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体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路径及快捷的时效。在这种境遇下,一方面,新媒体为大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了高速且海量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也会借由新媒体对学生进行负面传播。本文从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特点出发,归纳总结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危害,在此基础上,从学校、新媒体、大学生自身三个维度提出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下,历史虚无主义借由新媒体以更为隐蔽且多样的形式泛起,我们要依托新媒体,不断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力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危害。
新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特征
一、传播内容:历史歪曲化且模糊化
在新媒体境遇下,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由于网络信息过载和碎片化传播的特点,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不同的历史观点和新闻,这就导致人们对历史真相理解模糊。新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编辑、剪辑、操纵等技术手法拼接不同影视中的片段并配备夸张的文字混淆真相,误导受众。这种恶搞的方式将原本庄严严肃的历史娱乐化,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此外,新媒体的即时性和短暂性也增加了历史事件被淡忘的风险。
二、传播主体:涉及广泛化且多元化
新媒体为用户信息传播提供了便利的平台。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和无限制性,使得用户在发布内容时更关注点击量而忽略了必要的事实判断,这就导致许多夸大、歪曲的历史观点在网络上传播。同时,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具有群体性。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筛选和推荐算法技术越来越精确。它会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偏好,选择性地呈现内容。如果用户表现出对某一观点的兴趣,那么系统可能会通过推荐类似内容来加深用户的偏见,形成信息孤岛。这种运作机制使得历史虚无主义观点更容易在群体用户中传播和被接受。
三、传播方式:传播迅速化且碎片化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极快。视频分享平台和即时通信工具的兴起使得一段视频或是一条推文几乎可以瞬间被传播。这种迅捷传播的特点给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历史虚无主义者对历史事件持偏激、扭曲的态度,他们希望通过传播这些观点来改变人们对历史的看法,而一部分缺少事实判断的人在没有充分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正好接受并信任这些错误的信息。此外,网络信息传播呈现碎片化的特点。由于人们在网络社交中接触到的历史信息是零散、复杂的,导致他们对历史事件片面化和片段化的认知。新媒体平台互动性强且用户参与度高,这也导致用户在使用这些平台时被动地参与到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中,进一步强化了虚假信息的传播效果。
新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危害
新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伪装成“去意识形态化”“解构马克思主义”等面目出现,会干扰大学生对中国历史,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革命及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的认知。
一、扭曲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历史虚无主义打着“理性思考”“尊重客观事实”的幌子,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企图动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精神等方面的认识,如通过网络论坛、抖音、微博等平台传播的一些对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具有负面影响的言论,攻击党和国家领导人、攻击社会主义制度,传播一些错误观点,如质疑党和国家领导人是“民粹”等。这些错误言论以鲜明的政治态度、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等方式挑战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高校学生心中的权威性。这就导致大学生不自觉地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怀疑,对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产生质疑。
二、混淆大学生的价值观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诸如“普世价值”和“历史终结”等错误思潮。这些观点在网络的渗透,导致部分青年大学生价值观混淆。历史虚无主义利用这些平台的影响力、煽动力,打着“重新评价历史”“重新还原历史”的旗号抹黑历史英雄和优秀人物,无形中使大学生接受到错误信息。其次,历史虚无主义也损害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由于借助新媒体获取知识的渠道存在障碍,大学生在理想信念学习中忽视了党史、国史、军史学习的重要性,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乘虚而入,消解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从而使大学生产生理想信念危机,冲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削弱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然而,历史虚无主义却充斥着对中国社会的误导。这种扭曲思想荒谬地鼓吹“中国缺乏民主,只存专制”“中国改革皆为失败”。这种谬论千方百计地歪曲中国历史,诋毁自改革开放以来所获伟大成就。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在于否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的相互融合,而此二者融合恰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非凡成就的历史逻辑所在。这种混淆黑白、混淆是非的做法,无疑损害了大学生对社会潮流的洞察与判断,削减了他们对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文化的认同感。
新媒体时代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危害的对策
网络是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主战场,借助网络平台,历史虚无主义从虚拟走向现实,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危害要从学校、媒介、学生三方面入手。
一、学校:创新教学方式,加强人文关怀
首先,以思政课程为主导,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当前高等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存在教学实效性较低、教材偏向政治宣传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效果不佳。为解决这些问题,高校教师需要夯实专业理论知识,转变理论灌输模式,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模式,如专题教学、实践教学、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等,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辩论与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和理论,通过多方位对比与评估,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历史观念,帮助学生审视历史观念,了解历史是多元并不断演变的,让学生能够形成较为客观、全面的历史认知。
其次,以实践教学为抓手,让学生感受鲜活的历史。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历史思辨和研究能力,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关键途径。高校应鼓励学生成立历史研究小组进行社会实践,通过参加红色实践,亲身走访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和参观革命战争遗址,将课堂所学的理论还原到现实历史情境中。同时,还可以通过“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等服务基层的实践活动,让青年大学生了解社会现实,辩证分析当前国家与社会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二、媒介:坚持舆情引导,还原客观历史
首先,媒介载体要加强行业自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网络不仅是信息获取的途径,也是舆论传播的平台。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舆论话语权中的主导地位,不断掌握舆论发展的最新动态,敏锐地关注网络热点舆情,并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网络舆情引导。新闻媒介应当坚持客观、真实、公正的原则,确保媒体报道与信息传播符合历史事实。
其次,媒介载体应努力成为还原、传播客观历史的主力军。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自媒体舆情引导中的历史书写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自媒体舆情引导中,我们要依据可信的史料和研究,客观分析历史事件,关注历史背后的深层次动因,避免断章取义或将历史事件个人化,以确保历史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用辩证思维看待历史事件,指出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区别,将历史虚无主义公之于众,避免片面看问题、将问题简单化,以了解历史事件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再次,加强对媒介载体的监督管理,夯实其正确的价值取向。近年来,个别媒介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节目存在脱离历史、超脱现实的问题。因此要建立高效的网络监测和分析机制,及时了解网络舆论的动向,捕捉历史虚无主义的苗头,以便尽早采取针对性措施。网络监测要借助先进的智能技术和工具收集舆情数据,实时跟踪各社交平台上关于历史话题的敏感论点,确保监测的全面性和及时性。同时,要充分发挥高校、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协同作用。各方可以共享数据资源,加强信息交流,形成更全面准确的舆论监测与分析体系,共同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潜在威胁。
三、学生: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强调辩证分析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能够帮助我们识别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中的矛盾和错误之处,从而增强对历史真相的敏感性和辨别力;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的阶级性和社会性,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历史事件对社会的深远影响,从而避免轻率地对历史事件进行歪曲或否定,促使我们能够更加珍视历史的宝贵经验和教训,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认识到自己作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到弘扬真实历史、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行动中来。
其次,加强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危害,就要全面理解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党史国史是民族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引现实发展、弘扬爱国精神的宝贵资源。
再次,在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中,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一方面,大学生应通过广泛阅读、深入研究获取多元的历史资料,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形成对历史事件综合全面的认知。通过参与学术讨论、研究项目以及历史考察活动,拓展对历史问题的理解深度和广度,减少信息被篡改的风险,从而辨别虚假,保持对历史真相的清醒认知;另一方面,在信息时代,数字素养也至关重要,大学生应学会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历史研究。借助新型数字化工具和大数据技术,更深入地挖掘历史资料,还原历史场景,准确呈现历史面貌,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脉络与发展规律,揭示虚无主义观点的荒谬之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