研究表明刻意思考和反思与创伤后成长呈正相关,能够进行正确认知思考的学生往往可以更好成长,因此以积极反思的方式让新生回顾自己的入学以来的有益改变。
经四周训练后向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开展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问卷调查,在调查前介绍本次调查的意义、方法以及目的,通过集中调查确保均由两组学生本人填写,调查后汇总有效问卷进行评分计算并将结果百分化以便观测各维度间的差异水平。
3、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主要采用SPSS统计软件,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益处发现训练前后的干预组与对照组的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益处发现训练干预新生适应情况的评分进行差异分析(表2)。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大学新生在最终适应量表总分及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评分方面呈现出显著性(p<0.05),在择业适应评分方面未表现出显著性(p>0.05)即没有统计学意义。
相关研究已表明益处发现训练可以改善消极情绪、促进身心健康[11]-[14],表现为认知、心理及行为上的积极变化。该实验证明干预组新生在经益处发现训练后相比对照组新生在适应水平上显著提高,即益处发现训练对于新生入学适应起到了积极作用。分量表结果中,除择业适应维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际关系适应等其他6个维度的干预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但满意度评分虽有所提升但仍低于51分。这提示益处发现训练强调改变个体的负性认知,有助于新生应对陌生事件、应激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构建更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应对能力。相关研究表明益处发现与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15],实验结果也呈现受益处发现训练的新生在满意度方面有显著提升。为期4周的训练方案时长对应新生集中开展适应性教育的“黄金一个月”时期,这也是大学新生整体概念的关键形成时期[16]。本方案包括多维度的干预方式(认知行为管理、压力管理、同伴支持、积极反思)和多类型的开展形式(团体辅导、书写表达、分享交流、正念疗法),有助于新生提高依存性。但其作用过程与适应维度并非一对一的,比如通过建立合作交流、相互观察等加强新生的正向沟通、换位思考,激发学生珍惜友谊的情感,从而又反作用于方案参与构成良性循环,增强对自我、他人、学校的满意情况,体现在新生人际关系适应、校园适应、情绪适应、满意度水平的提高。相似背景的成长分享有助于新生以自洽的心态投入校园生活,提高校园适应、学习适应、自我适应的水平。通过压力认知、发现事件的积极方面及纠正消极认知等,有助于学生对自身想法及情绪进行感知和调节,针对性增强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情况。
综上,这提示益处发现训练融入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具有积极作用,本方案多维度干预方式和多类型开展形式的综合作用提升了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适应水平,其核心在于以积极心理学疗法增强自我调适能力,促进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环境的良好相处,从而达到入学适应的良好状态。
四、益处发现训练融入高职院校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路径
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需要新生自我与自我、他人、环境良性循环,其核心要激发新生的自我调适内动力,因此益处发现训练融入的关键就在于以此形成“群体引领——团体辅导——个体训练”的实施路径。
(一)群体交流,积极化引导
新生入学时期人数众多、工作繁多、时间紧张,群体教育的模式依然是效率最高的方式。益处发现训练的融入在此首先体现为理念植入,即个体在应对外界不良环境时应采取积极的认知适应,学会从生活事件中发现益处进行积极应对。在前置工作中予以正面解读信息的引导,如发放录取通知书时附上杰出校友合集以生动案例描述学生成长成才,减缓新生高考落榜的消极感,增强学生与家长对入校后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和信任感;解读制度管理时重在阐述其对在校生活的保障作用,消除新生的不良敌对情绪。其次,益处发现训练可纳入入学教育框架中进行整体思考,如一周两次的交流型班会分享彼此的积极改变;布置课后作业记录日常事件的有益面及评阅等。
(二)团体辅导,破圈化融合
团体辅导促使个体在团体成员互动中学习,现已在各高校广泛应用。以此为益处发现训练融入的活动形式可以有效解决现代大学生“圈层化”的问题,增强人际关系与自我适应。首先,团体分组打破了宿舍、班委等熟人圈,增加相互沟通、支持的机会。其次,辅导过程中新生与不同圈层的新生经观察、思考、交流增强了彼此间的正向了解,提高益处发现能力。相同困境分组使新生暴露内心,跨出以宿舍维系的表象圈层深入交流,加上相似背景学长的成长引导,获得多方面的同伴支持。
(三)个体训练,个性化指导
益处发现训练的融入最终要落到个人调适能力的提升,书写表达是让新生均参与的重要途径。以课后作业设定目标保证每个学生记录每日益处事件及积极思考;以积极反思促使新生培养总结反思、发现价值的习惯。其次,正念减压、冥想等个体锻炼有助于释放情感、放松肌肉、减少焦虑,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其中,益处发现训练的课后作业应由班主任每日及时批注反馈;对活动参与迟缓的学生应增强个性化引导;对训练方式不当的学生也应进行逐一纠正从而提高开展效果。
五、结语
本研究是益处发现训练在高职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中的初步尝试,有效证明了新生入学益处发现干预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适应水平。依据结果分析认为益处发现训练的融入可以帮助新生降低负面情绪、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从而增强自我调适的内动力,并提出了“群体引领—团体辅导—个体训练”的实施路径。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今后还应扩大样本量进行验证,并纳入补充和替代疗法、社会支持等干预手段进一步检验完善。
参考文献:
[1]沈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历程、特征与展望[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4,16(04):57-64+98.
[2]肖将,杨文娟,李洪.高校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大众文艺,2023,(16):98-100.
[3]郭金明.新时代大学生适应教育探析及应对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思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S1):138-143.
[4]TAYLORSE.Adjustment to threatening events:a theory of cognitive adaptation[J].Am Psychol,1983,38(11):1161-1173.
[5]邵丽华.提升益处发现的干预方法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5,29(25):3076-3078.
[6]王如婷,章亚平,吕小英,等.照顾者益处发现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9,17(36):4536-4539.
[7]BIWY,WANG H N,YANG G T,et al.A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on benefit finding evolution in Chinese women breast cancer survivals[J].Sci Rep,2021,11(1):20640.
[8]彭李,李敏.益处发现训练对大学新生的情绪.心理弹性及应激后成长的影响[J].陆军军医大学学报,2022,44(11):1183-1187.
[9]刘少华,强万敏,沈傲梅,等.书写表达对改善化疗期乳腺癌患者益处发现水平、抑郁情绪、睡眠质量的效果[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9):1181-1185.
[10]LIU S H,QIANG W M,SHEN A M,et al.Effects of expressive writing intervention on benefit finding,depression and sleep quality among breast cancer patients receiving chemotherapy[J].Chin Nurs Manag,2017,17(9):1181-1185.
[11]Purc-Stephenson RJ.The 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factor structure and invariance among persons with chronic diseases[J].Rehabil Psychol,2014,59(1):10-18.
[12]Tran V,Wiebe D J,Fortenberry K T,et al.Benefit finding,affective reactions to diabetes stress,and diabetes management among early adolescents[J].Health Psychol,2011,30(2):212-219.
[13]Leung Y W,Gravely-Witte S,Macpherson A,et al.Post-traumatic growth among cardiac outpatients:degree comparison with other chronic illness samples and correlates[J].J Health Psychol,2010,15(7):1049-1063.
[14]Mavandadi S,Dobkin R,Mamikonyan E,et al.Benefit finding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Parkinson's disease:a pilot dyadic analysis of husbands and wives[J].J Fam Psychol,2014,28(5):728-734
[15]Luszczynska A,Sarkar Y,Knoll N.Received social support,self-efficacy,and finding benefits in disease as predictors of physical functioning and adherence to antiretroviraltherapy[J].Patient Educ Couns,2007,66(1):37-42.
[16]闫建亮.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规范化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5.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