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新课改强调,数学教学应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分层教学法即是以该理念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关注、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能够从不同角度、层面来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对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有很大帮助。本文简要分析了分层教学法的概念及基本思路,并结合教师自身实践经验,对该教学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探索,旨在促进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主体性,并坚持因材施教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要改变既往“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充分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立足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式,确保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最大化发挥其教育价值,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分层教学法的概念及基本思路

  (一)分层教学法的概念


  分层教学又称作分组教学,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从学生的现有能力水平、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表现及潜力等方面出发,将水平相近的学生划分到同一个层级群组之中,然后结合不同群组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从本质上来看,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理念相契合,两者的目的均在于通过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开展有层次性的教学活动,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发展,最终实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教育目标。

  (二)分层教学的基本思路

  相比传统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更强调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从这一内涵出发,在采用分层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科学地规划设计教学过程、明确教学思路,以保证其教育价值能够得到有效发挥。一般来说,分层教学法的应用思路通常可以概括如下:

  其一,学生分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所以,在实施分层教学时,首要任务即进行学生分层,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并对学生的层级水平进行科学划分后,后续一切教学活动才能有序推进开展。为此,在实施分层教学法时,教师首先要全面分析学生的现有情况,完成学生分层分组。

  其二,目标分层。不同层级的学生,其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及需求不同,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及目标自然也会存在差异。为此,在完成了学生分层后,教师就需要从不同层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差异化设定,以打破传统“一刀切”的目标要求,保证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能够契合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和需求,从而为教学效果提供基本保障。

  其三,教学分层。教学活动是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会对学生学习成效造成直接影响。所以,在应用分层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还需增加对教学活动的分层。以数学学科为例,在教学时就需要重视对课堂引导、练习等相关内容的分层,以保证教学活动可以真正匹配各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促使各层次学生都能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取得提升进步。

  其四,评价分层。评价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极易被教师忽视的部分。科学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形成客观、全面的了解,是引导学生查漏补缺的有效方式。所以,在落实分层教学活动时,教师也需要增加对教学评价的重视,立足学生情况为其提供科学评价,以促使学生准确定位自己的学习情况,发挥评价的教学引导作用。
 

 
  二、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落实策略

  (一)关注差异,落实学生分层


  新课标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因此,在应用分层教学法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分析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组,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纳入相应群组,再围绕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及评价设计,真正将因材施教理念融入日常教学,推动课堂教学成效提升。具体进行学生分层时,可以从学生日常表现、情况出发,将其分为四种不同类型。

  一类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愿,并且学习基础好、学习能力强,同时具备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数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二类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但是其学习态度及自学能力相对有些欠缺,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一般;三类学生,数学学习基础较好,学习态度积极,但是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且学习能力相对较低;四类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意识、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对学生情况进行分类整理后,教师以此为依据进行学生层级划分,将一类、二类学生划入A组,以一类带动二类,提升本层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三类学生划入B组,本组学生需教师提供相应指导,以帮助其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升其学习能力。将四类学生划入C组,对本组学生教师应给予深度指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但应注意,学生分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的,教师需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保证分层的科学性、合理性。这样通过学生分层,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目标,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二)立足差异,落实目标分层

  既往教学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多秉承“一碗水端平”的原则,通常以相同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来要求所有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面临相同任务目标、学习目标时的表现明显不同,这也是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吃不饱”的重要原因。面对统一的目标要求、任务要求,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轻松完成,甚至可能会因难度较低而出现骄傲自满情绪,不利于其学习能力的提升;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在投入了时间精力后仍然无法完成相应的任务,这就容易在无形中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可能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完成了学生分层分组后,就需要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分层差异化方式进行教学目标设定,从而保证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能够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真正契合,践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例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立方根”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分层情况,科学地进行教学目标分层设计。对于C层学生,教学时可设计以下目标:(1)掌握“立方根”的基本概念内容,并学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2)对开方和立方两个概念的特点,及其互逆性进行了解,同时可结合实际问题,对简单的立方根求解问题进行计算;(3)能够准确区分立方根与平方根的不同。对于B层学生,教学时目标可以设置如下:(1)准确熟练地把握立方根的概念,并且熟练应用根号表述数的立方根;(2)对开方与立方的互逆性充分理解,同时可以立方根的运算要求为依据,准确求解数的平方根;(3)充分掌握平方根、立方根的区别,并能灵活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A层学生,教学目标设定应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即在B层目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可以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将知识迁移应用到不同的问题情境。再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时,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针对习题“求{(x+5)+(y-4)=8;(x+5)-(y-4)=4}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C层学生,求出正确答案即可;对于具有一定基础和学习能力的B层学生,则可要求其给出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解题方法;对于学习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A层学生,应要求其给出更多种解题方法。
 

 
  这样立足于学生的层次差异进行教学目标设定,可以改变以往统一化、无差别化的目标设定方式,能够在教学相同教学内容、数学问题的基础上,为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解题目标,并在具体实践环节,针对性地给予学生辅导。这样既不会因教学目标难度过大,而打击基础生、学困生的学习信心,又能为学优生的能力发展、思维发展创造条件,真正兼顾学生间的差异,推动各层次学生共同进步提升。

  (三)围绕差异,落实教学分层

  教学环节是应用分层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的重点,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教师必须增加对教学分层的重视,从课堂教学设计及课后训练设计两个方面着手,落实分层差异教学引导。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具体教学内容,思考不同层次学生适宜的教学方法,设置适合学生思维能力、学习基础的课堂问题,通过具有层次性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在积极思考问题、课堂互动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发展。

  例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整数和负数”这部分内容时,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需要充分分析学生分层及教学目标分层情况,围绕这些内容,以层次化方式设置课堂思考问题,兼顾不同层次学生需求:(1)结合实际生活,说一说如何以正负数标记生活中的案例,并说说标记原因;(2)结合实际经验,说一说什么是“相反数”,并谈谈你对相反数的认识,如“相反数”的作用是什么?(3)以画数轴的方式,将“-3,5,0,8,-7,3.5”等各数的点标出来,并以“>”将这些数据连接起来;(4)已知东西走向的街道上分别有书店、超市、电影院,超市位于书店西边30m,电影院则在书店东边60m,A同学从书店出来向东走了70m,又向东走了-90m,请问此时A同学的位置在哪里?能否用画数轴的方式将书店、超市、电影院及A同学的位置标出?

  从上述思考问题的设置情况来看,其难易程度存在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的特点。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课堂思考问题任务设计,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给予学生指导,真正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课堂问题设计及解决过程取得提升进步。

  (四)尊重差异,落实评价分层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教学引导及反馈作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会忽略教学评价的价值,或者只是简单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为依据,为学生提供结果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度则相对较少,导致教学评价存在一定偏颇,不利于其育人价值的发挥。因此,新课标下在以因材施教理念为指导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对教学目标、教学问题及训练内容的分层,还要增加对教学评价分层的重视。在为学生提供结果性评价的同时,增加对过程性评价的关注。不仅如此,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保证评价内容的综合性、全面性、针对性,从而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和督促作用。

  例如,对于C组学生,其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不足,并且存在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等问题。所以,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需要多肯定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适当放大其学习中的良好表现,以及获得的成就,以此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通过教师的正向评价获得更多成就感,为其今后更积极地投入数学学习奠定基础,逐步提高其学习能力。对于B组及A组学生,教师要在肯定其表现、优点的同时,适当地提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改进的方向内容等,以促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形成更中肯的认知,从而为今后改进指明方向。

  三、结语

  初中阶段,数学知识的难度增大、逻辑性与抽象性增强,这在无形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作为教师应尊重并接受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从学生差异出发,积极落实分层教学,真正将因材施教理念融入数学教学,实现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双向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秀利.以学定教因材施教—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0):101.

  [2]马颖霞.指向核心素养注重因材施教—谈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的分层教学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16):56-58.

  [3]王荟.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优化路径探究—以八年级上册“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23(6):48-50.

  [4]陈开元.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J].亚太教育,2023(24):62-65.

  [5]普丽琴.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23(52):64-68.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