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阐述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内涵和价值。认为文化意识的培养在英语课程中占据核心地位,而深化主题意义的探究则是提升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中,深入的语篇解读尤为关键。英语教师若具备跨学科的教学素养,便能够对语篇进行更深层次、更广泛视角、更具创新性的解读。跨学科教学素养涵盖了跨学科知识、跨学科教学能力及跨学科教学意愿三个方面。结合“英语+语文”“英语+历史”“英语+地理”及“英语+心理学”教学案例,探究跨学科教学素养在文化意识培养中的实际应用和显著效果,同时凸显英语教师在自身专业成长过程中不断提升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必要性。

  【关键词】中学英语;跨学科教学素养;语篇解读;文化意识;教师专业成长

  引言

  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都是英语课程内容的核心要素。文化知识的学习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程晓堂(2022)指出:“文化知识就是与文化有关的事实、信息、观念等,如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举止、生活习俗、待人接物的礼节与礼仪。”

  中学英语教学应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多个维度的全面发展。其中,文化意识对于“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具有特殊意义。“文化意识是对文化的敏感性,是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表现出来的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包容,以及体现文化理解与尊重的行为选择。”(程晓堂2022)因此,具有良好文化意识的人对文化异同高度敏感,在意识上能理解、包容、尊重文化差异,在行为上注重礼仪,言行不偏颇。

  英语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好语言知识的同时学好文化知识,提升文化意识等核心素养。“青少年时期是行为习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语言学习培养‘文化素养’是英语教育的价值之一。”(龚亚夫2015)引领学生进行主题意义探究是文化意识提升的重要路径。为了帮助学生有效进行主题意义探究,提升文化意识,实现英语学科育人价值,应对语篇进行深入全面的研读。“教师要以语篇研读为逻辑起点开展有效教学设计。充分认识语篇在传递文化意涵,引领价值取向,促进思维发展,服务语言学习、意义理解与表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教育部2022)

  那么,教师在语篇研读中要处理哪些问题呢?《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课标》)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都建议教师关注What(语篇的内容和主题)、Why(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态度或价值取向)和How(文体特征、语篇结构和修辞手段)三个维度。《高中课标》还指出:“Why和How的问题通常没有唯一答案,对语篇深层意义和文体结构的解读更多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背景、生活阅历、认知方式,以及教师在与语篇互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分析和探究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可能会给出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教育部2020)《义教课标》也有类似建议。可见,语篇研读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所谓“没有唯一答案”不等于没有更佳答案。那么,如何才能获得更佳答案呢?课程标准启示我们,教师主动丰富自身教育背景和生活阅历,改善自身认知方式,提升分析和探究能力,是获得更佳答案的关键因素。

  一、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内涵和价值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通常都具有跨学科性质,需要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加以解决。因此,对于师生而言,跨学科素养都是必备能力。在倡导跨学科教学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跨学科教学素养成为跨学科教学的有力支撑。教师的跨学科教学素养是“跨学科教学知识、跨学科教学能力和跨学科教学情意的综合体”(朱德全、彭洪莉2023)。可见,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至少包括以下三个要素:一是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二是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三是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教学)问题的意愿。

  在语篇解读中,具备跨学科教学素养的英语教师能够更好地回答语篇解读中的Why和How两个问题,更好地引领学生探究主题意义,提升其文化意识。例如,面对一篇关于气候变化的英语文章,如果英语教师具备一定的地理学科知识并能主动将其用于文本解读,就可能更好地与学生一起深入探究气候变化问题,引领学生对“人与自然”这一主题下的“气候与人类关系”子主题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帮助其涵养相关文化意识。

  总之,具备跨学科教学素养的英语教师在语篇解读时,不仅会从语言专业角度关注语音、词汇、语法,还会尝试从其他学科的角度理解和解决问题。跨学科教学素养帮助英语教师更全面、深入地解读语篇,引领学生更深刻地探究主题意义,培养文化意识。
 

 
  二、跨学科素养在文化意识培养中的应用举例

  (一)“英语+语文”:跨学科群文促进语篇深度理解


  语篇是英语教学得以进行的基本材料,英语教学语篇与语文学科有天然联系。英语和语文两个学科都是基础学科,都体现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培养交际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涵养文化品格方面可以有机融合。英语和语文的很多语篇可以组成群文,促进学生对相关主题的深度探究,达成更好的育人效果。

  案例1:

  人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Unit 7有一首诗歌Mom knows best,描绘了一个人从婴儿到成人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爱在各个人生阶段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诗歌中的主人公回忆起了在自己不同年龄阶段,母亲总是以她的智慧和爱心引导和保护自己。然而,他有时会反抗母亲。最终,他开始后悔自己曾经的反抗和不听话,认识到“Mom knows best”,即妈妈总是希望孩子能得到最好的。这首诗歌描绘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为了深化“父母之爱”这一主题,联系到近年英语群文阅读的兴起,教师把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与这首诗歌组成群文,进行相同主题的对比阅读,如学生十分熟悉的朱自清的作品《背影》传达的对父亲的爱,还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的作品《回忆我的母亲》表达的对母亲的爱及母亲对自己作出走上革命道路这一选择的影响。从学科特点出发,教师将这两篇语文课本上的文章翻译为英文。比如,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背影》第一段可以翻译如下:“It has been more than two years since I last saw my father,and what I cannot forget is his back view...”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回忆我的母亲》第一段翻译如下:“I was deeply saddened to receive the news of my mother’s passing.I loved my mother,especially her lifelong diligence,which is something that I will always remember...”这样,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主题意义的过程中,打开思路,转换视角,用跨学科融合阅读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同主题群文阅读,在不同语言材料的熏陶下感悟父母之爱,比较不同文本异同,使其对于这一主题有更深刻的认识,感悟不同作者的用语特征、文化背景等。

  这种创新性的跨学科文本组合,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和文化意识的提升可以起到相当不错的效果。在此过程中,英语教师的跨学科素养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英语+历史”:历史背景促进语篇深度理解

  英语语篇中部分内容与历史学高度相关,涉及“人与社会”这一主题范畴。熟悉这些语篇背后的历史背景,可以加深学生对语篇的理解,更有效地探究主题意义,对提升文化意识的效果独到。

  案例2:

  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 5 Section B阅读语篇是关于米老鼠(Mickey Mouse)的。语篇主要讲述了米老鼠广受欢迎的历史及其在美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文章叙述了它的首次出现、它的创造者、它广受欢迎的原因、它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有自己的位置等。语篇要传递的主题意义是即便是“小人物”,面对困难也要乐观,也要百折不挠。

  但是,如果仅停留于字面解读,主题意义很难被学生深刻领悟。文中一段文字暗含丰富的历史背景信息:“The man behind Mickey was Walt Disney.He became very rich and successful.In the 1930s,he made 87 cartoons with Mickey.”教师如果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就能意识到In the 1930s正是美国的大萧条时期,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许多人流离失所,社会矛盾重重。在这种背景下,沃特·迪斯尼(Walt Disney)居然能成功,原因何在?教师引领学生探究他成功的秘诀,从而在第二段中发现米老鼠的精神价值:“Mickey was like a common man,but he tried to face any danger.He was unlucky and had many problems.However,he was always ready to try his best.”这些品质极大地鼓舞了美国民众。这些普通美国民众虽然兜里没有钱,但是仍然掏腰包去看米老鼠系列动画,因为他们从米老鼠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就很好地解释了米老鼠如此受欢迎的原因。

  有了这样的历史背景补充,主题意义探究活动就得到活化和深化,更丰富的文化知识有力促进了文化意识的升华。英语教材中这种与历史相关的语篇很多,如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 1出现的“In Weld Quay,a really old place in Georgetown,we saw the houses of the Chinese traders from 100 years ago.”,背后有丰富的“下南洋”的故事;九年级Unit 6关于茶的发明里面的“It is believed that tea was brought to Korea and Japan during the 6th and 7th centuries.”涉及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等。

  总之,英语教师丰富的历史学科素养对主题意义探究和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

  (三)“英语+地理”:地理知识促进语篇深度理解

  英语语篇中的部分内容与地理学高度相关,涉及“人与自然”这一主题范畴。了解相关地理知识,并将之应用于语篇解读,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语篇,探究主题意义,形成对地理文化的深刻理解。

  案例3:

  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Unit 9 Section B阅读语篇Singapore—A Place You Will Never Forget!是关于新加坡旅游的短文,简洁而生动地介绍了新加坡这个旅游目的地。文章以对新加坡的概述开始,然后提到了语言环境、美食文化、夜间动物园及气候条件。显然,这篇文章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这里的气候为何四季不变,此地距离中国多远,华人为何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中文和英文何以成为主要语言,各国美食如何汇聚于此……这些问题的背后都蕴含丰富的地理和人文信息。从旅游的视角审视,文章从多方面消除了游客的顾虑。如果在备课过程中的文本解读没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上课时学生稍加追问,教师却回答不了,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显然,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多进行自我追问,或者寻求地理教师的帮助,从而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可以有效提升主题意义探究的效率,并提升学生的地理文化意识。

  (四)“英语+心理学”:做学生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

  英语语篇中的某些内容与心理学密切相关,主要涉及“人与自我”这一主题范畴。英语教师尽管不是专业心理咨询师,但相较学生,他们拥有更丰富的人生阅历,理应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在涉及相关语篇解读时,绝不能停留于语篇表面的文字信息,而是需要考虑青少年学生的现实困境和心理需求,帮助他们在探究主题意义的过程中获得心理支持。

  案例4:

  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 10 Section B阅读材料谈论青少年如何正确对待problems and worries;八年级(下)Unit 4整个单元谈论problems and advice,其中Section A的阅读语篇是一个孩子因家庭矛盾写信向心理专家求助及专家的回信内容,而Section B的阅读语篇谈论的是青少年在父母推波助澜下的学习压力问题;九年级Unit 4 Section B的阅读语篇则介绍了一个留守儿童的两次巨大心理变化。因为当代青少年对文本中呈现的心理困扰是有真实感受的,甚至有的学生可能正在遭遇类似的困扰,所以如果教师在解读这些语篇时仅仅停留于对知识点的分析,仅仅考虑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就很难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教师在处理这些语篇的过程中,可以学习一些大众心理学书籍,丰富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例如,《被讨厌的勇气》中提到,“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岸见一郎、古贺史健2015)。在解释发怒这一现象时,书中提出“你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而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了怒气”(岸见一郎、古贺史健2015)。人为何感到自卑?“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岸见一郎、古贺史健2015)。这些心理学知识可以有效帮助英语教师进行主题意义的深度挖掘,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压力、孤独、竞争等心理困扰,这当然也是提升其文化意识的一部分。

  除了以上案例,各学段、各版本的英语语篇中,还有诸多涉及音乐、美术、数学、科学乃至哲学等学科的内容。毕竟,英语这一语言工具无法与其他学科完全切割。英语课程的人文性要求教师从文化和文化意识的角度,给学生成长提供精神养分。英语教师的跨学科教学素养是保障落实课程育人价值的关键要素。

  因此,英语教师应在专业发展中主动提升自己的跨学科教学素养。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适度学习其他学科知识、跨学科理论和实践知识;另一方面,通过指导学生的跨学科活动,如项目式学习活动、STEAM学习活动等,提升跨学科教学的能力和意识。

  结语

  在英语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教学的基础,但要充分实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意义探究,培养其文化意识。语篇解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英语教师的跨学科教学素养可以帮助教师对语篇作出更深刻、更全面、更独到的解读,从而引领学生不断提升文化意识。英语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应重视提升自身的跨学科教学素养,更好地实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引用文献

  岸见一郎,古贺史健.2015.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M].渠海霞,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6,11,38.

  程晓堂.2022.改什么?如何教?怎样考?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32,33.

  龚亚夫.2015.英语教育新论:多元目标英语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74

  教育部.2020.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4,60.

  教育部.202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45.

  朱德全,彭洪莉.2023.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测评模型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