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谈中西方建筑美学之别论文

 人参与  2024-07-05 10:43:49  分类 : 教育论文  点这评论  作者:团论文网  来源:https://www.tuanlunwen.com/
  美学这门社会学科是以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为背景而产生并发展的。由于中国与西方在历史文化起源上存在差异,因此中西方在哲学思维、历史文脉、性格气质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分别具有鲜明区别,这诸多因素都深刻影响艺术美学内涵。

  一、中西方建筑哲学思想的差异

  中国古代哲学以儒学和道学为主。自古以来,道学一直讲求“天地与我合一,而万物与我共生”。儒家认为“礼”是维系天地人伦与宇宙秩序的法则,它的审美表现反映了传统“礼制”严密的伦理秩序。《黄帝宅经》云:“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可以说中国建筑是一部展开于东方大地的伦理学鸿篇巨制,皇家宫殿和传统四合院最集中地体现了伦理理性之美。就中国明清故宫而言,堪称“择中”立宫的最典型标志。它庄重博大,有序排列,在古代建筑工程中可谓震撼人心之佳作。

  希腊雕刻大师波里克勒特曾说:“成功要依靠许多数的关系,而任何一个细节都是有意义的。”比例与尺度,就是这种数的关系。西方的哲学思想“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即在西方的建筑设计中,更多的是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因此,他们在建筑上多使用“雕刻式”的风格,米兰大教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教堂的雕像,尖耸的塔楼,给人一种高耸入云的感觉。建筑的外部扶壁、塔楼、墙壁,都是垂直向天。由此可见,这样的建筑形式正是西方哲学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这种不断上升的姿态仿佛要与上天联系。它注重的是一种气势的视觉冲击,追求的是一种象征性的形式美。

  二、中西方建筑总体美学特征的差异

  (一)写意与写实


  以中国画为例,国画注重写意,讲究像物象与外师造化,并且讲究形散而神不散。中国建筑与中国的山水画是相辅相成的,将飘逸飞动的线以不同的方法结合,达到“以形写神”“气韵生动”。因此,线之美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要素。例如中国的木制建筑,其弯曲的屋脊和向上微翘的飞檐再配上宽厚的建筑体以及阔大的台基,使整个建筑有踏实之感。它并不强调对事物的强烈刺激和认知,而是强调生活意境的渲染。
 

 

  以西方油画为例,如果一个西方人面对一个物体,要对它进行艺术描绘。他首先想到的是尽可能地再现这个对象,关注的是物体的体积,这个体积是由面组成的,有明有暗,因此西方的建筑尤其是教堂大多有着精细的雕刻。

  (二)内敛与开放

  中国建筑的单体隐匿于大自然中,有着“金屋藏娇”般的气质。纵观中国建筑庭院的方式和平面布局不难发现,庭院千变万化,但庭院文化则是一脉相承。如乔家大院平面呈双“喜”字型,四面由十多米高的全封闭的青色砖墙围着。庭院是每个家庭的私人空间,具有“外人莫入”的独特性。庭院反映了中国人自古内敛、沉静、含蓄的性格,也是田园风光在建筑文化中的一种反映。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的建筑并未给予院落以崇高的地位,因为它们并不注重“血缘”以及“家”的概念。他们很早走进了“广场”,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罗曼努姆广场以及此后建造的凯撒广场、奥古斯都广场和图拉真广场,这些都是罗马城最精彩的建筑乐章之一。广场是欧洲城市建筑的一个标志,它体现了西方人自古所具有的一种袒露、开放的文化心态。

  (三)宁静与狂热

  中国佛教讲究的是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寻求解脱,认为世间万物皆为虚幻,唯有“世外桃源”才是真正的现实。苏轼游中国十大名寺之一灵隐寺时曾写道:“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乔松百尺苍髯须,扰扰下笑柳与蒲。”深山之古寺曰“藏”,寺庙隐藏在大山之中,与大山融为一体,它才会更加浩瀚与永恒。

  西方则与此相反,宗教建筑注重表现人心中的宗教热情,把人们心中所有的妄想和疯狂、幻想和迷茫都变成真实的视觉形象:超人庞大的规模、强烈的空间对比、神秘的光影变化、狂野的姿态。埃及神庙、拜占庭,尤其是哥特式的科隆大教堂,它们都表现出了宗教的非理性与狂热。

  (四)调和与对比

  从《礼记》的时代起,就有“大乐与天地同和”的说法。“天人合一”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亲切感。中国建筑是从我们的哲理出发,从整体上看,非常重视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比如中国的古典园林拙政园,秉着“虽由人作,宛若天宫”的指导思想,将设计的环境与周围的环境合二为一,体现出自然生态的野趣。根据地形的起伏变化进行设计,最后形成整体的观赏。中国的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是相辅相成的,它们追求的是意境,而不是单个的建筑。

  西方建筑则不然,欧洲园林式是几何式的自然,改造后的自然。如凡尔赛宫的园林,园内道路、水池、亭台、树木、花坛、喷泉均为几何图形,充斥着强烈的人工建筑痕迹。以非凡的形象自豪地俯视大自然。西方更重视与自然的对比,人的力量显示得更加突出。

  (五)水平与垂直

  中国建筑具有强烈的对称性,充分表现出一种相对庄重、方正和整齐的感觉。比如四合院,房屋是以间为单元,若干间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房屋,几座房屋围合成庭院,院子一般都是南北向、左右对称的,主要的建筑是在中轴线上。从整体上看,它的构造是方正矮小,但有条不紊。
 

 
  这和西方建筑有很大区别,西方建筑一般都是竖向发展,而且都是高大雄伟的,它们常常用相对夸张的造型与规模表现出一种宏伟与不朽。在西方古典建筑里,尖塔和独立的纪念柱子比比皆是,这种庄重的建筑物同样显示出西方人对神的狂热。

  (六)理性与感性

  中式墓园如北京陵园,外观庄严肃穆,通常会以固定的一种形状呈现。碑帽以圆弧造型立于碑体之上,碑体下端平整直列,根据古时“天圆地方”的认知理念设计而出,寓意逝者回归天地。整个墓形状若门户,寓意阴阳两隔。中式的设计理念处处饱含深意,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西式墓更倾向于造型艺术简单大方,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性,颜色丰富多彩。如罗马尼亚的“快乐公墓”,其五颜六色,扫墓者和参观的人春风满面,墓碑上是死者的漫画肖像,碑文是第一人称诙谐的语言。米兰的纪念公墓,通过安置公民的遗骸,使其记忆行为得到保存、尊重和传承,公众可以追溯这座城市的事件及其大部分艺术历史。从19世纪末的现实主义和折衷主义,到20世纪初的自由主义和象征主义,从20世纪30年代到当代,这些公墓就像一个真正的“露天博物馆”。

  (七)木材与石材

  我国木材资源丰富,而且易于获得。因此中国建筑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例如有抬梁式、干栏式和穿斗式等,进而由若干单体结合成宏大的组群建筑。总的来说,木材因其自身的特性而具有高雅、亲和、自然等特点。当然,木质材料也有很多缺点,比如保质期短,不能很好
地防火,而且还会限制室内空间的使用。

  地中海的大多数区域都是由岩石构成的山脉组成,因此西部的建筑物也以岩石为主,如古希腊神庙、罗马斗兽场、米兰大教堂等。米兰大教堂有“大理石山”之称,是欧洲最大的大理石建筑。不过石头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太沉重了,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建成,再加上地震之类的恶劣天气,石头的破坏力更强。

  三、中西方建筑哲学及美学差异缘由

  东方民族大多生活在大河流域,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对稳定,他们的生活与外界的联系也相对隔绝,所以逐渐发展为追求和谐、温顺和清净淡泊等文化。同时,东方所处的地域为季风气候,大河冲积平原的土地使其肥沃松散易于灌溉,光照和土质等天然因素结合得很好,耕作生活的步调平稳而有条理,从而形成了“天人合一”和“中庸”的理念。

  而西方人居住的地理条件相对较差,生活方式也不稳定。他们经常要和大自然以及敌人抗争,所以他们形成了一种竞争、拼搏和求真等文化。由于所处的地域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干燥冬季多雨,土地贫瘠,光照、温度、土壤等多种因素并不协调,再加上在海洋上生活经常要面对暴风雨,所以他们才会有“人定胜天”和“天人相分”的观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正是哲学思想、建筑文化观念、美学和形式等原因,才使中西方建筑各具特色,给人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享受。中国文化重情境、重精神、重视整体的和谐,而西方文化重物质、重外观、重视分析差异。前者是群体的统一,内在而含蓄;后者是单体的突出,外在而袒露。

  通过对中西方建筑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在未来的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中西方建筑之间的差异,取长补短,将中西方的优势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扬建筑设计对地方特色、历史文脉的追求,坚持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中国建筑提供一条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