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情境的学习,重在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情感,发展学生高阶思维,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情境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工具。本文进行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厘清深度学习、情境教学、指向深度学习的情境教学内涵基础上,梳理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价值,继而围绕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探索切实可行的情境教学策略,旨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深度学习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但是,重新审视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会发现其存在一些“痼疾”,如部分教师期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讲授数学基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在如此教学中,学生被剥夺了深入思考与交流、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机会。在长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虽然可以理解一些数学知识,但是很难掌握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无法灵活地解决数学问题,最终导致数学学习情绪情感不佳,思维能力发展受阻,陷入浅层学习的困境。为了改善数学教学现状,笔者将在本文探究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策略。
一、核心概念界定
深度学习是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情绪情感的作用下,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开放思维,深入思考,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实现知识迁移运用,发展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为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利用适宜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点燃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积极思维,灵活运用学习所得,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由此建构出新知,重塑知识结构,提升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方式。
指向深度学习的情境教学是指依据教学需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历的情境内容,利用真实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将新知纳入已有认知结构,实现批判性理解的教学。在此教学中,教师需要以情境为依托,提出核心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利用多样的方式进行探究,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将新知运用于现实问题解决中,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促使思维从低阶向高阶发展,实现深度学习。
二、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价值
有效的教学情境很容易引发学生积极地学习情感,从而主动地投身数学探究活动,灵活地运用观察、分析、比较、交流、总结、反思等方式探究新知内容,尤其发现数学思想方法,建构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更新知识结构,自觉地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学习成果,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甚至自发地提出、解决新问题,切实地增强学习深度,实现有意义学习。
情境教学是改进传统教学的“法宝”。传统教学因缺少学生的参与,导致教学质量不佳。情境教学是一项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不同的活动。在体验活动时,学生会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始终发挥作用,从低阶思维发展为高阶思维,提升思维发展水平。此外,学生的数感、量感、空间观念等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学有所得的情况下,还能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乐于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推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三、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策略
(一)创设真实情境,调动学生兴趣
创设真实情境是指向深度学习的数学情境教学的重点。所谓的真实情境是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见到的一些事物或现象建构出的教学背景。真实情境是学生熟悉的,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在体验真实情境的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迁移生活经验或已有学科认知,发现、提出、解决问题,顺利地走进学习深处。因此,在实施指向深度学习的数学情境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创设真实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二)”这节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假期出游经历。大部分学生会在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出游场景,并就此进行描述。教师可以加入其中,描述自己的假期出游经历。在描述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出了地铁站之后,老师准备去天安门。你们知道如何确定从地铁站到天安门的路线吗?”部分学生会联想生活经历,提到地图、导航。基于此,教师可以将手机中的导航截图投放到大屏幕上,鼓励学生观察,就自己想知道的事情提出问题。学生开放思维,设想出不同的问题,如“手机软件是怎样知道我们所处的位置的?”教师可以简单介绍卫星定位,并继续引导:“在天上的卫星和地上的基站相互配合下,手机软件可以精准地确定我们的位置。但是,手机软件是如何将我们的位置精准地确定到点上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部分学生产生了探究兴趣,教师就此带领他们走进本节课的学习,一起探究问题答案。假期出游是大部分学生的亲身经历,同时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手机软件,能够初步了解导航。教师精心创设真实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明确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如何定位”,并对其产生探究兴趣,便于有目的地走进数学课堂,夯实深度学习的基础。
(二)提出核心问题,引发认知冲突
深度学习重视学生学习的整体性。核心问题是一节数学课的“线索”,既可以串联新授课上的知识点,又可以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进行整体性的学习。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核心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他们很难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顺利地解决核心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产生认知冲突,发现、提出一系列的新问题,由此进行深度探究。对此,在指向深度学习的数学情境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以情境为依托,提出核心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其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依托情境,发现、提出了问题:“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多数学生会联想到“底边×邻边”这一方法。在学生自主计算后,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学生的算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根据写出的算式可以联想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学生很容易联想到长方形。基于此,教师提出核心问题:“你所想到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此时学生陷入思维困境。教师趁机在电子白板上演示一个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重叠在一起的情形,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少一块。此时,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主动地提出问题,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学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是正确的,为什么不能用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面对种种问题,学生的探究欲望高涨。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对比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分析、总结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的思考情况和教学内容,提出相关的核心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无法用旧知解决新知,由此产生认知冲突,同时活跃思维,提出不同的问题,有利于在问题的驱动下投身深度探究活动,积极探寻新旧知识关联,实现深度学习。
(三)设置问题链,促进深度理解
深度学习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在情境教学中,学生可以产生学习兴趣和认知冲突,踊跃地投身探究活动。然而,部分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不高,数学探究能力不强,在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的障碍,甚至偏离探究活动的正确轨道。教师是学生体验教学情境、进行深度学习的引导者,需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探究情况,将重难点内容或核心问题转化为问题链,为学生指明探究方向,促使学生通过解决由易到难的问题走进学习深处,深度地理解核心知识。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玩扑克牌游戏的过程中探究、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概念。教师可以在电子白板上先后出示一张方片4、两张方片4、三张方片4、四张方片4……鼓励学生数出不同情形下的方片数,并用算式进行表示。在此游戏情境中,学生迁移已有认知,列出乘法算式。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所列的算式。在学生表述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发现写不完,并对此产生兴趣,自发地提出问题:“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概括出不同情况下的方片数?”教师及时鼓励学生观察电子白板上出示的不同算式,试着总结出规律。学生在仔细的观察中发现:扑克牌的数量在变化,每张扑克牌上的方片不变,总的方片数在变化。教师及时认可学生后,引导其思考:“可以用什么来表示扑克牌的数量?”学生联想本节课内容,容易提到用n表示扑克牌的数量。教师可以顺势追问:“根据我们发现的规律,在用n表示扑克牌数量的情况下,可以怎样表示出方片的总数?”学生会继续观察算式,列出算式:n×4。立足于此,教师引发学生思考:“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当n为1、2、3、4……时,可以怎样列式?”在一个个问题的作用下,学生认真思考,最终发现:n可以代表任意的自然数。教师就此发问:“从上往下看,n×4的结果是怎样变化的?从下往上看呢?”“在整个过程中,什么是不变的?”同样,在不断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归纳出:随着n的变化,结果会发生变化,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变。在教学情境下,学生受到由易到难问题链的驱动,一步步地利用已知推导未知,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同时深刻地理解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概念及其意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提问,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发展,有效增强了深度学习效果。
(四)创设新情境,引导迁移应用
深度学习倡导学生在新情境中迁移应用新知,解决新问题。通过解决新问题,学生可以了解自身的课堂学习情况,精准地查漏补缺,加深对新知内容的理解,同时发展数学应用能力。新情境是学生解决新问题的依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学情,并以此为基础,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促使学生迁移应用课堂所学。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逐步地了解了周长的概念。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学情,创设实践性情境:观察老师发放的游戏币,你们觉得它的形状像什么?能不能测量出它一个面的周长?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测量出周长?请大家和小组成员进行讨论,至少用两种方案测量出周长。大部分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回想周长的概念,设想不同的测量方法,如沿着游戏币的外侧,用毛线围一圈,测量出拉直后毛线的长度;让游戏币在桌面上滚动一圈,测出滚动的距离……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活用了周长的概念,加深了理解,同时锻炼了数学应用能力,感受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数学学习兴趣,主动学习数学,有利于提高数学深度学习质量。此外,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自行车里的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走进生活情境,进行观察,发现了一些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积累了问题解决经验。教师以现实生活为归途,设计实践探究性作业,引导学生迁移应用数学知识:同学们,在课堂上,大家从自行车里发现了问题,并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了这些问题。实际上,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可不止这些。请大家课后观察自行车,试着发现更多的问题,并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自己发现的问题和问题解决过程。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是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助力。学生在体验情境教学的过程中,会在积极的学习情绪情感的作用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地迁移应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等解决数学问题,一步步地走向学习深处,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同时锻炼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数学应用能力等,从而增强数学学习效果。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依据深度学习的特点,以数学课堂为依托,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有效实施情境教学,促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刘蕊.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策略研究—以“小数乘法”单元为例[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3.
[2]李桂芳.基于深度学习的情境创设,让学习真正发生—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J].文理导航(下旬),2021(12):37-38.
[3]李小军.深度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3(11):39-41.
[4]戴军.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J].山西教育(教学),2022(12):11-12.
[5]杨斌.聚焦核心素养,引领深度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路径[J].天津教育,2023(33):80-8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