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院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组织机构,在封建王朝更迭中发挥了难以替代的儒家文化传承与思想教化功用。清朝文学家袁枚在《随园随笔》中记载:“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书院最初是朝廷的修书场所。五代时期,政权割据,报国无门的知识分子多避世隐居、藏书读书,逐渐发展成以书院为名聚众讲学、传播文化。书院的教育功能日益凸显,逐步构建一种新型的民间私学形式。宋朝开国后,崇文轻武的文化政策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书院日趋制度化、规范化,至元、明而不衰,直到清末教育体系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侵袭,与社会现代化产生共振,书院转为学堂,开启了从传统教育到近现代教育的转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鹿洞书院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持续深入与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日益增长,党中央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书院文化、书院精神作为中国典型的教育文化传统,被进一步地再挖掘与再认识。
江西自古就是科举大省,是儒家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也是书院文化发展的中心地区。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是全国四大书院之一,曾具有重要的文化号召力与影响力。如何将历史上的白鹿洞书院充分转化为当代活的文化资源,如何推动江西白鹿洞书院文化走进全国视野,如何将传统文化传承发扬的实际需求与当前新媒体的时代特点相结合,是研究者亟须思考的问题。
一、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书院与省内高校的融合共进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要探索建立书院制、住宿学院制等有利于师生开展交流研讨的学习生活平台”,这也成为大学书院制建设发展的重要节点。书院制是一种实现通识教育(素质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部分大学对书院制开展了实践探索,截至2022年,全国共开设书院400余所,例如清华大学日新书院、北京大学元培书院、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南昌大学际銮书院等,或将书院作为二级教学单位进行专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或将其作为专业学院的有力补充进行学生管理与教育等,形成了多元化的组织形式与全过程育人的实践模式。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为用好、用活江西本土书院文化遗产,促进书院文化的传承发扬,省内外高校可以与以白鹿洞书院为代表的书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一是探索高校书院制实践路径,积极借鉴建设经验,开展深度合作,在校内以白鹿洞书院为名设立独立教学单位,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整合、融通历史、哲学、文学等人文社科领域,进行高水平、复合型本硕人才培养。二是建设书院文化研究基地。书院文化传承千年,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传播样式等有着丰富的可待挖掘的内蕴,并非一校、一院、一所能研究透彻的。高校可以与白鹿洞书院等就科研方面广泛开展合作,建成方向明确、特色突出的研究基地,例如江西师范大学书院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白鹿洞书院文化研究所等。三是共建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依托书院遗址与文化对学生进行拓展教育。目前,白鹿洞书院已经成为江西师范大学、九江学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校外实践基地。
二、传播主体多样:推动多方参与、联动推广书院文化
书院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它不仅是一种教育制度,更是一种涵盖了教育、学术、文化、思想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文化体系。因此,书院文化的传播需要借助多个领域和群体的力量,推动书院、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企业等多方合作,根据各方的需求和优势整合各方资源,深入开展合作,推动互利共享,以实现全面、深入的传播效果。
一是政府出台书院文化专项扶持政策,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组织专项项目等形式支持书院的保护传承、鼓励引导书院文化的研究。庐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印发庐山市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鼓励围绕白鹿洞书院、金星砚、庐山人文景观等历史文化遗产、民间技艺、乡土风貌、田园风光等主题,进行数字文化产品的创作、开发和生产,并于上半年完成了白鹿洞书院西厢房改造工程。二是高校与科研院所充分发挥学术优势,可以形成团队深入研究书院文化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组织专家学者到白鹿洞书院进行文化交流和讲座,还可以将书院文化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书院文化特色课程,组织学生参观研学等。九江学院与庐山市人民政府共建庐山发展战略研究院,围绕庐山区域经济发展开展深入研究,就包括白鹿洞书院在内的庐山文化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三是利用好行业企业的市场资源,将书院文化融入旅游、文化创意等领域,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发白鹿洞书院文化旅游线路,与文化创意企业合作开发白鹿洞书院文化产品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转化与支撑。春夏时期,白鹿洞书院开发了文创雪糕,以书院特色建筑“正学之门”为雪糕造型,包装设计参考了朱熹《白鹿洞院规》的竹简书,将饮食、旅游与书院文化结合了起来。国庆期间,庐山景区举行“我在庐山向祖国深情告白”系列活动,白鹿洞书院为六个活动打卡点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
三、传播渠道丰富:推动书院文化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影响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书院文化的传播受众早已不再局限于士人等精英知识分子,而是迅速扩大深入普通民众阶层。要实现书院文化在新时期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必须紧密结合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特征,利用多元传播渠道、新兴技术手段推动书院文化广泛传播,促进其与大众生活的渗透融通。
在线上传播方面,一是借助既有媒体平台交叉推广白鹿洞书院文化,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分析不同平台盛行的传播形式与观众的兴趣爱好,投放书院文化传播内容,如书院文化的内涵、历史、传统价值、当前活动等,加强交流互动,扩大传播范围。二是开发搭建白鹿洞书院专题研究网站,与其他相关研究机构、图书馆等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互相推广。网站将及时收集、转载相关研究内容,持续发布更新白鹿洞书院活动信息、研究成果等,保持受众关注度。
在线下传播方面,一是定期筹办书院文化节、邀请专家讲学、开办专题论坛等系列主题活动,持续支持对书院文化的深入研究,提升书院知名度与影响力。2023年,白鹿洞书院举办了多场活动,包括:举办首届“朱熹、王阳明与当代中国哲学走向”专家会讲,多位专家从不同视角对朱、王思想进行了阐述与论辩;邀请专家学者做“江右何为—‘赣文化大讨论’30年来的回顾与展望”“庐山的文化与文学”讲座等。二是开发文化衍生品,激发书院经济活力,以书院研究成果为基础,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IP品牌,涵盖书院历史人物、书院文化元素、江西本土特色等,形成多元化的、面向不同受众的文创产品线。三是开展书院文化体验活动,例如传统礼仪展示、学习场景体验等,可以通过VR技术制作虚拟实景的书院文化体验内容,增强游客参与感与沉浸感,也可以联合其他书院共建书院文化系列体验线路。
四、传播内容扩展:推动书院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深入阐释传统文化精髓,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现代文化相适应。书院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学术思想、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当前我们应当持续深入挖掘书院文化的现代价值,将其核心要义与新时代社会文化发展需求、人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结合起来,共同推动文化的守正创新。
学规是书院文化精神的具象化,承载了书院的办学宗旨、教育思想、道德理想等丰富内容。《白鹿洞书院揭示》(以下简称《揭示》)是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制定的学规,其中明确了以“五教之目”为教学主要内容。“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要求在社会的各项基本组成形式中强调忠孝节悌信,强调构建等级分明、伦常有序的秩序氛围;以“为学之序”为求知治学的顺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通过学、问、思、辨这一循序渐进、持续发展的过程来实现“穷理”,以“格物致知”而达于“真知至善之所在”;以“修身、处事、接物之要”为行事原则,强调在实际生活中应言行笃厚、不计得失、推己及人。《揭示》得到了统治者的看重与支持,在各州县实行全面推广,对当时及后世的学院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新时代,《揭示》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其教学内容充分融合了对人的道德塑造,可以作为“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顺序中从学习、推敲、思考、分辨、应用几个步骤正确把握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对当前的学生教育与培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行事原则对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做了详细阐述,可以与现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融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行,培育理想人格。
五、结语
书院是中国古代官学的有力补充,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形式,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新时代推动书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以下几方面价值:一是教育价值。书院注重人格培养和道德教育,传承书院文化可以促进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提高知识素养和道德水平,增强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二是文化价值。书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书院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道德伦理、人文精神、学术思想等,对于维护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具有重要意义。三是社会价值。书院文化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有助于推动社会道德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为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我们应当积极主动地尝试探索多种途径,保护书院文化遗产,整理书院文化谱系,加快书院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共进。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