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家国情怀始终是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纽带,它既体现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也展现为对国家的无尽忠诚与担当。这种情怀不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的体现。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和全球化不断发展,培养年青一代的家国情怀成为教育工作者共同的使命。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是一个情感取向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正在逐渐成形。通过历史教学,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理解和看待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视角,帮助他们塑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厚重的家国情怀。本文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措施。
[关键词]初中教育历史教学家国情怀培养措施
初中历史课程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历史知识结构,涵盖从古代到近现代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还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和情感的培育。初中生正处于认知发展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历史知识和事件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求知欲。然而,要想让历史教育取得实效,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使他们在互动和体验中深刻理解历史的意义,感受历史的魅力,从而真正领会到历史学科的价值所在,理解过去,思考未来,成为具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现代化人才。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与公民认同
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从繁荣到衰败,通过对各种历史事件、变革和决策的学习,学生更明白每一个时期的国民都在为国家的发展付出努力和承担责任。对国家历史的了解也会帮助学生建立与国家和民族的紧密联系,他们会为自己的公民身份而感到骄傲,而这种认同感也会使他们更加珍视自己的公民身份和责任。历史中充满了许多值得反思和学习的素材,通过对过去事件的分析,学生可以学习到什么是正确的决策,什么是应该避免的错误,从而为今天和未来的决策提供参考。
(二)激发学生文化传承与情感共鸣
通过学习国家与民族的历史,学生能够深入探索文化的根源与演变,这样的历史认知为学生在文化学习上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怎样的历史与文化责任。探究祖辈的足迹、感受历史上的重要时刻—无论是战争、变革还是创新—都能让学生与这段历史建立起紧密的情感纽带。学生不仅会对过往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抱以崇高的敬意,还会对自己的文化遗产感到自豪。通过对过去的了解,学生可以更深刻地思考如何在当代社会中继承并弘扬这些文化价值,并学会在传承的同时创造新的文化形态,让文化在新时代下继续兴盛。共同的历史和文化是增进民族团结的核心力量。当学生对本国的文化和历史有所认识并感到骄傲时,他们更有可能与同胞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系,并携手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贡献力量。
(三)促进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本国文化的热爱,还能够促进他们发展出批判性思维,这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活都构建了扎实的基础。历史学习不应局限于单一和线性的叙事方式;教师可以介绍多种观点和解释,激励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同一历史事件,进而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性。面对历史资料、事实记录、口述历史和图片等资料,学生需学会如何分析这些信息,并判断其真实性和准确性,从而形成独立的判断。通过将历史事件与当代事件进行对比,不仅有助于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深入了解,还能培养他们预测和分析未来趋势的能力。
(四)增强学生团结协作与奋斗精神
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民族和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所面临的艰难与挑战。这种共有的历史经验有助于增强学生间的团结与协作意识,使他们领悟到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战胜逆境。历史中出现了无数英雄和普通人为国家、民族和理想付出努力与牺牲的事迹。通过了解这些故事,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奋斗精神的重要,并因此受到启发。此外,学生从这些历史事件中学到,尽管个人力量有限,但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有助于他们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增强为集体目标努力的责任心。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现状
(一)教材内容与结构的局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讲授课本内容时可能过于强调历史事件的具体细节,如时间、地点、人物等,而往往忽视了探讨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与更广泛的意义,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停留在表层,难以触发他们的情感共振和家国情怀。当教师在介绍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时,如果只是从一种特定的角度或立场进行讲解,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解读角度,就会使得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变得单一,不利于他们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家国情怀的深化。此外,有些历史教师在阐释教材时,可能会为了凸显特定的主题或观点,有意选择强调或忽略某些历史事件或人物,这样的选择性讲解同样会导致学生对历史进程的整体理解出现偏差,影响他们对家国观念的全面和客观认识。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化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资料阅读、分析和解释。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缺乏这些实际操作和体验的机会,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目前,许多历史课堂仍然依赖于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教师在课堂上长时间地讲述,而学生则主要扮演听众的角色,“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机会,不利于真正地理解和体验历史。历史不仅是关于事实和事件的,还涉及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情感与价值的教育,使得学生难以在学习历史时产生深厚的情感共鸣和家国情怀。
(三)缺乏真实历史学习体验
尽管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历史知识,但这些知识往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脱节,学生觉得这些知识与当前的生活没有直接的关联,难以产生深入的兴趣和参与感。直接访问历史遗迹、博物馆或文化遗址,可以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学习经验,帮助他们更加生动和真实地体验历史。但由于各种原因,如学校的地理位置、经费和时间限制等,很多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这样的实地学习,失去从第一手资料中学习历史的机会。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措施
(一)融合实际案例教学,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实际案例往往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历史体验,相对于抽象的描述和论述,具体的历史案例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历史事件,进而引发他们的兴趣和情感共鸣。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融合课外案例,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打破教材的局限,拓宽他们的认知视野。如对于某一历史事件,教师可以引入与之相关的现代案例,让学生看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以鸦片战争为例,教师首先应确保学生充分理解其历史背景,涵盖鸦片贸易的缘起、清朝的政策应对以及与英国的紧张关系升级等,提供一个宏观视角来帮助学生认识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接着,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探讨对鸦片战争的看法、清朝政府的决策过程以及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分析能力。教师还应该重视指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对现代中国的长远影响,包括民族复兴和改革开放政策的长期影响。此外,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如何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平等和谐的国际环境。
(二)采用寓教于游方式,组织学生参观遗址
研究表明,情感与认知是紧密相连的两个领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历史教育中,参观历史遗址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这种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反应,如同情、愤怒或自豪等,这些情感的唤醒不仅仅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它们还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够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从而增强他们对家国情怀的认同和感受。
情境学习理论进一步强调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这一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往往发生在与真实生活情境紧密相关的上下文中。通过参观历史遗址,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情境,这种亲身的体验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融合,使学习变得更加有意义和持久。
人们通常习惯于通过直接的体验和反思来获得知识。历史遗址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和与他人的交流,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这种互动不仅限于学生之间,还包括与教师和导游的交流和讨论。这样的互动和讨论能够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看待同一历史事件,促使他们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历史认识。
(三)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加强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和使用各种数字化的历史资源,如数字档案、历史图片、录音和视频等,这些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真实和生动的历史体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利用多媒体展示工具和虚拟现实技术,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更为立体和沉浸式的历史场景,使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从而加深对家国情怀的认同和情感。
例如,在讲解长征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数字化地图软件来展示红军的长征路线。这种软件不仅可以清晰地展示出红军的行进路线,还可以通过动画或者交互式标签的方式,详细地介绍每一段路线的重要事件、所遭遇的困难以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长征的过程。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或音频材料,如当时的红军歌曲、录像和照片,来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当时的氛围。这些材料可以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深入地理解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艰辛和坚忍。
更进一步,教师也可以利用数字故事讲述工具如动画制作软件,为学生制作一系列关于长征的故事短片。这些短片可以结合文字、图片、音乐和动画,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有趣和生动的学习体验。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长征的历史。
(四)组织进行角色扮演,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历史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史料实证能力,这种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地分析、评价和利用史料,从而形成基于事实的历史认知。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这一能力,角色扮演活动应运而生。这种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证场景,使他们能够亲身体验史料实证的过程。
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需要扮演历史人物或群体,基于史料进行模拟对话、决策或辩论。这种模拟真实情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背景。同时,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情感共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
(五)积极利用本土资源,了解家国历史关系
本土资源,如当地的历史遗迹、民间故事、传统文化等,都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这些资源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它们见证了我们的历史,是我们的根和魂。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和生动地理解历史,同时加深他们对家乡和国家的情感联系。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发现和探索家乡历史与国家历史之间的联系。例如,某一地方英雄或事件如何影响了历史的进程,或者历史上的某一时期政策如何影响了当地的发展。这种联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增强他们的家国情怀。
另外,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和传统,如民间艺术、节日庆典、传统工艺等,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丰富和多元的学习环境。这些文化和传统是我们的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和体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可以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作为学生知识学习和人生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家国情怀的培养尤为关键。在这个重要的成长阶段,学生正处于塑造自我认知和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还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家国历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发展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潘建新.谈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20(19):74-75.
[2]蒙红艳.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路径[J].学周刊,2023(14):127-129.
[3]樊兵兵.家国情怀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2022(36):105-107.
[4]郭玮.初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途径探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13):73-75.
[5]赵惠.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J].吉林教育,2022(3):44-45.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