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伟大精神象征,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传播红旗渠精神,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运用翻译策略构建多模态话语,有效地跨文化传播红旗渠精神。

  [关键词]红旗渠精神;多模态话语;跨文化传播;翻译策略

  1研究背景

  中国作为世界的重要一员,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特有的红色精神,尤其是红旗渠精神的了解仍显不足。因此,深入挖掘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借助多模态话语的力量,加强其翻译和传播工作至关重要。这不仅能推动红旗渠精神走向国际,更能激励全球年轻人携手合作,共同建设一个和平、繁荣、稳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的未来贡献力量。

  2运用多模态话语进行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基础

  多模态话语是一种综合性的交际现象,不仅关注语言文字本身,还涉及语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介,旨在实现意义传达。20世纪70年代,著名法国语言学家Roland Barthes在《图像的修辞》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多模态话语的概念,并强调了图像与语言在表达意义方面的相互作用(于芳,2016)。这一研究为后来的多模态话语应用奠定了基础。Kress和Leeu-wen在1996年提出了多模态话语的视觉语法框架,为之后的多模态话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进入21世纪以后,多模态话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在翻译领域,多模态话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涉及文化、语境和交际意图的传达。多模态话语的巧妙运用可以帮助译者更加全面地理解原文的语境和交际意图,从而避免仅仅局限于文字层面的翻译。同时,多模态话语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语境转换问题,提高翻译的质量。这种综合性的交际现象通过整合多种模态,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理解,在跨文化传播红旗渠精神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3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内涵与跨文化传播价值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誓把山河重安排”的坚定决心,历经十年的艰苦奋斗,建成了全长1,500千米的红旗渠。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赵新芳,2023)。红旗渠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不仅见证了中国人民在困难条件下坚持自主创造幸福生活的历史,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红旗渠精神的传播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在国际上也具有独特的传播价值。

  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其历久弥新的品格和艰苦奋斗精神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界的强大力量和永恒价值。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日趋重要,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4多模态话语在跨文化传播红旗渠精神中的应用策略

  红旗渠精神的传播途径很多,最初是以非常直接和生动的口头方式进行传播。亲身参与红旗渠建设的林县人民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讲述给后代。其中,红旗渠精神口头传承的重要人物之一—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张买江,致力于在各地宣讲红旗渠故事,使红旗渠精神得以广泛传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红旗渠精神的传播方式也更加多样化。林州市(原河南省林县)政府与文旅部门联合推广,充分发挥旅游优势,利用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多方力量向游客宣传红旗渠精神。2019年“两会”期间,新华社选取红旗渠景点作为《瞰中国》“看河南”的内容,向全国人民展示此工程的壮观景象。同时,鉴于短视频传播的优势,红旗渠景区和抖音短视频平台合作,共同举办“春满红旗渠,欢乐过大年”活动,通过活动规则的设定,向豫晋冀3省8市的中青年发出邀请,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红旗渠(尤元学,2020)。截至目前,知网有关红旗渠的论文发表数量已达到794篇,有关红旗渠精神的研究有767篇,令更多人了解和认识红旗渠的历史和精神内涵,推动了红旗渠精神的传播。位于林州市的红旗渠纪念馆利用生动的图片,并配以英汉对照的文本,向游客介绍、展示红旗渠精神。这种传播方式不仅让红旗渠精神走出了国门,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播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多模态话语在推动红旗渠精神走向国际舞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图文结合直观地展现红旗渠建设的艰辛与人们的坚韧精神,触动人心。视频则更为生动,能够以全景模式展现红旗渠的修建过程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化人们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解。英汉对照的文本能够消除语言障碍,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在跨文化传播中,翻译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要确保多模态话语中的元素都能准确、生动地传达红旗渠精神的内涵。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和精神的传递,需要译者精准把握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用触动人心的方式呈现红旗渠精神的伟大与深远。

  5多模态话语构建过程中红旗渠精神的翻译策略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显著提高,国际友人纷纷前往中国。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入境专项调查2023》,以观光为目的的游客占比近七成,体验中国文化的游客超过六成。在外国游客激增的背景下,英汉对照翻译显得至关重要。但是,景点标识语、景区概况,以及展品介绍等方面的英文翻译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以红旗渠纪念馆为例,馆中仅部分板块设有中英对照,关于劳动模范介绍和重要会议召开等内容只有中文简介。想要外国友人真正理解红旗渠精神,真正了解中国文化,英文翻译必不可少。翻译工作讲究的是“信、达、雅”,“信”即遵循文章本意,“达”讲究深入挖掘文章更深层次的含义,“雅”追求文章的干练高雅脱俗(管心怡等,2021)。因此,研究红旗渠精神内涵,促进文化对外传播,巧妙应用翻译策略尤为关键。

  5.1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力求核心意义的准确性

  红旗渠精神的核心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确保这些核心内容在不同模态表达中都能得到准确的体现,结合直译与意译,确保翻译的准确性。译者要采用直译的方式,保留其原始含义,确保读者能够直接理解红旗渠精神的本质,从而避免在译文中出现意义失真或误解。在红旗渠纪念馆中,译者将红旗渠精神翻译为Red Flag Canal Spirit,正是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向读者传达红旗渠的本意,译文清晰明了,通俗易懂。对于某些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或表达方法,直译可能无法准确传达其含义。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将其转化为读者易于理解的形式。例如,红旗渠精神中的“自力更生”可以意译为self-reliance,强调个人或集体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译者在意译时应当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境,确保翻译内容符合受众的文化习惯,形成跨文化交流。此外,为达到文化共鸣,译者可以寻找目标语言中与红旗渠精神相似的文化元素或价值观念,从而增强翻译的共鸣力,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认同。
 

 
  5.2适当进行增译与减译,强化情感共鸣

  红旗渠精神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信念,反映了人类求生存、求发展过程中的最基本的精神内核。其中的坚韧、奋斗、牺牲、责任、承担和团结等精神都是超越时代和国界的,是全人类共同的情感和精神。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红旗渠精神的内涵,译者可以在翻译过程中注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例如,译者可以解释“红旗”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为什么将这条渠命名为“红旗渠”。需要注意的是,增译并不意味着无限制地增加内容,而是在保持翻译简洁明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有助于理解和感受红旗渠精神的信息。同时,增译的内容应该与读者的阅读习惯相适应,以确保翻译的整体效果。对于某些在目标语言中无法找到对应表达或可能引起误会的内容,可以适当进行减译。这并不意味着完全省略这些内容,而是要在保留核心意义的前提下进行简化。无论增译还是减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确保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利用富有感染力的叙述方式,激发多模态话语表达受众的情感共鸣。

  5.3利用目标语言的文化适应与本土化实现跨文化语义一致

  在跨文化传播红旗渠精神的过程中,实现语义一致是一项既复杂又重要的任务。由于异质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习惯、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等存在显著差异,直译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因此,在红旗渠精神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还应考虑文化适应和本土化的因素,从而实现跨文化语义上的一致性,有效提升跨文化传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文化适应是指在翻译时,充分考虑目标语言文化的特点和习惯,从而提升译文在目标文化环境中的接受度和认同感。这要求译者深入了解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目标语言的文化内涵,以避免误解和冲突并实现准确传达原意。本土化是指将外来信息或产品融入本地文化使其更符合本地人的需求和审美的过程。在跨文化传播中,本土化有助于消除文化隔阂,增强信息的亲和力。采用本地化的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和术语,可以使译文所表达的信息更贴近目标受众的生活实际,提升传播效果。实现跨文化语义一致的关键在于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结合目标语言文化特点和目标受众的情感进行翻译,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接受性。

  因此,在翻译红旗渠精神时,译者要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情感和价值观。例如,在介绍红旗渠劳动楷模时,译者则应强调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在传播红旗渠精神时,译者应更注重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根据目标文化的特点,不断调整表达方式,使其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此外,译文中使用当地常见的习语、比喻等方式传达红旗渠精神的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构建文化共鸣,增强国际友人对红旗渠精神的认同感。译者在翻译红旗渠精神时为使其更具本土特色,可以尝试将其与目标语言所在的文化环境相结合。例如,译者借鉴当地与之类似的历史事件或英雄人物来解释红旗渠精神,通过中西结合,加强人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促进文化交流和共同进步。

  5.4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翻译,提高翻译效率

  译者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等先进技术,对红旗渠精神的相关文本进行深度分析,提取关键信息,并转化为英语。当然,智能技术翻译无法达到理想效果,译者必须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人工智能的翻译结果进行审校、修正、完善,确保翻译结果既准确又富有文化内涵,能够更好地传播红旗渠精神。

  6结语

  跨文化传播红旗渠精神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通过运用多模态话语这一有效的传播方式,我们可以将红旗渠的故事、精神和内涵传递给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伟大的工程及其背后蕴含的精神力量。红旗渠精神不仅属于中国,它更是全人类的财富。多模态话语可以更好地展示红旗渠精神的魅力和价值,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在多模态话语构建过程中,译者需要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准确表达红旗渠精神的文化核心内涵,注重文化适应与本地化,以引起跨文化传播受众的情感共鸣,更好地传播和弘扬红旗渠精神,促进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

  参考文献

  [1]管心怡,金晓琳.浅析茶文化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以浙江茶业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21(22):159-161.

  [2]于芳.多模态话语分析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6(12):203-204.

  [3]尤元学.红旗渠精神的短视频化传播:追溯、重拾、创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4):13-16.

  [4]赵新芳.红旗渠精神融入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智慧农业导刊,2023,3(14):169-17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