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将2021年1月—2022年3月本院骨科治疗的92例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每组46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西医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中医内服及外治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疼痛、肿胀及肢体功能指标,各项康复指标,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的VAS疼痛评分、肢体肿胀程度相比,观察组均更小,且治疗2周、3个月的BI指数相比,观察组更高(P<0.05);对比消肿时间、住院时间、骨痂生长时间,观察组更短,而治疗15d的骨痂密度评分,观察组更高(P<0.05);观察组头晕、发热、寒战等不良反应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医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临床优势明显,能有效促进肿胀消退,缓解疼痛,缩短治疗时间,加快骨痂生成,且用药安全性高,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骨伤后期肢体肿胀;中医治疗;临床效果;疼痛;肿胀
0引言
肢体骨折是骨科最为常见的骨伤疾病,大多伴随不同程度的周围软组织损伤,临床根据骨折的严重程度、损伤范围决定是否采取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能有效恢复骨骼解剖结构,促进功能恢复,但手术创伤较大,会进一步损伤软组织,导致骨折周围血运障碍,静脉回流受阻,加之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液增多,在骨折周围软组织内聚集,在骨伤后期容易发生肢体肿胀[1]。而肢体肿胀的发生对骨折愈合有明显负面影响,可进一步增加血液循环障碍,减少骨骼及肌肉血供,减慢骨痂形成速度,甚至造成感染、骨折不愈合、周围软组织及肌肉坏死等严重问题[2]。因此,临床十分重视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防治。西医通过脱水、利尿、改善血液循环等药物进行治疗,疗效不一。中医认为,本病辨证多属血瘀证,与骨折周围血脉受损、气血运行受阻有关,导致血液瘀滞、脉络痹阻,水湿无以输布,积聚在骨折周围,引发明显的疼痛、肢体肿胀[3]。临床治疗当以活血化瘀为大法,通过辨证用药,辅以推拿、按摩,能促进骨折周围气血流通,恢复血液循环,加快水液的代谢,消除肢体肿胀[4]。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中医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21年1月—2022年3月本院骨科治疗的92例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每组46例。观察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为18~64岁,平均(38.15±11.24)岁;骨折部位,股骨骨折7例,胫腓骨骨折16例,桡尺骨骨折14例,肱骨骨折5例,其他肢体骨折4例;肿胀分度上,Ⅰ度11例,Ⅱ度23例,Ⅲ度12例。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为18~65岁,平均(38.62±11.73)岁;骨折部位,股骨骨折6例,胫腓骨骨折17例,桡尺骨骨折15例,肱骨骨折5例,其他肢体骨折3例;肿胀分度上,Ⅰ度13例,Ⅱ度23例,Ⅲ度10例。对比两组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标准;将肢体肿胀分为Ⅰ~Ⅲ度。Ⅰ度:患肢轻度肿胀,皮肤仍有皮纹,皮温正常;Ⅱ度:患肢中度肿胀,皮温升高,皮肤紧绷;Ⅲ度:患肢重度肿胀,皮温升高,皮肤紧绷、发亮,无皮纹,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接受专业评定,肢体肿胀在Ⅰ~Ⅲ度;③中医辨证属于气滞血瘀证;④肝肾功能正常;⑤治疗依从性好,认同本研究治疗方式。
排除标准:①接受过抗肢体肿胀相关治疗;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③精神或意识、认知异常,无法配合本研究;④其他疾病所致肢体肿胀。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西医治疗,抬高患肢,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mL/次,1次/d;静脉滴注七叶皂苷钠,1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可对症辅助止痛、营养支持等治疗;连用7d。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中医内服及外治治疗:①使用自拟活血化瘀方,药用当归9g、赤芍12g、川芎6g、土鳖虫3g、甘草3g、三七6g、苏木18g、红花9g、桃仁9g、陈皮6g、牛膝9g、泽兰9g、乳香6g、没药6g;随证加减:上肢肿胀加桂枝9g、羌活6g;下肢肿胀加独活10g、牛膝20g;大便不畅加火麻仁12g、柏子仁6g;纳差者加党参15g、茯苓9g、白术9g;肝气郁结加柴胡5g、香附6g;失眠多梦加夜交藤6g、酸枣仁6g;每日1剂,早晚水煎服1次,各取汁150mL温服,1剂/d。②推拿按摩。由专业的推拿医师进行推拿、按摩,采用揉、捏、擦、搓、拍等手法,从肿胀肢体的远心端向近心端按摩,并点揉内关、阴陵泉、血海等穴位,20min/次,2次/d;还可外敷消肿止痛的中药,有助于肿胀的消退,缓解肢体疼痛;若伴有肌肉粘连,则增加对粘连部位的施力,针对性揉按、松解粘连部位;连续7d。
两组均治疗7d后评价疗效。
1.3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治疗3d内肢体肿胀基本消退,健侧与患侧肢体周径相差0.2cm及以内,肢体活动度明显增加;有效:治疗5d内肢体肿胀明显减轻,健侧与患侧肢体周径相差0.6cm及以内,肢体活动度有所增加;无效:治疗7d后肢体肿胀仍无明显消退,健侧与患侧肢体周径相差0.6cm以上,肢体活动度欠佳。
1.4观察指标
①评估肿胀肢体在治疗前后2周内的改善情况;用VAS疼痛评分评估肢体疼痛情况,总分0~1分,最低0分为无痛,得分增高,疼痛逐渐增加,10分为剧痛;测定肿胀肢体周径及健侧肢体周径,计算两者差值,得出肿胀程度;评估Barthel指数(BI),分析肢体肿胀对生活能力的影响,总分100分,得分与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关;②记录消肿时间、住院时间、骨痂生长时间,测定X线,评估治疗15d的骨痂密度评分,总分5分,得分越高,骨痂生长越好;③统计不良反应情况,包括头晕、发热、寒战、肝肾功能异常等。
1.5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版本,均数±标准差(x—±s)、率(%)代表计量资料、计数资料,t、χ2分别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疼痛、肿胀及肢体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2周后的VAS疼痛评分、肢体肿胀程度相比,观察组均更小,且治疗2周、3个月的BI指数相比,观察组更高(P<0.05),见表2。
2.3两组各项康复指标比较
对比消肿时间、住院时间、骨痂生长时间,观察组更短,而治疗15d的骨痂密度评分,观察组更高(P<0.05),见表3。
2.4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头晕、发热、寒战等不良反应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1.000),详见表4。
3讨论
骨伤后期肢体肿胀在骨伤疾病中十分常见,且这种肢体肿胀往往伴随明显的疼痛,十分不利于骨折的恢复,也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病理研究显示,本病与骨折周围软组织及血运受损有关[5]。骨折术后创伤应激反应可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促使渗液增多,同时,骨折术后增加了周围软组织及血管损伤,导致血液循环障碍,静脉及淋巴回流受阻,也增加了渗液,最终在骨折后期引发肢体肿胀[6]。目前,临床对本病缺乏特效防治方法,多在发病后给予对症处理,如采用脱水、改善血液循环等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肢体肿胀、疼痛,但整体疗效不理想,容易引发电解质紊乱、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
中医药在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理论及治疗方面均有丰富经验。中医认为,气血瘀滞是本病的主要病机,而外邪侵袭、饮食不节等是常见诱因,导致经脉闭阻不通,水湿运行受阻,积聚在骨折周围腠理中,引发本病[7]。因此,中医治疗当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要原则。本研究中利用中医的内服、外治方法,增强活血化瘀之力,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调整微循环,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加快骨痂形成[8]。
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自拟活血化瘀中药方,方中当归、川芎活血行血,川芎为血中气药,对促进气血运行有独特疗效;乳香、没药可益气活血、消肿止痛,对祛瘀生新、消肿生肌有良好效果;土鳖虫破血逐瘀、接骨续筋;赤芍、红花、桃仁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恢复经脉通畅,改善气血运行;三七活血不伤正,兼能补血;苏木行气止痛、破瘀通经;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泽兰利水消肿、活血调经、祛瘀消痈;牛膝引血下行,兼可活血化瘀、补益肝肾、通利关节;甘草能调和诸药[9]。全方重在活血化瘀,能有效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及水湿运行,达利水除湿之效。中医推拿、按摩是重要的外治方法,借助外力,施加在肿胀肢体上,循经按摩,并利于揉、按、搓等推拿手法,点揉相关穴位,能有效疏通经络、调和腠理营卫,从而促进气血流通、消除水湿,达到治疗的目的[10]。现代研究显示,活血化瘀类中药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为骨痂生长提供更多营养支持,并发挥抗炎、抗菌作用,从而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加快肿胀的消退,提高骨折愈合效果[11]。较西医治疗相比,中医治疗能治病求本,从根本上缓解肢体肿胀及疼痛,治疗优势更为明显。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4%(P<0.05);治疗2周后的VAS疼痛评分、肢体肿胀程度相比,观察组均更小,且治疗2周、3个月的BI指数相比,观察组更高(P<0.05);对比消肿时间、住院时间、骨痂生长时间,观察组更短,而治疗15d的骨痂密度评分,观察组更高(P<0.05);观察组头晕、发热、寒战等不良反应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中医治疗利用活血化瘀中药内服及推拿、按摩外治能协同发挥作用,提高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治疗效果,发挥化瘀通络、活血行血、消肿止痛的功效,从而改善骨折周围的血液循环,缩短肿胀及疼痛消退时间,促进骨痂形成,提高骨折愈合效果[12]。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临床效果确切,对肢体肿胀、疼痛的缓解效果显著,缩短了病程,促进骨痂形成,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梁汉朝.活血化瘀汤结合中医按摩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临床效果[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7):114-116.
[2]张远,陈祖平.中医按摩结合活血止痛汤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32):165-168.
[3]陆银.血府逐瘀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对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1,5(23):98-100.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5]姜金库.活血化瘀方配合推拿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35例[J].光明中医,2017,32(18):2643-2645.
[6]张磊.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14):129-130.
[7]韩亚力,罗奕,曾佳学.桃红四物汤合防己黄芪汤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肿胀的疗效以及对骨折愈合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36(7):1707-1710.
[8]叶东城,钟慧霞,孙小东.活血化瘀汤联合中医按摩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13):220-221.
[9]孙红文,周舟,赵宇.活血化瘀汤结合中医推拿按摩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可行性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18):50-52.
[10]朱滨,张前燕,华贤章.活血利水接骨药对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四川中医,2020,38(3):161-164.
[11]代跃荣,刘正君,冯玉松.血府逐瘀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50例疗效观察[J].中国药业,2018,27(1):56-57.
[12]严磊,张立浩.中医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21(21):273-274.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