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渭水情》创作背景
琵琶曲《渭水情》是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任鸿翔先生1984年创作的。任鸿翔先生不仅是琵琶创作者,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琵琶演奏者,1958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附中。后拜平湖派琵琶大师杨少彝先生门下学习琵琶演奏。丰富的学习经历使得他毕业后留校教书。任鸿翔先生在从事琵琶教学的同时进行创作,《渭水情》是其琵琶作品的经典代表作。后又整理出版了《平湖派琵琶曲13首》,为学者研究平湖派琵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其还被收录于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
《渭水情》以秦腔牌子曲《永寿庵》为基本素材及创作源泉,任鸿翔先生祖籍陕西,他在保留陕西地方秦腔的艺术特色的同时,加入琵琶的各种技法,结合乐器本身的音色特征,表现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渭水情》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成为琵琶演奏作品中的经典,至今《渭水情》仍是琵琶演奏者演出、考级、考学的必弹曲目之一。
二、琵琶演奏技巧中推、拉、揉弦的演奏技法及运用
推、拉弦是琵琶演奏技法中表达音乐韵味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左手的技巧与指法展现“推”“拉”,推、拉弦也是琵琶演奏中常用的技法之一。推和拉是左手在同一个品上通过手指按住具体的某个音,然后右手弹弦使弦震动发出声音,左手的手指随着余音震动左右滑弦,改变弦的张力和原本品位的音高,使音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发生音准的变化,具体变化音范围在一个二度左右。并且先左手推拉还是先右手弹弦都有不同的名称,先右手弹弦后左手推拉,音准升高后还原,称为“下滑音”;先右手弹弦后左手推拉,音准从本来升高,称为“上滑音”。
揉弦也称为“吟揉”,是琵琶演奏技法中与推拉弦互相配合的一种手法,是琵琶演奏艺术中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揉弦分为腕式揉弦、臂式揉弦和腕臂式揉弦。腕式揉弦是以手腕的动作为主,以手腕和手指的配合动作为辅。臂式揉弦则以小臂力量为主,带动小臂、手腕和手指等关节进行联动。腕臂式揉弦则是上面两种方式的结合,以手腕小臂的联合动作为主,是小臂、手腕、手指的联合动作。在腕式揉弦的基础上,当需要加大揉弦的幅度时结合小臂的动作便成为腕臂式揉弦。在高音区腕式揉弦不宜发挥,只能以小臂和手指的联合动作来揉弦,这就是臂式揉弦。揉弦练习时强调各个关节和肌肉相对放松,在练习揉弦的同时进行按弦的练习,这样才能达到按弦即能揉动的效果。
琵琶实际演奏中推、拉、揉弦更多的是作为乐曲的作韵的方法之一。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更多地运用到推拉揉弦。民族音乐的具体音的表达上很难落实,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音的偏高或偏低,这时候推、拉、揉弦就能解决这一实际难题。推、拉、揉弦对乐曲的表达方面有了新的方式,通过手指的细微变化找到想要的声音,并且与作品音乐风格特点进行统一,增加了乐曲独特的韵味。左手不同的力道以及幅度和不同的推拉揉弦的运用规律对乐曲的音乐风格都能产生不同的影响。揉弦快速、力度大,乐曲就会表现出欢快的氛围;慢速、力度小的揉弦就会表达出舒缓忧郁甚至有一些哀伤的氛围。手腕幅度大,使得各个音高的变化多且快速;手腕幅度小,使得各个音高的变化较少。按弦力度越重,每个音的表达更深刻,按弦力度轻柔则会声音柔和。在实际演奏中,对不同的乐曲情感需要进行不同的演奏技法的展现,以实现更好的演奏以及表达乐曲情感。
三、《渭水情》中推、拉弦的表现手法
(一)《渭水情》的曲式分析
《渭水情》是一个三部曲式ABA,分为引子、慢板、快板、再现慢板。整体调性以D调为主,引子部分为G调,调式调性鲜明,蕴含了陕北地方音乐风格特色,以器乐曲的形式表现秦腔的韵味。引子部分14小节以长轮作为引入,带入整体乐曲的情感。G宫调与D微调之间相互
转换出现。
慢板部分为A段,以抒情为主,主要运用G宫主音和E商属音进行乐曲的演奏。运用各种左手技巧推、拉、揉、打、吟、带,给乐曲演奏加花处理,增强乐曲听感,表达乐曲情绪。B段为乐曲的高潮部分,也是快板部分。快板是由慢板主题的变化而成,在右手技法的运用上更加多变,如扫、拂、挑、弹和轮。还用到了曲式中的上下行级进,整体听上去正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充分展现了琵琶本身特有的音效。乐曲最后的慢板部分则是对前面引子快板慢板中精华部分和主题部分的精炼总结和再现。最后一部分的不完全再现,听觉上让人意犹未尽,表达了思乡之情。
(二)《渭水情》中推、拉、揉弦的运用
1.推、拉
琵琶是十二平均律乐曲,某些特殊音高很难有所表现,而推拉弦就能丰富琵琶演奏中的某些微小的音高。《渭水情》中慢板的第一个音是升fa到sol,sol的音是从升fa上运用拉弦技巧完成的。从fa的固定音高上先用手指拉到sol,从sol之后再滑,Do、la降si,拉弦技巧是从la音到do的音高,再经过降si和do的音高滑回到la音,在一个音上做了三个音的音响效果。拉弦需要有音准,拉弦的时候力度是怎样的都需要有音准的概念。在练习时如果感觉不到具体音准,可以先找一个do,弹一下具体音准,然后再从la上拉到do。fa是从mi音上推拉达到fa的音高,mi和fa是半音的关系,所以拉弦的距离就比较小,让fa从mi上滑到fa上,再从fa送回到mi上。推、拉弦的幅度也是呈现上滑音和下滑音方式。通过小二度的音程关系使乐曲表现出凄凉哀伤的氛围;小三度的音程关系在谱例中也有出现,上述这些音程关系使得情感表达更加细腻。
2.吟、揉
sol是《渭水情》演奏中的主音,但并不是标准的sol的具体音高,而是通过吟、揉的手法使弹出来的音产生小于二度的音准变化,奠定了民族音乐特殊的音高基调。通常将揉弦和吟弦比作同一个技法,以摆动幅度的大小作为依据。根据乐曲的需要,手指连带小臂左右摆动幅度大一些,有时摆动会小一些,密集一些。但在实际演奏中,快而小的摆动用得多一些,能使这个音色圆润优美动听,这个音可以有延长音,音色既不干,也不死板。尤其当在乐曲结束的时候的最后一个尾音,会使用吟、揉弦,这样可以使乐曲的音延长,直到渐渐消失。当有音色的变化需要力度大的时候,摆动的幅度会大一些。在《渭水情》中,整曲围绕sol旋律走向,吟、揉贯穿了乐曲的整体。sol也是乐曲本身的特征音,吟、揉不仅是上下方向的晃动,也是左右的揉弦。在左右揉弦时要注意揉弦的幅度,避免幅度太大而演变成推、拉弦,这样,就失去了乐曲本身要表达的韵味。在吟揉时,要上下方向将琴弦快速提起随之放下,注意演奏时左手的指尖需要用力压住琴弦,但是手腕要放松,只有这样,才能演奏出好听的声音,也才能在保留旋律特征音的基础上产生变音,将音高的余音延长,从而丰富乐曲表达的情绪色彩。
四、推、拉、揉弦的情感表达
乐曲《渭水情》围绕“情”字,用慢板、快板等表达思念家乡的主题。《永寿庵》作为创作的原型素材,也借鉴了秦腔的一些乐曲表现形式,以mi、la为主要特征音,乐曲旋律欢快明朗。推、拉弦在这部分的左手乐曲情感表达中占据主要地位。推、拉弦的幅度对乐曲不同的情感表达也不同,推、拉弦可以表达欢快、生动、明朗的情绪,也可以表达悲伤、哀愁的情绪,较为常见的是二度和三度的音程推拉。琵琶是十二平均律有品乐器,能演奏各式各样的调式,音域宽广,但也正因如此,某些地方特色音乐的具体音高并不在十二平均律的标准音高上,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推、拉弦的技巧将某一个音高推拉到想要的音高上去。由此可见,推、拉弦在琵琶实际演奏中的重要性。
乐曲的慢板主题以升fa和降si为代表音,右手技法以轮指为主,再加上左手吟、揉特有的声音效果,左右手相互配合,乐曲开始诉说浓浓的情谊,旋律委婉悠长。吟、揉歌唱性较强,在慢板主题中比较多见,吟、揉表达悲伤的情绪,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吟、揉的幅度大小也根据乐曲需要的情感表达而变化。比如,需要平静的曲段落就需要慢揉弦,而需要悲伤的曲段就需要快速吟揉,频率和幅度都需要演奏者自己把握,这就需要演奏者不断钻研乐曲本身表达的情绪。优秀的演奏者通过手中的琵琶,能表达心中难以言说的情感,如对故乡的思念、对家人的眷恋等情感。
五、结语
琵琶是我国古代弹拨乐器代表之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以“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来形容琵琶演奏的弹、挑、推、拉等技法。《渭水情》是琵琶作品中的代表,弹奏时,通过左右手的多种技巧表达乐曲情感,作品的结构严明,旋律优美动听。其作为经典作品,其中的推、拉、揉弦都很考验演奏者的实力。每个人演奏的效果会有些许不同,都基于对作品本身不同的理解与阐释,二度创作空间很大。引子部分如泣如诉,将听众的情绪与思绪一步步带入乐曲中,随后进入慢板主旋律部分,其借鉴了秦腔乐曲表达的部分内容,加入了左右手的多种技法,尤其是推、拉、吟、揉等,将乐曲中要表达的情感详细刻画,将思乡的情绪渲染到极致。后面进入了乐曲的快板部分也将情绪推上了另一个高潮,这里的思乡情感是慷慨激昂的。与慢板的娓娓道来不同,这里平铺直叙,向听众传达情绪。本段作品中也有扫弦等技法运用,有“急雨大弦、耳语小弦、喧闹纠结、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响效果。总体来说,乐曲从开始到结束,推、拉、吟、揉贯穿始终,借助技巧渲染了氛围,烘托了游子思乡之情。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