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中吟诵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是站在描写风景的角度来写西湖之美的。如果站在写作的角度呢?其实也“相宜”。所调“浓抹”就是作文的详写部分,而所谓“淡妆”就是作文的略写部分。而很多同学认为,记叙的内容越全面、越详细,人物的性格就越突出,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究其原因,第一,在篇幅上不允许。如果所有的素材都详写,考场的作文格子如何能够放得下呢?第二,在阅读上不允许。如果作文过于冗长,阅卷者很容易产生阅读疲劳,所以,换句话来讲,记叙文不是越详细越好。但要是文中的素材都是蜻蜓点水,又会显得作文中人和事不具可读性。所以,新课标专门提出:“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写作时,要对作文的材料进行有效的梳理,厘清详略之间的关系,与主旨有关的详写,与主旨无关的略写,文章才能中心突出,才能更符合高分作文的要求。本文探讨详略得当的技巧,希望能够带给广大考生一点启示。
一、以写事、写人、写景、状物四种类型的作文为例谈详略的安排
在历年的中考中,对文体其实并没有过多的指定,“文体不限”的要求成为中考语文的“标配”,而在真实的考场中,以写事、写人、写景、状物四种类型为内容的作文基本定型。
(一)以写人为主的作文,可“详写人,略写事”
在以写人为主的作文中,人物就是作文的主要元素,诚然人物跟事件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但写作的目的不在于展示事件的发展过程,而在于刻画人物形象。是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等方面的材料,如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应详写;而关于其事件的记述,就要略写。换句话来说,叙事通常只是片段式的。如何做到写人详细呢?笔者认为,详写的内容要在“细”字上下功夫。写外貌,要细致入微;写动作,要真实描画;写心理,要细腻逼真......这一点在经典的文章《背影》一文中就已经有明确的呈现。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行。”在不到百字的段落里面,作者就简单地介绍了奔丧、失业、典卖、借钱、谋事、回京这六件事。但对父亲帮“我”买橘子这件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尤其是对人物的外貌(“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一朴素的穿着体现了父亲生活的艰辛)、动作(“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一滑稽的动作体现了父亲买橘子的不易)、语言(“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一简单的话语却体现了深厚的父爱之情,因为他还是关注了儿子的心理)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落魄但是伟大的父亲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又比方说,在鲁迅的《故乡》中,全文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写了与闰土、乡邻会面的事情,而人物形象的刻画如闰土、杨二嫂是其中的重点,就是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来深刻揭露农村破败之后给农村百姓带来的痛苦和前熬,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震撼。
(二)以叙事为主的作文,可“详写事,略写人”
前文谈及,写人的同时,其实也在记事,但如果文章的中心设定是通过事情来感染人、感动人,那么,其中的重点应该放在事情的记述上,人物则处于从属的位置,也就是说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介绍清楚,人物的品质会很自然地融入到事情的记述当中当然也可以加入人物描写的手法但人物描写不必刻意呈现。例如在《木兰诗》中,诗歌中详写花木兰参军前的准备与回家后与家人团聚的欢乐,而刻意略写木兰的军旅生活,这样做的目的是表现花木兰勇于担当、孝敬父母的美好品质,而有意弱化残酷的战争生涯,隐含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在彭荆风的文章《驿路梨花》中,作者围绕“谁是小木屋”的主人巧设了三个悬念、两次误会,在揭开“小木屋主人”的过程中运用了插叙、倒叙的叙述方式.让故事的内容更加丰富、可信,而且故事情节也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了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哈尼族小姑娘善良、朴实的个性特征和当地朴实的民风也在故事中得到很好的呈现,最终上升到对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的赞扬,让人读后感动万分。由此说来,在记事作文中,人物只能服从于事件或依附于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文章的着眼点应该在事情记述的过程上,不着力去刻画人物,将人物融入事件的叙述过程中,也能产生令人惊艳的艺术效果。
(三)以写景状物为主的作文,可“详写特色,略写情感、共性
在以景物描写为主的作文中,应情景交融,但写景是基础是重点,应详写,而抒情、议论是升华,点到为止即可,不妨略写。写景的文章一般是抓住景物中最集中的部分来写,也就是景物的最突出、最重要的特性,在此过程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景物的特点(比喻、拟人)。如朱自清的《春》中关于春花、春雨春草等景物的描写就是充分运用了修辞手法,将春天的景物特点描绘了出来。又比方说在《昆明的雨》中,最能体现昆明“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的雨季特点,作者精选了“昆明的菌子”“缅桂花”以及“雨下的小聚”作为昆明雨季之美的重点材料,而“仙人掌”“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作为次要材料,因为前者最具昆明的特色,也最能道明昆明雨季的特点。而在情感方面,作者采用了蜻蜓点水的方式,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简朴而精简,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赞美和怀念。
状物类的作文应该详写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主要作用,尤其要详写该事物与众不同的地方,毕竟这是与一般事物的区分点,而该事物的一般特征则要略写。比方说描写名胜古迹,一般会描写其地理位置、历史沿袭、建筑风格、内部设计、对当地的影响等其中名胜古迹的“建筑风格”“内部设计”肯定作为详细描写的部分,尤其当中的最具特色的一个设计。比方说本地有名的孔庙,它四根柱子并不直接接触孔庙的顶部,而是将重力分解,此所谓孔庙的“四柱不顶”,这是孔庙的最具特色的地方,应该详细来描写,而其他的“地理位置”和“对当地的影响”则选择略写,毕竟“对当地的影响”无非就是文化、经济的影响,这些都是名胜古迹的共性所在。这样的写作设计才能突出重点、主次分明,更能够突出文章的中心。
总的来说,不管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作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的需要来确定的,那些与中心关系密切且能突出中心的是重点材料,要详写;次要材料要略写。正如宋代诗人陆游所说::“天机云锦用在我,裁剪妙处非刀尺。“这个作文材料的“裁缝”(处理者)就是我们自己,因此,我们在写作时要做到该浓墨重彩的就要不惜笔墨,该言简意赅的就要惜墨如金一此所谓“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结语
在现实当中,同学们在处理材料的详略时,容易犯这样的毛病:在记述一件事的时候,从头到尾,平铺直叙,波澜不兴;而在刻画一个人物的时候,又平平淡淡,缺乏个性;又在描绘一处景(一个事物)的时候,主次不清,特色不显......推究其原因,主要是同学们对材料的选择方面缺乏合理性的取舍,好的、不好的、应该详细写、应该略写的全都写到作文当中,最终的结果导致详略不当,以致最终写出来的文章形同一部流水账,主题被淡化、人物亮无个性。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一篇作文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材料的恰当安排。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