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高质量援疆实习支教具有多重重要意义。通过访谈和实物收集法对8位学前援疆实习支教生的教学适应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师范生面临着初入园所角色不明、园境预期现实有异、理论实践转化遇阻的挑战。而后她们能够通过积极主动的自我调适、学习共同体的相互交流、“前辈”师范生的鼓励、园所领导及教师们的指导、师范院校的支持,逐渐摸索调整适应了角色、环境,教学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不过外在支持环境还存在改进空间。
关键词:实习支教;教学适应;学前教育师范生
师范生援疆实习支教是教育援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教育强国和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时代背景下,高质量援疆实习支教意义重大。2007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的工作意见》后,实习支教模式开始在全国师范院校摸索。201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再次强调实习支教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学者王顶明认为,师范生援疆实习支教不仅积极响应了国家教育援疆这一重要战略决策,体现了新时代师范院校的责任担当,还为高校师范教育探索了可持续可推广的办学模式,可谓“一举多得”[1]。在中央及地方一系列援疆政策的鼓励下,大批师范生赴疆实习支教。截止2024年6月,M师范学院持续援疆20年,共派出24批次84位教师和2035名师范生。但新疆是一个地理位置远又充满多元文化的地区,师范生在援疆过程中面临着“从M地区到新疆”“从学生到教师”的双重挑战,因此关注赴疆实习支教生的教学适应情况是十分重要且现实的问题。
本研究认为“援疆实习支教”是指师范院校委派高年级师范生到新疆地区,在不少于一学期的时间内,通过顶岗补缺的方式来完成教育实习和支教服务双重任务的过程。[2]“教学适应”是指师范生在援疆实习支教中进入新环境,不断调整自身心理和行为,使教学活动与新环境所提要求相平衡的过程,[3]包括对教师角色的适应、教学环境的适应、教学实践的胜任等三个方面。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从M师范学院两批援疆支教队伍中选取了8名学前教育师范生作为研究对象,她们都在幼儿园进行了为期近4个月的实习支教(4名在市县幼儿园、4名在乡镇幼儿园),通过深度半结构访谈和实物收集法来了解其援疆实习支教中的教学适应过程,以助力高质量援疆支教。
一、援疆实习支教中学前师范生教学适应面临的挑战
(一)初入园所,角色不明
角色认知是指具备某种角色身份的人对该角色行为规范及范围和行为准则的认识和了解,即知道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4]已有研究发现,实习中师范生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往往会让他们陷入两难处境,继而导致适应困难。[5]角色转换困难同样是8位师范生初入园所时遇到的困境,一方面是自身“不知道要干什么”,“感觉自己还是个学生,不知道怎样的语气和孩子对话”“孩子们都不听我的”,不知道如何做一名幼儿老师;另一方面,因为实习支教园所城乡、师资配备的差异,部分师范生并未完全顶岗支教,因此定位自己就是个“实习生”,会感觉“自己很多余”“自己就是打杂的”。角色认知冲突或不清晰如果得不到恰当引导会直接影响师范生的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认同,影响着实习支教质量。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师范生事先对实习支教的性质了解不够深入,习惯性把自己放在“学生”角色上,忽视了“教师”身份;师范生不了解幼儿教师具体的工作内容,对于如何建构“幼儿教师”这一角色的语言、思维、行为存在困难;同时,部分受援园所并不缺乏师资,师范生“没有完全顶岗支教”“实习大于支教”的体验形成了其角色认知偏差。
(二)园境预期,现实有异
教学环境是指与教学活动直接关联的具体的自然条件、人员、语言和文化因素的综合,包括生理环境、物理环境、心理环境。[6]已有研究发现,实习过程中师范生对实习学校各方面的期望与预期不符,经常会感到学校所提供的教学资源以及工作和生活条件低于自己的预期,但所有承担的各类职责却远远超过预期。[7]但与一般教育实习不同的是,援疆实习支教更多了一份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一位师范生谈到为何选择赴疆实习支教“我觉得这也是身为党员的一份责任”;教学场所环境也出现了高出师范生预期的情况,两位在乡镇幼儿园的师范生在访谈和实习报告里谈到“这所幼儿园的环境与设备比一些市区幼儿园的建设还要好”。
其中也有工作强度超出预期、教学设施受限等园所环境适应方面的困难与挑战。一是部分幼儿园工作强度大。访谈可知,乡镇幼儿园的班级教师数量相较市区幼儿园缺额较大,其中市区幼儿园一个班级带上实习支教生共有五位教师,而部分乡镇幼儿园加上实习支教生只有两位教师,显然被分配在市区幼儿园的师范生相对比被分配在乡镇幼儿园的工作轻松些。乡镇实习支教生纷纷谈及“有时候从早上九点到下午六七点钟都一直在忙,还要洗碗拖地”“三个多月应该是1/3的时间在加班吧”“我们班25个孩子,有一次只有我一个老师”,当工作强度大大超过师范生心理预期后,往往令师范生身心俱疲,难以适应。二是教学设施受限的问题。访谈发现,乡镇幼儿园实习支教生对教学设施的不适应问题比较突出,包括信息技术资源不便利(多使用U盘、光盘,无无线网)、教材缺乏地域性(教材用的南京的,很多内容没法上)、玩教具的不完备(音乐课没有一些乐器,钢琴有的是坏的)。教学设施受限往往导致师范生教学实施比较困难,有些师范生甚至因为教学设施的问题放弃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帮助幼儿感受、体验、理解,最终效果大打折扣。
(三)理论实践,转化遇阻
研究发现,有52%的新教师认为自己观念具备而相应的教学能力不具备。[8]赴疆师范生因为要顶岗支教,更是经历着教学实践能否胜任的考验。访谈发现,教学实践困难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秩序维持的挫败感。访谈与实物资料同时印证了这一结论,在教学秩序管理方面8位师范生分别谈到自己会比较“苦恼”“慌乱”“混乱”“有时难以应对”。初来乍到,教学流程生疏、教学秩序难控、调皮孩子难引导等都反映出师范生在教学秩序管理方面的挑战,而教学秩序处理不好会直接导致教学实施不顺利,进而使师范生产生挫败感。二是理论知识转化困难的无助感。师范生之前在教师教育课程中所获得的教育教学理念,在真正面对幼儿时出现了转化困难。“比如说之前心理学学的正强化,面对一个很调皮的小朋友,脑里有这个知识,但不知道怎么办”“学了但还是不太会用”,可见,师范生空有理论但如何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无从下手,可以说是师范生组织活动中最无奈的处境,有时甚至会产生无助感。
三是所学理念与实践现场矛盾的无奈感。不同园所理念也影响着师范生教学实践的胜任与适应。3位师范生在G市中心幼儿园,该幼儿园主张的是“爱、投入、冒险、喜悦、反思”理念的安吉游戏。刚开始师范生难以“放手大胆让孩子自己玩”,不过在园所文化的熏陶下她们更加坚定之前理论学习的“相信儿童”“儿童本位”的理念,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促进了她们的教学适应。但另外4位师范生所在的乡镇幼儿园则“小学化”比较严重,园所自上而下倡导让幼儿多学“拼音”“汉字”“数字”等,她们深知“小学化”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却无力改变,更多的是无奈与挣扎,最后不得已被“同化”。可见,所学理念与园所理念之间的矛盾会加剧师范生教学实践的不适与挣扎,而一致性则会促成其内在成长。
二、援疆实习支教中学前师范生教学适应困境的纾解之道
顶岗补缺、开展教育教学是师范生远赴新疆实习支教的首要任务,在将近4个月的时间里,师范生以及周围环境是如何协助她们应对前述教学适应挑战的呢?
(一)师范生自我积极主动的调适
教学适应的过程也是师范生主动自我建构的过程。首先,她们会对园所教师进行观察学习,模仿“怎样做老师”。“看他们怎么管午休,怎么铺床、什么时间喊孩子起床,吃饭是怎么的顺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们也基本上把我当成了老师……看一下其他两位老师是怎么做的就好了许多”,通过观察学习,她们摸索消化,在自我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中,不断确证、反思、修正、调适、重构,逐渐学习如何定位自己、如何看午睡、如何铺床、如何开展集体教学活动等等。
第二,主动在网络、书本中寻找资源及办法,主动向身边老师请教。访谈发现,虽然4位师范生在“小学化”比较严重的乡镇幼儿园,虽然她们有被同化,但也是无可奈何地被同化,在同化的过程中仍在与之前的儿童观“协商”,在思考“学习网上一些视频,怎么融入更多的游戏到课堂里”“又查了一些书,问了一下主班老师,慢慢地我也就找到了方法”。
(二)师范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同在一个市/县/镇的实习支教生住宿会安排在一起,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学习共同体”,“我们一起交流‘你是怎么管的呀?’……之后就更加熟练地去适应”“回到宿舍之后,我也和一块支教的同学讨论了,分享了我当时方案的设计,她们也都给了我建议和想法,鼓励我努力做好自己”,还有在恶劣天气时,“冬天特别冷,大家就窝在宿舍里边…都会聊些和孩子们有关的事情”。同伴学习共同体这一非正式团体,通过反思性对话、共享实践为师范生的角色适应、环境适应、教学能力适应都提供了心理支持与策略支持。
(三)“前辈”师范生留下的鼓励
师范生初到新疆宿舍时就看了宿舍墙上留满了之前一批批援疆实习支教生鼓励加油的纸条,她们备受感动与鼓舞。纸条里留下了学长学姐的“美食推荐”“友情提示”,更有学长学姐过来人的过来话,“孩子们非常可爱,好好和他们相处,这是最美好回忆”“用心去对待孩子们、用心去对待每一件事,你会发现收获的东西很多很多”。困惑迷茫的时候,看看宿舍墙上这些寄语又充满了能量。这样文化精神的“批批”相传也成了实习支教生心底的信念支撑。
(四)园所领导及教师们的指导
不同园长、指导教师与师范生的互动有较大差异。整体而言,园所领导及教师们与师范生的良性互动对其教学适应、专业社会化有很大影响。7位师范生都提到幼儿园特别是指导教师给予了她们耐心的指导,包括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指导孩子自主游戏时的角色与介入、如何与孩子进行更好的互动、生活方面的贴心关照等,这些指导帮助她们能够逐渐适应教师角色、教学环境,并不断提升教学胜任力。仅有1位师范生提及遇到了“不太关心的园长”和“没怎么指导的指导教师”,而她主要是通过与搭班老师的交流来逐渐适应。
高频次的岗位流动磨炼了师范生的调适能力。6位师范生都提到了实习期间岗位流动的现象,“我就是哪里需要哪里搬”,园所往往会因为小班刚入园分离焦虑严重、个别教师外出培训、产假、病假等原因,对实习支教生的岗位进行调整。而高频次的岗位流动,比如“从配班变主班”“从小班到中班再到大班”“从保育、助教再到完全顶岗”,并未明显加剧师范生的不适应,反而在缓解了幼儿园教师缺额问题的同时,潜在地磨炼了师范生的调适能力,实习报告中一位师范生写到“11月份,我又被调到了中二班,因为已经熟悉了小班和大班的环境……到中班就更为简单易操作了。”
(五)师范院校的支持与鼓励
实习支教往往存在高校指导教师选派困难等问题。[9]8位师范生都谈到了师范院校在实习支教中的大力支持,包括出发前的动员大会、集中培训、带队教师的陪同与生活关怀,这些都在助力师范生的教学适应。但师范院校在具体细节上的支持仍有改进空间:①师范院校实习支教前的培训,缺乏“幼儿教师教学技能”相关板块的内容,更多是中小学层面。②高校只有一位带队教师随同赴疆,在学前师范生面对教学适应具体困惑迷茫时,缺乏高校指导教师“打通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帮助。可见,高校层面一方面可以鼓励各个院系专业针对性开展实习支教前的培训,比如学前教育增加“如何高效与幼儿互动”“自主游戏的指导与介入”“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培训。另一方面,由于赴疆指导教师选派困难,高校可考虑每5-8名援疆师范生配1位高校指导教师,每1-2周对学生进行线上远程关怀与教学指导。
综上,8位师范生到支教后期虽然在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但在角色适应、环境适应以及教学胜任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与突破。这背后离不开她们自我及多维环境的支持。“时间”也是解决适应困难的一服良药,正如一位师范生在实习报告中写到“实践与时间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过程,我逐渐掌握了一些技巧”。另外,受援地市县幼儿园与乡镇幼儿园教学理念、师资队伍的差异,也造成了实习支教生角色定位、教学环境适应、教学能力提升的大差异。为高质量精准援疆,同时建议师范院校与受援地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精确摸排受援园所的师资缺额与需求,精准分配实习支教生,精准遴选和分配优秀实践指导教师,协调好“实习”与“支教”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顶明.师范生实习支教援疆一举多得[EB/OL].(2020-07-16)[2024-08-26].
[2]姜玉琴.理想与现实之间—对实习支教政策的逻辑分析与现实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3(09):27-28+31.
[3]赵益枢.职业院校研究生学历教师教学适应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23:3-4.
[4]徐群.对话成长教师发展的心路与哲思[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20:4.
[5]周寰,衣新发,胡卫平.初为人师的困惑与解决—实习教师“现实冲击”的理论模型构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2(02):67-73.
[6]张择瑞.现代教学基础理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22:17-20.
[7]周寰,衣新发,胡卫平.初为人师的困惑与解决—实习教师“现实冲击”的理论模型构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2(02):67-73.
[8]胡维芳.新教师入职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135-137.
[9]季茂岳,刘永泉,冯跃武,赵燕.新疆大学生实习支教现状调查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6(01):86-93.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