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背景下,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开始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而这使音乐事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为了给人们带来一个良好的声乐演出效果,声乐演唱者需要不断训练自身的呼吸、音准以及共鸣等演唱技巧,提升演唱水平,并且与一些肢体动作或面部表情配合,将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生动形象地加以呈现,有效唤起观众情感共鸣,提升声乐演唱的感染力。
一、声乐演唱中发声技巧与艺术表现融合的重要性
发声技巧是声乐演唱者的基本功,其中主要包括演唱者对呼吸、音准以及声部等多个方面技巧的运用。在演唱歌曲时,会遇到高低音、长短音或者转音等情况,为了使演唱更加顺畅,表演者应当调整好自己的发声部位以及呼吸方式。在演唱中,可以根据作品内容情感的表达特点采取合适的方式,以保证能够更加标准且有效地演唱。而作为一名优秀的声乐演唱者,需要学会利用多个器官进行发声,进而才能够产生共鸣的效果,使音色更能够打动人,而这对表演者呼吸系统的控制要求比较高。
为了呈现完美的音乐作品,演唱者除了要对发声技巧灵活运用,在舞台上的表现也至关重要,只有做到神形具备,才能够成为真正的表演艺术家。其中的“神”,主要是指表演者的神态,因为每个人的情感阅历不同,所以在对作品理解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在诠释的过程中呈现个性化的特点。艺术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能够具体作用到人体的各个部位,实现形神兼备。只有生动且形象的演出才能够打动观众,实现情感方面的交互,而这也是提升声乐作品感染力以及影响力的关键。如果在演出的过程中,单纯地依靠演唱技巧,缺少肢体语言或者面部表情的配合,那么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会明显降低,也会影响演出效果。
声乐演唱者作为艺术从业者,应当不断探索与艺术表现相关的问题。艺术源自生活,具有现实性。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只要能够领悟作品的中心思想,掌握各个段落所表达的含义,随后在演唱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理解,实现情感与技巧的充分融合,就能提高作品的表现力。
二、声乐演唱中实现艺术表现的关键点
(一)熟悉作品
诠释声乐作品时,要运用情感手法及技巧。在演唱之前,表演者只有深入理解与掌握作品的内容以及艺术信息,才能够更好地将其传递出来,实现声情并茂的演唱。并且表演者还需要不断思考与总结声乐作品中所传递的思想与精神,进而能够代入其中,根据作者在作词以及作曲中的心理变化进行演唱,以真实地表达作品。如果在演唱之前对作品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没有任何了解,在进行情感表达以及艺术表现的过程中无从下手,则会不利于作品的完整呈现。
部分歌词看起来与现实生活关联不大,但是本质还是离不开生活。创作者主要根据生活进行创作,表达情感。曲作为声乐发声的参照,是作品情感以及抽象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中就能够体会到曲乐所具有的魅力。在演出结束后,动听的旋律依然盘旋在人们的耳边,令观众沉醉其中。通过艺术处理,歌曲表达的情感仿佛星星划过,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演唱过程中,只有认真研究词与曲,才能够呈现更好的艺术效果。
(二)感悟作品
站在艺术角度展开联想会发现,其对应的思维具有较强的创造性与新奇性。在初期的学习探索中,表演者会不断加工,探索有效的信息呈现方式,保证给人们带来更好的审美体验,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会显著提升。因此,表演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至关重要,其作为情感表达的关键点,能够使整个作品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表演者除了要研究词与曲,还需要观察生活、感悟人生。但在这一点上,表演者可能会受到自身年龄或者精力方面的限制,部分表演者的生活经历达不到作品的演绎需求,给后续作品呈现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时,表演者就需要发挥想象力,进入对应的创作情境,更好地感受作品中所表述的生活与事物,建立起与作品之间的联系,丰富自身的经历,对作品产生更加深刻的体会,为后续对作品的诠释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声乐演唱中发声技巧与艺术表现之间的融合策略
(一)发声部位与艺术表现之间的融合
为了使声乐演唱呈现良好的效果,演唱者需要掌握不同部位发声的技巧,进而根据作品特点灵活变通。选对了发声部位能使呈现的音色更加贴近作品,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目前发声部位主要包括以下三种:①嗓音发声。通过声带震动进行发声,并不需要过多的技巧,是最常见的一种发声方式。②腹腔共鸣发声。腹腔共鸣需要演唱者掌握对应的技巧,利用丹田挤压发出声音。在进行重低音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应当采取此方式;又或是在民族和美声唱法中,对不是高音的部分采取这种唱法。
③颅腔共鸣发声。在美声和民族唱法中应当选择这样的发声方式,进而才能使整个高音更好地演唱出来。总之,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应当根据作品特点以及艺术表演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发声部位。
在选择发声部位的过程中,针对大部分作品都具有自己的情感基调的情况,应当考虑好作品表现基调存在的区别。在一般情况下,主要是指作品本身的内容以及所传递的情感。作品可能是悲伤的、怀念的、高亢的或者激情的。演唱者应当把握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在表达作品情感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不同的音色。而这样的表达方法与发声部位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如果发声位置不对,音色将会呈现不一样的特点。在演出时,表演者需要综合考虑作品特点以及自身的情况控制发声的部位。比如在演唱一些比较低沉的声乐作品时,应当采取腹腔共鸣的方式发声;对高亢的声乐作品,则需要采取颅腔共鸣发声的方式。
除此之外,演唱者应当善于利用发声部位存在的区别,提升艺术的表现力。在声乐作品表演中,为了更好地呈现艺术效果,演唱者应当控制好自己的表情及形体动作。尤其是在部分形体动作的表现中,可能会间接影响发声部位的声音状态。所以演唱者在演唱之前需要进行科学有效规划,使动作表情与发声部位紧密联系到一起,避免产生上述情况。
(二)呼吸规划与艺术表现之间的融合
为了提升声乐表演的质量,演唱者应当控制好呼吸。在实际表演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呼吸的方法。如果呼吸的方式发生变化,则情感表达也会呈现不一样的特点。对整个声乐作品来讲,无法实现完整表达。在不同的作品中,为了能够实现更好的演绎,应当根据词曲韵律、乐句等方面的区别,调整好呼吸,进而才能够使艺术表现更加积极。
首先,从声乐作品的整体分析,为了提高艺术表现力,应当做好呼吸方面的规划。整体艺术表现包括情感、音色等多个方面,在呼吸规划之前需要整体考量。比如,运用长呼吸的方式,能够更好地表达优美、抒情的情感。而在进行一些激情或者悲伤的表演时,可以采取急促呼吸的方式。或者通过其他呼吸方式,对应的艺术表现类型将会体现高昂的特点。
其次,在声乐作品中,不同的阶段艺术表现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在表达过程中应当将其与呼吸规划融合到一起。但是表演者需要意识到不管是情感表达还是作品艺术表现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应当先抑后扬或者先扬后抑。尤其是许多作品可能会引发情感方面发生变化,艺术表现方式也需要通过呼吸规划及时调整。
最后,在呼吸规划过程中,应当把握好与形态之间的联系。在呼吸时,形体将会发生变化。可以从形态的角度出发,调整自己的呼吸,进而使艺术表现之间深度融合。在此过程中,演唱者应当不断强化自身的艺术表现分析与判断能力,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找到平衡点。
(三)发声音准与艺术表现之间的融合
在发声过程中,演唱者应当保证自身的音准良好。发音音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其一,音调需要保持对应的音准;其二,在咬字方面也需要保持对应的音准。在实际表演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避免跑音或者丢音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演唱之前,演唱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保证滑音方面更加自然流畅。而在咬字音准方面,则根据声乐作品进行自我安排与规划。大部分作品对咬字方面的要求比较高,需要表演者用普通话精准表达出来。但是面对一些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歌曲或者民歌,可以保留其特点。除此之外,演唱者还需要考虑好如何利用声乐作品去表达对应的情感,保证咬字更加精准。高音部位比较关键,应当合理地处理尾音,要通过“啊”或者“呀”等词语替代。在演唱一些比较悲伤的声乐作品时,也可以利用模糊音来处理,保证发音与艺术之间的融合,以及作品的呈现更加完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演唱作为一门传统艺术目前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在进行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需将有效的发声技巧与作品情感相融合,形成有个人风格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完美的作品。而这对演唱者的要求比较高,演唱者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发声技巧,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能够根据音乐要素发生的变化融入自己的情绪。演唱者需要把握艺术表现的关键点,不断探索如何融合发声技巧与艺术表现,提升自己的艺术表现力。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