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阐述高校课程大思政、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相关研究。梳理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背景下的课程思政相关研究。从大学英语课堂中华文化主体性范式研究切入,探讨基于中华文化主题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大学英语汉译英翻译数字化教学的融合发展研究,旨在更有效地推动大学英语数字化教学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中华文化主体性范式;汉译英翻译教学;大学英语;数字化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在论述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际传播理论、国际传播规律、对外话语体系的关联研究。在提高传播艺术方面,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以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区域化和分众化表达,从而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党的十八大把发展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强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党的二十大就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重要部署,注重教育数字化推进。

  (一)高校课程大思政

  全面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英语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要想将课程思政教育与高校英语教育融会贯通,构建从人才培养机制建构到学科建设体系设计、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到专业建设项目设计、从课程建设论证设计到课堂实践“三教改革”的全方位育人生态体系,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一线贯通、一以贯之,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高校英语教育、跨文化学习及人才培养的的高质量发展。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高校英语语言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国际合作与跨文化交流的典型特点,推进大学英语“中国声音”主导的课程思政内涵式建设已然成为高校英语教师的使命与担当。教师要通过中国声音与跨文化交流的融合发展展开教学设计,把基于中华文化主体性传播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元素与思政内涵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全过程。教师应根据大学英语汉译英模块中典型的中华文化主题学习特征,建构大学英语中华文化主导英语课堂的主体性范式,提升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具有高度爱国主义情怀的中华文化传播者,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文献研究主要包括实施路径、教学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产出导向法、实践探索、文化自信及“三全育人”等,全面提升了我国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与发展的量与质。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工具,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为主题,共检索到3 738篇文章(截至2024年1月10日),从2017年的3篇上升到2023年的832篇,2024年预测文章有1 326篇,具体如下页图1所示:
 

 
  聚焦学术期刊下载量排名较前的论文主题,刘正光、岳曼曼(2020)从理念转变与内容重构两个方面落实外语课程思政教育,围绕教学理念、教学路径、教师专业知识系统的更新等探究育人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徐锦芬(2021)聚焦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遵循学生发展中心、学科属性引导、学校特色依托的总体原则,通过分析、筛选和增补途径,挖掘英语教学素材的思政元素;通过目标设定、语料选择、活动设计、效果评估等环节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新教学素材。黄国文、肖琼(2021)在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论述中,明确了六大思政要素的重要关联。就外语课程思政而论,“为什么”“谁来做”“何时做”和“何处做”已达成共识,而“是什么”和“怎样做”仍是外语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研究从大学英语汉译英翻译模块着手,从课程定位与课程内涵式建设两个方面建构中国主题文化主导的大学英语课堂范式,从源头上奠基,从方向上定位。大学英语的汉译英翻译模块具有打造这一英语课程思政范式的政治站位与文化背景显著优势。

  陈雪贞(2019)从最优化理论视角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展开教育实践,通过制订综合的课程思政教学计划、精选富含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组织多元化的课程思政教学形式、推动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内化、改善课程思政实施的外部条件和注重课程思政评价导向等六个方面探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以期探索课程思政的有效教学模式。蔡基刚(2021)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围绕立德树人贯彻落实英语课程思政精神:一是要加强对课程思政的正确认识和定位;二是要通过优化选材融入立德树人;三是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术诚信和科学伦理,成为正直、诚实、勇于奉献的人。上述重要研究论述与本研究的建构目标与路径一致,倡导在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背景下建构中华文化主题主导的中华文化主体性范式,一方面,从根本与本质上确立大学英语基于国际合作与跨文化交流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另一方面,大学英语立足国家意志人才培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力量文化传播的精神食粮与物质贡献都应在高校英语课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融会贯通。

  二、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背景下的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建设与发展建立在传统的线下英语面授课堂的基础上,或借助线上学习平台提供教学内容,实现人人对话与人机对话的融合,推动有效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混合式教学的设计初衷是将线下线上教学途径结合起来,实现实体教学(传统课堂教学)与数字教学(慕课、微课、自媒体、融媒体等信息化途径)的融合。在内容上,相关研究表明,从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到BL(Blended Learning)视角探讨高职学生英语文化素养培养的有效性,提出通过植入文化素养培养的教育回归学习流程,一定程度上补充基于功利学习的缺失,避免学习行为的极端化而忽略文化素养的培育(张华2021)。在方式上,慕课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在CALL(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环境下,慕课建设与英语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融合发展(唐芳2022)。混合式教学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主要教学模式,推进了实体课堂的数字化升级,促进了多模态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混合式教学途径既优化了教学设计,又开启了课程大空间(讨论式课中学习)和宽时间(探究式课前课后学习)的线下人人对话与线上人机对话的融合式交流学习模式。

  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主题融合发展研究领域,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混合式”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共收录472个结果(截至2024年1月10日),2019年载文两篇,2024年预测201篇,呈上升趋势。其中主要包括混合式教学、实施路径、教学设计、产出导向法、思政建设、思政元素、思政育人、教学模式及教学实践等主题,具体如图2所示:
 

 
  其中,蒙岚(2020)对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进行了路径研究,广受关注,从学术文献研究到教育部指导文件研读,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原则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等研究方法,提出了STPS(Story-Think-Pair-Share)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翟峥、王文丽(2021)以英语通识课“媒介素养”为例,开展了基于课程思政链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校英语课程。本研究以文秋芳(2021)提出的课程思政实施框架为基础,以提升英语通识课“媒介素养”为目标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围绕学生反思日志,从内容链、管理链、评价链及教师言行链四个维度深入研究,开启思政教育与英语通识类课程有机融合的路径与方法,从而实现全人教育和立德树人的目标。李倩、严艳、陈琰等(2019)从学生问卷分析入手,探究其学习成果及存在的问题,致力于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对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度分析,并提出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张玉青、屈宇清(2020)探究了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把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更好地有机结合起来。基于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理念,张志杰、李月莹、张楠等(2022)对在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了探究,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及创新合作能力,从而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三、中华文化主题数字化建设与中华文化主体性主导范式建构

  混合式教学已成为目前高校大学英语数字化建设的主要途径,线上线下教学互动交融,推进了实体教育与数字教育的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随着高校课程大思政深入开展,基于数字教育的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研究与实践逐渐深化。关于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华文化主题翻译的主体性,许多学者展开了多元化、多视角的深入研究。

  (一)中华文化主体性范式建构的理论与实践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看,文化、文明、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才能和习惯都属于文化主体性研究范畴。中华文化主体性范式建构精神与内涵蕴含在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中,一代一代秉承守正创新、鼓励踔厉奋发、弘扬团结奋斗、坚持勇毅前行,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的精神信仰和道德追求、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历史与文化发展的初心与使命,中国声音和中国智慧建构着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促进着中国思考和中国行动;中国方案和中国举措提升着中华文化的世界话语权。因此,高校英语课堂建构中华文化主题主导的主体性范式研究与实践,充分体现了我国英语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和总方向,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主要内涵。

  何克抗、付亦宁(2017)从混合式学习的多种学习方式属性探究到传统学习方式和数字化或网络学习的优势互补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倡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张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建构认知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理论,以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汉译英模块为研究内容,提取或聚焦中华文化主题模块研究适合学生认知心理的活页教材,展开基于融课程思政与英语教学为一体的新时代英语课程教学,根植爱国情怀,服务我国人才的跨文化交际与交流。在充分肯定教材活页化对教师使用教材的积极影响的同时,探讨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融思政教育于英语课堂的新时代英语教育方向,提高政治站位;力求以活页教材为英语教学载体,重构中华文化主体性课程体系,培养新时代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立德树人:中华文化主体性范式的核心地位

  中华文化主体性在学科教育教学中的建构与内涵式建设积极反映出我国教育的政治方向和总体目标,即通过教育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国英语教育教学中的中华文化主体性范式是我国英语教育教学融入大德育观、大思政观的重要教育途径。

  黄国文、肖琼(2021)认为,新时代教育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的目的是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课堂中的大思政教育更应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表现为课堂导入背景、课堂内涵式建设灵魂、课堂组织话语、课堂中介语及贯穿始终的语言交流与思想沟通的互动语言都蕴含和传递着国家意识形态和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对基于中华文化主题教育的活页化教材进行转型升级与优化整合,并高质量地融入课堂,彰显高校英语课堂中华文化主体性范式建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担当和中国贡献的理论与实践。黄国文、肖琼(2021)强调,翻译教学同样需要把价值教育贯穿在课程中,在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始终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鉴于此,大学英语(含翻译模块)课程改革如何把上述内涵式建设自发性地融入课堂,既需要坚持初心与使命的教育回归,又需要打造新时代坚持传承与创新的英语课程思政有效教学课堂,建构新范式理论和实践模式。

  (三)中华文化主题数字化建设与中华文化主体性主导范式建构

  2022年9月9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把全面启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作为一项重大工程,加速推进教育数字化”。因此,高校英语数字化课堂是建构对外话语体系的数字化育人平台。近年来,普通高校数字化资源开放行动全面推广。高校联盟,协同创新,共同探索资源开放学习模式。同时,全国高校成立大学英语教育数字化联盟,致力于运用多渠道、多元化的数字化教育平台探索数字化教学改革,从而为大学英语教育提供更高效、安全、便捷的移动数字化学习平台。在大学英语全面转型升级数字化教育的进程中,围绕中华文化主题,厚植爱国情怀建设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大学英语汉译英教学中,增加汉译英数字化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元素,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语言表达方法的文化自信度,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中华文化素养,加强大学英语汉译英课堂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的中华文化融入,从而更好地将中华文化融入课堂、工作、生活,建立常态化长效机制,进而更好地实现知识学习和文化传播的融合发展,把传播中华文化与培养跨文化意识结合起来,以中华文化主体性主导范式的内涵式建设全面推进大学英语课程的高质量发展。

  四、总结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国际合作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举措。大学英语课程是典型的跨文化交流与交际范畴,翻译模块尤为明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在国际语境下的跨文化交流中,用英语弘扬中华文化,对更好地推进中华文化和中国产品“走出去”具有战略意义。推进英语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打造数字化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课堂,将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融入大学英语汉译英数字化教学中成为师生踔厉奋发、与时俱进的前进方向。中华大好河山、优秀文化传统、典型产业产品、特色风土人情、传统中国美食主题的数字化建设,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人文知识和人文科学素材的数字化建设,中华爱国情怀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华文化主体性题材的数字化建设,对对外展示良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意义深远。

  引用文献

  蔡基刚.2021.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内涵探索——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J].外语研究,(3):52-57,112.

  陈雪贞.2019.最优化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现[J].中国大学教学,(10):45-48.

  何克抗,付亦宁.2017.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之路——何克抗教授专访[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4):98-105.

  黄国文,肖琼.2021.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六要素[J].中国外语,(2):1,10-16.

  李倩,严艳,陈琰,等.2019.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4):71-72,81.

  刘正光,岳曼曼.2020.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5):21-29.

  蒙岚.2020.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J].社会科学家,(12):136-141.

  唐芳.2022.CALL环境下校本慕课与中学生英语文化自主学习融合发展研究[J].英语教师,(24):21-24.

  文秋芳.2021.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47-52.

  徐锦芬.2021.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外语界,(2):18-24.

  翟峥,王文丽.2021.基于课程思政链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以英语通识课“媒介素养”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6):10,63-67.

  张华.2021.英语公选课培养高职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研究与实践——基于MOOCs到BL视角[J].广东教育,(11):18-20.

  张玉青,屈宇清.2020.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J].海外英语,(2):174-175.

  张志杰,李月莹,张楠,等.2022.基于OBE理念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以通化师范学院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1):140-144.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