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现代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立足于传统又积极融入时代,新时代美育背景下,高师美术学专业的纤维艺术教学改革基于新美育的时代要求和美术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强调美育导向,着力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挖掘传统美育资源、推动学校美育发展。以美育人,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自身修养与职业技能。
关键词:新美育;纤维艺术;教学改革
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将编织艺术正式纳入高等艺术教育体系,为纤维艺术教育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给后来的纤维艺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摹本。
自20世纪80年代起,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纤维艺术发展将艺术教育、学术发展、社会应用结合在一起,注重纤维艺术作品与社会产业、行业的结合,关注于国际学术交流的同时,注重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作,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国内各地院校陆续开设纤维艺术课程,有的院校将纤维艺术课程开设在绘画、雕塑、公共艺术等专业下,也有的院校将纤维艺术开设于工艺美术、服装设计、美术教育等专业下。不同专业的纤维艺术课程教学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教师必须根据时代发展不断更新观念、根据人才培养要求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更加适应新时代美育发展的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的纤维艺术教学改革研究以长沙师范学院美术学师范专业的课程为例。
一、纤维艺术课程教学改革背景及教学成效
(一)纤维艺术课程教学改革背景
长沙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纤维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基于新美育的时代要求和美术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强调“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2019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美育要以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为重点。[3]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艺术教育,艺术课程是美育的主干内容。[4]
我院的美术学专业源于1912年徐特立创办的长沙师范学校的美术课程,2013年开始培养本科层次美术学师范生,2019年确立为湖南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人才培养上明确学科发展方向,立足湖南,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能在中小学美术领域从事教育教学、教研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新时代美育的语境中,高师艺术教育学科当下有“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美育师资、对所在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实施学校美育”两大任务。
(二)纤维艺术课程教学成效
纤维艺术课是我院美术学师范专业的必修课程,自2013年开设以来,一直在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设施。2018年,我院开展了“新美育理念与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研讨会”,意在构建更好的儿童美术教育。纤维艺术课程的教学改革,都围绕培养合格基础教育教师、实施美育教育教学两项目标去实践。
我院纤维艺术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包括纤维艺术的发展史、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及纤维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教学部分包含通识技能学习和创新研究两个阶段。通识技能阶段首先学习传统壁挂编织手法及材料处理技能,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求学生对比中国传统编织(如缂丝、织锦等)与西方传统壁挂编织在技法、材质、实用价值上面的异同,并掌握壁挂编织的传统技法。创新研究阶段是基于传统工艺技能,引领学生在文化思想、表现技巧及艺术手法上提高,进行创新研究。在创作中引导、鼓励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强调对传统工艺技法的传承,如湖南本土纤维材料、工艺技法、文化艺术。同时也要求学生关注新型纤维材料,感知材料特性,接受新的形式探索和观念表达,充分体现纤维艺术在材质与造型手法上的包容性与现代性。
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教学成效首先体现在为学生举办纤维艺术作业展上,纤维艺术作业展一方面是对教学质量进行检验,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鼓励。由于纤维艺术的包容性、纤维材质给人的亲和力,展览不仅给观者带来了视觉感受、心理感受,还有对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认同。不同工艺、材料和风格在学生的作品中既有突破也得到了保存,作品展获得了观展师生的一致认可。其次,注重可持续研究。课程与毕业创作之间形成创作主题的衔接与递进关系,学生的毕业创作可在课堂作业的基础上持续钻研,产生了不少的优秀作品,并参与到省内竞赛与展览中。再次,落实师范专业的育人目标。两办美育文件在关于“着力改善办学条件”的指示中提出建立美育基础薄弱学校帮扶机制。纤维艺术课程结束后,部分学生会跟随学院“教育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工作队赴怀化市辰溪县罗子山瑶族乡学校开展驻地教育实习,将所学纤维艺术知识带入教学实践中,让大山里的孩子在艺术学习过程中触摸传统工艺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精髓。有些学生毕业后走上中小学教学岗位,他们也将这些创作思路与工艺技能带到了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中。
二、新时代美育背景下纤维艺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中国传统美育资源的开发还有很大空间
中华美育精神是中国美术和艺术教育的重要支撑,民族文化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源泉。[5]新时代美育方针要求将美育教育融于专业教学内容中,在传统纤维艺术课程教学与创新实践中,往往更注重手工技能训练、视觉效果,轻文化内涵,许多作品在当代表现形式下缺乏文化根源。在授课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课内所教的传统编织技法,然而创作阶段,很多学生仅仅停留在技法层面和以构成为主要表现形式,不知道怎样利用纤维材料进行艺术表现,很难与本地特色文化、传统艺术结合不紧密。
对于传统美育资源的挖掘,我们应同时关注外在与内涵两个维度。外在层面包括传统编、织、染、绣等传统艺术视觉上的形式美,也包括技法技能;美育资源的内在层面则强调民族文化、思想、传统哲学观。传统艺术中所包含的人文主义精神、美学思想以及哲学内涵等,是高校美育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内容。作品的外在形式美是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美的外在表达。
学校美育通过艺术课程落实“以美培元”教育关怀,用中华美育精神,来塑造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引发他们对于社会生活的深层次观察与思考,接受文化学术与人文素质方面的熏陶。
(二)传统纤维工艺技能指导不足
纤维艺术的发展源于西方传统壁挂艺术,在传统的纤维艺术课堂教学中,通识技法部分一般以西方壁挂编织工艺为主。当代纤维艺术创作也以传统工艺文化作为基础和创意源泉,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原有传统技法的传习模仿,而且会尝试在手工艺的基础上自己进行理解和改造。在创新研究阶段,学生会对我国传统编织、刺绣等工艺进行研习,由于这一阶段学生会选择不同的纤维工艺进行创作,一些比较复杂的传统的民间工艺技法在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的情况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创意思维的表达。
工艺技能指导的不足,源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专业的美术专业教师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传统工艺技法。本土纤维编织、刺绣等传统技法的教学资源匮乏。网络上获取的资源,又存在良莠不齐、缺乏时效性与专业高度等问题。其次,具有地方特色、适应新时代美育方针、符合高师美术学专业的教材更是稀缺,校本教材的建设需要一定时间、一定深度的积累。第三,学生外出考察、参观、交流的机会也较少,短短的一门课程不太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创作阶段多样化的工艺技能很难得到充分的指导。
(三)课程目标更新不及时
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大目标,是要贯彻党和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同时也要密切联系当前学科建设的现状、课题与难点,结合针对性问题的思考才能保证美育实施的质量与育人效应。[6]高师艺术教育学科有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美育师资、实施学校美育的使命。在美术学师范专业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面前的学生也是将来的基础教育教师。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学习过程,都要围绕专业美育和培养合格基础教育教师的目标去实践。美术学师范专业的教师,需要研究国家基础教育、高中教育的美术课程标准、美术教材,关注基础教育改革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美育需求调整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培养具有审美创新素养与能力的未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者。
三、纤维艺术教学改革的方向及策略
(一)从美育的时代要求出发,立足中国传统而面向时代
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高校美育工作的基本原则首先要坚持正确方向。艺术类课程教学当极发挥美育教育的作用,把握美育的意识形态属性,深化中华优秀传统造物思想及文化素养的教学内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现代纤维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与人文背景,是一种历久弥新的艺术门类。纤维艺术的教学既有传统工艺美术的属性,也有现代艺术设计的特征,同时还关照到当代文化的土壤。在造型、颜色、形式、内涵上很好地体现了各国传统审美观念,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对于传统美育资源在专业美育中的运用,除了了解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还应在横向上将中国史学、哲学、美学、红色文化等理论课程进行串联,让学生了解艺术形式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加深对美术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发现美、探索美,获得可持续审美的潜在创造力。另一方面,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纤维艺术教学更要强化创新意识,接受新的艺术语言、新的艺术体验,让学生的创造力在这种实验性的过程中尽情发挥。
(二)健全校地合作机制,共建人才资源库、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库
对于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应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美育资源库的建设又可分为“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库”与“人才资源库”。这就需要高校与地方政府、文化部门、行业企业、中小学校建立联系、搭建平台,推动美育协同创新。
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包含物质的与精神的、非物质的。就地方性纤维工艺资源而言,湖南传统染织以刺绣、织锦而闻名,湘绣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土家织锦、瑶绣、侗锦、苗族挑花刺绣等各具特色。[7]中国传统纹样饱含寓意,传达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具有独特象征意义和民族艺术特色,具有高度的美育价值。区域非遗资源、红色美术资源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也是美育资源的重要内容。人才资源库的建设,可助于优化师资结构,解决传统技艺在高校的传承的问题。高校专业教师、工艺美术师、企业的专家能手、非遗传承人都可纳入人才资源范围,结合社会的帮助,补充高校课程师资力量。人才资源能将精湛的民族传统技艺带入课堂,传授手工技艺,使活跃的创新思维和精湛的传统技艺相融合,既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动手能力,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为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意识、激发民族情感奠定基础。校地人才资源合作的形式,可充分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美育课程教学,或邀请资源库师资入校现场教学,或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以线上教学作为教学辅助方法。校内外建立有利于学生从事实践活动的实习基地或工作室、组织一些艺术活动、赛事等,让学生有机会展示才华和创造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只有师资与资源协同,解决学校美育深度不足、创新不足等问题,多维度应用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中华美育精神,才能实现校地优势互补,形成有效的校地协作模式,建立深入、有效、长久的合作方案,提升高校美育科学研究水平。
(三)凸显师范专业特质
基础教育师资的输出,从源头上有助于普及传统艺术中的美学精神,提升国民对传统艺术的理解与认同。现在全国有100多所院校开设了纤维艺术专业或课程。我院美术学师范专业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培养师资,通过专业教育的延展性实现学校美育的目标。纤维艺术的教学改革应坚守师范特质、坚持服务需求。学生在学习一种专业技能时,不仅仅只满足于自己能做出优秀的作品,同时应对将来如何去教别人的职业技能进行训练。纤维艺术课程是一门充满创造力的课程,学生是纤维艺术教学改革的主体,高师美术学专业的纤维艺术课应考虑给学生创造教学实践的机会,依托实验教学平台面向社会、面向中小学美术教师及中小学生开设纤维艺术课堂,把社会美育教育与师范生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专业美育和社会美育的关联。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四、结语
高等师范院校具有从专业课程改革上横向增进专业美育和社会美育的关联的优势。高师美术学专业的纤维艺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应高效落实知美、立美、行美三个维度,立足于民族特色,适应时代发展,用审美形象的情感力量去感染个体以达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岳嵩著.纤维艺术向外而行向内而生[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2.11:74.
[2]郭春方.美育与艺术教育—新时代综合性艺术院校特色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22-2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4]中国政府网
[5]田欣著.现代纤维艺术[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8.09:101.
[6]孔新苗.新时代美育与高师艺术学科建设[J].美育研究,2022,(00):1-10.
[7]林军著.留住民艺湖南民间传统染织工艺文化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7.09:3.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