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正文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湿热敷法联合腹部艾灸对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中医腹部艾灸治疗,研究组接受中药湿热敷法联合腹部艾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的下肢痉挛评分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下肢痉挛评分比对照组更低,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湿热敷法联合腹部艾灸可显著改善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缓解患者下肢痉挛症状。

  关键词:中风后下肢痉挛;中药湿热敷法;腹部艾灸;肢体运动功能

  0引言

  中风(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导致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丧失[1]。下肢痉挛作为中风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康复治疗虽然可以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但其效果有限[2]。中医中药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对改善中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具有一定的潜力。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湿热敷法联合腹部艾灸对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8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为46~79岁,平均(56.23±2.25)岁。研究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为47~80岁,平均(57.01±1.20)岁。两组患者的一般特征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所有参与者均自愿加入研究,并且愿意遵循研究方案,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此外,该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如下

  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标准:①按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对中风后肢体抽搐的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标准:中风后肢体抽搐,采用改进的阿什沃斯分类方法:1级≥肌肉紧张度≥3级。可由头部电脑断层或头部核磁共振来确定。②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偏瘫侧肢体麻木、偏瘫侧肢体麻木、拘急、知觉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中医辨证分型。其次是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头晕。舌脉以舌黑、苔薄、滑、滑、涩为主要特点。

  纳入标准:①根据以上两种不同的中医和西医的诊断,并有相应的影像学证据,病情不超过6个月。②用改进的Ashworth痉挛量表对患侧的脚踝进行了I~Ⅳ级的评定,并且患侧的脚踝有中等或严重的临床痉挛指数(CSI)。③年龄在40~80岁。④简单智能测验(MMSE)得分大于或等于12,并有良好的合作精神。

  排除标准:①因肿瘤、外伤或血液疾病引起的脑梗或脑出血,或在开颅术后2个月之内有颅骨缺损或缺损的病人。②患有对生命构成重大危险的原发疾病,或者不适合艾灸的病例,如糖尿病或皮肤病。

  1.3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接受了中医腹部艾灸治疗,采用了八卦灸盒来进行艾灸。将3根烧过的艾条(直径1.8cm,长2.7cm)放入各小灸箱中,共计27根。病人采取平躺姿势,以八象为中心,以八象为中心点,使八象与腹部相吻合。上午七点至九点,每2h进行一次。在使用时,可将艾灸盒的盖子打开,使其保持一定的体温,当病人感觉到体温升高时即可。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火候,燃尽时加入新的艾段。每隔日一次治疗,共4个星期。

  研究组的患者接受中药湿热敷法联合腹部艾灸治疗,以“桂枝”为主药,以“温经络”为主方,辅以温经敷贴;木瓜22g,路路通25g,红花25g,艾叶25g,桑枝100g,威灵仙100g,独活100g。病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患肢所用的敷袋,把上面提到的药材装进一个敷袋里,把袋子的口子拧紧,把中药材包放入适量的水中,煎30min,当温度下降到55℃的时候,将调整好温度的药液用于浸泡或熏洗患处做好固定。每日1次,每次30~40min,一周6次,共4个疗程。

  1.4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的下肢痉挛评分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效果评价指标:以患侧的Ashworth痉挛评分为基础建立评价指标。显效:缓解3%~2.5%等级的疼痛。疗效:痉挛症状减轻2%~1.5%。减轻:减轻1%~0.5%的痉挛。无效:痉挛症状未见好转。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改善率。下肢痉挛程度评分:涵盖了腱反射、阵挛以及肌张力等方面。根据分数划分,0~9分表示轻度痉挛,10~12分表示中度痉挛,而13~16分则表示重度痉挛。肢体运动功能评估:使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来评价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28d后的下肢运动能力,该量表总分为34分,较高的分数意味着下肢运动能力较强。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配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痉挛程度评分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对比

  研究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下肢痉挛评分比对照组更低,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中风是指脑血管突发事件,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发脑部组织损伤或死亡[4]。传统康复治疗在多学科综合干预方面具有优势,通过医师、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等专业团队制定个性化方案,系统性地促进患者康复,但也存在时间和资源消耗、个体差异以及局限性的不足。中医对中风视为气血运行不畅,可分为不同类型如“中风痰瘀”和“中风虚痰”,运用针灸、中药等治疗方式调理气血、通经络、消散瘀血[5]。中风后出现下肢痉挛可能由神经损伤、痉挛性瘫痪、异常神经传导以及病理性痉挛等因素引起,在中医治疗中,中药湿热敷法和腹部艾灸是两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治疗后下肢痉挛程度评分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对照组更好(P<0.05),这是因为八卦灸盒作为一项传统中医疗法,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疗效。其核心原理是利用艾灸的热力作用刺激腹部的特定穴位,以达到调整身体内部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的目的[6]。在这一疗法中,通过在腹部特定的经络穴位施以艾灸,从而刺激经络的流通,调整脏腑功能,进而对下肢痉挛产生间接的影响和调节作用。腹部艾灸的原理源自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脏腑功能与腹部的穴位有着密切关联。通过热力刺激,艾灸可以激活腹部经络,调整内脏的功能活动,进而影响全身的气血流动[7]。腹部艾灸对于中风后下肢痉挛的治疗,是从整体的角度来调整身体的生理平衡。通过促进气血的流通,增强脏腑功能,有助于减轻下肢痉挛症状,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中药湿热敷法是一种中医传统疗法,用于治疗一些与湿热病机相关的症状和疾病。其中,羌活、当归、桂枝、木瓜、路路通、红花、艾叶、桑枝、威灵仙、独活是常用的中药材,组成了复方的配方,用于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8]。中风(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的脑部供血不足,引起脑组织损伤的疾病。中风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痉挛、瘫痪、感觉障碍等症状。这个中药配方的作用机制涉及多个方面。①祛湿热:湿热是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病机之一。羌活、艾叶等中药成分被认为具有祛湿热的作用,有助于减轻患者体内的湿热病理,从而减轻下肢痉挛。②活血化瘀:中风后,因为脑部供血不足,可能会导致局部血液淤滞,形成瘀血。红花、桑枝等中药被认为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下肢痉挛的状况[9]。③舒筋活络:独活、羌活等中药成分有舒筋活络的作用,可以缓解肢体痉挛,促进肌肉松弛,改善症状。④调和气血:当归、桂枝等中药成分可以调和气血,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促进康复。中药湿热敷法和腹部艾灸的联合应用,充分利用了两种疗法的不同特点,产生多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效应,从而对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的康复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中药湿热敷法中所使用的药材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药理作用[10]。这些药材如羌活、当归、桂枝、木瓜等,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气血运行,进而加速炎症的消散。通过局部血流的增加,炎症因子的清除得以加速,从而减轻痉挛引发的不适感。这种作用机制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的痉挛症状,为后续康复创造了更有利的环境。与此同时,腹部艾灸作为一种特殊的疗法,通过刺激腹部的穴位,影响整体的气血流动[11]。艾灸能够调整脏腑的功能,平衡阴阳,进而影响全身的生理状态。腹部的穴位与内脏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腹部艾灸可以间接地影响内脏器官的功能,从而对下肢痉挛产生调节作用。通过腹部穴位的刺激,可以增强全身的气血流通,提升免疫功能,有助于患者的整体康复过程。综合起来,中药湿热敷法和腹部艾灸的联合应用可以在多个层面产生协同效应[12]。从局部来看,中药湿热敷法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直接减轻下肢痉挛。从整体来看,腹部艾灸通过调整气血流动,影响脏腑功能,间接地辅助康复进程。两种疗法相互补充,强调整体和局部的协调,有望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中药湿热敷法联合腹部艾灸可显著改善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缓解患者下肢痉挛症状,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娟娟.中药熏蒸结合电针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0,36(12):1532-1533.

  [2]Hoshino Takashi,Og uchi Kazuyo,Inoue Kenji,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lower limb function an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ssessed by EEG among motor-related areas after stroke.[J].Topics in stroke rehabilitati on,2020,19(3):256-257.

  [3]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8,21(1):60.

  [4]许艳琴.针刺联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中风患者下肢痉挛的疗效观察[J].双足与保健,2019,28(12):221-222.

  [5]朱丽臻.温针灸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探讨[J].双足与保健,2019,28(21):191-192.

  [6]王拯夫,任柏贺.中医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疗效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3):140-142.

  [7]周小炫,杨珊莉,江一静,等.艾灸结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20,16(2):123-125.

  [8]金伟林,王颖.中药湿热敷法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5):61-63.

  [9]王晓红,闫蓓,樊艳美,等.中药湿热敷技术在中风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中的应用研究现状与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22,22(3):343-346.

  [10]蓝晶晶,梁巧巧,吴悦.综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情志疏导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状态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1,53(4):197-201.

  [11]林子涵,曾丽蓉,阮传亮.艾灸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的应用规律研究[J].光明中医,2020,35(3):308-310.

  [12]林子涵,阮传亮,周文强,等.辰时腹部艾灸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及对肌肉结构参数的影响[J].中国针灸,2020,40(10):1042-1043.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