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湿疹一号联合左西替利嗪片对湿疹皮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皮肤科在2021年5月—2022年10月收治的88例湿疹皮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法进行组别划分,单纯给药左西替利嗪片治疗的患者划为对照组,基于左西替利嗪片给药湿疹一号方治疗的患者划为观察组,每组44例,比较不同组别病人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的湿疹皮炎症状评分,同时对比不同组别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①治疗前不同组别的湿疹皮炎症状评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湿疹皮炎症状评分更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湿疹皮炎的治疗中基于左西替利嗪片给药湿疹一号方能够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并纠正Th1/Th2型细胞因子失衡,获得更理想的治疗有效性,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湿疹一号;左西替利嗪;湿疹皮炎;症状评分
0引言
湿疹皮炎是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皮肤科炎症反应性病变,根治难度高,可引起皮肤瘙痒、糜烂等症状,多发生在表层皮肤和真皮浅层,在耳部、会阴、四肢及手足等处发生的湿疹皮炎比较常见。该疾病具有较为复杂的发病机制,包括病人自身易过敏、精神压力过大、代谢或免疫系统功能异常等内在因素,也包括日晒、食物过敏、化妆品等物化刺激外界因素,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引起的皮肤病变[1-2]。湿疹皮炎是由多种因素协同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皮肤迟发性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但复发率较高,而臭氧作为一种物理杀菌剂,能够使皮肤炎症得到缓解,并且不会对皮肤以及黏膜产生刺激,在杀菌后还能转化为氧气,被细胞组织吸收和利用,以促进伤口愈合,但该方法不易得到患者的认可和接受。现阶段临床中对于湿疹皮炎的治疗以西医药物疗法为主,左西替利嗪是用于治疗湿疹皮炎的常用抗组胺类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抑制病情发展,但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无法有效根治,故应用受限[3]。而中医学方案对于该类皮肤病的治疗历史悠久,总结了大量中医药疗法经验,给予常规西医疗法联合开展中药方剂治疗能够进一步提升疾病的控制效果。本研究抽取102例湿疹皮炎患者作为试验样本,探究湿疹一号方用于该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汇总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皮肤科在2021年5月—2022年10月收治的88例湿疹皮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法进行组别划分,单纯给药左西替利嗪片治疗的患者划为对照组,基于左西替利嗪片给药湿疹一号方治疗的患者划为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男27例,女17例;年龄为22~73岁,平均(55.46±3.28)岁;病程为3个月至10年,平均(5.24±0.65)年。观察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为24~75岁,平均(55.52±3.31)岁;病程为4个月至11年,平均(5.36±0.6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可比原则。
纳入标准:根据病人的症状表现、既往病史等确诊为湿疹皮炎,符合《中国临床皮肤病学》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湿热蕴肤型标准包括皮肤潮红、起病急且时间短,有疱疹、瘙痒、口干心烦症状,舌红有白薄或黄苔,脉滑数;脾虚湿蕴型标准发病慢,皮肤有瘙痒、丘疹及潮红表现,抓破疱疹有渗出,机体疲倦乏力,腹胀便溏,舌肥大,有白腻苔且脉濡缓;血虚风燥型标准病程长,反复发作,皮肤晦暗有沉着色素,强烈瘙痒,遇热后症状加剧,腹胀口干,舌淡且有白苔,脉细弱[4]。
排除标准:对研究用药有过敏史;其他皮肤丘疹性病变;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处于妊娠期、哺乳期;中途退出。
1.2方法
对照组单纯给药左西替利嗪片,口服给药盐酸左西替利嗪片(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249;规格:5mg),单次口服剂量为5mg,每天服用1次,连续治疗2周。
观察组基于左西替利嗪片给药湿疹一号方,左西替利嗪用药方法参考对照组,湿疹一号药方如下:荆芥颗粒6g,土茯苓颗粒10g,盐知母颗粒6g,羌活颗粒6g,苦参颗粒10g,白鲜皮颗粒10g,防风颗粒6g,蝉蜕颗粒6g,开水冲服,每日1剂,早晚各一包,连续治疗2周。
在治疗期间,加强患者的生活宣教,告知患者需要注意皮肤的护理,避免搔抓皮肤所致的功能损害,还可增加局部真菌和细菌感染风险,与此同时需要避免与变应原进行接触,比如宠物、花粉、粉尘等,叮嘱患者在饮食方面禁食刺激性食物,忌食鱼虾类,远离烟酒,避免将皮肤长时间暴露在太阳下,禁止在患处用肥皂或热水进行清洗。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比较不同组别病人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的湿疹皮炎症状评分,同时对比不同组别病人的临床疗效。
湿疹皮炎症状包括瘙痒、糜烂及丘疹。①瘙痒评分标准:无瘙痒为0分,轻微瘙痒且轻拍即可减轻,无继发性皮疹为2分;中度瘙痒且轻拍无法有效减轻,病灶处因抓挠有继发性皮疹为4分,严重瘙痒且已影响病人生活工作,病灶处因抓挠有较多继发性皮疹为6分。②糜烂评分标准:无糜烂为0分;轻微糜烂且病灶面积在1cm2以下为1分;轻度糜烂且病灶面积达到1~3cm2以内为1分;中度糜烂且病灶面积达到3~5cm2以内为2分;中度糜烂且病灶面积达到5~7cm2以内为3分;重度糜烂且病灶面积达到7cm2以上,对病人生活、工作均有影响为4分。③丘疹评分标准:无丘疹为0分,轻度丘疹为1分,中度丘疹为2分,重度丘疹为3分[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6]:经治疗症状消失,皮损面积减少至少3/4为显效;经治疗症状明显缓解,皮损面积减少1/3~3/4之间为有效;经治疗症状及皮损面积无明显好转或增加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n×100%。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中涉及的症状评分定义为计量资料,其按照标准差方式表达输出(x—±s);临床疗效定义为计数资料,其按照例数与百分比的形式表达输出(n,%),两者通过26.0版本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及差异性分析,检验方式分别采取t值与卡方值,若P值计算结果<0.05,则说明数据差异存在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不同组别的湿疹皮炎症状评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湿疹皮炎症状评分更低更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表1。
2.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临床疗效7 7.2 7%,观察组临床疗效95.4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表2。
3讨论
湿疹皮炎作为皮肤科炎症反应性疾病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反复发作率高,难以根治,同时该疾病具有比较复杂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内外界因素的共同影响和相互作用所致。该疾病发病后可引起患者皮肤丘疹、水疱、糜烂、瘙痒等临床表现,故可在短时间内完成疾病的诊断[7]。该疾病需要及时作出有效治疗,以免病情加重,进一步提升治疗难度,目前主要以药物疗法为主,糖皮质激素、抗组胺类药物是常用药,此次研究中针对对照组提供了抗组胺类药物—左西替利嗪治疗,其作为选择性组胺H1受体拮抗剂,药效显著,药物的抗组胺作用可抑制体内变态反应以降低炎症因子释放量,从而抗过敏。该药物在吸收后可在60min达到峰值,有超高的生物利用率,且药效可维持1d,大部分药物经排泄排出原型,并且可能引起嗜睡、腹泻腹痛或头晕头痛等不良情况,因此单纯应用该药物治疗的效果欠佳[8]。
目前,临床对于湿疹皮炎一般选择糖皮质激素治疗,虽然该类药物在短期内效果十分显著,但若长期使用,则容易导致皮肤出现相应的副作用,而最为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药物依赖性皮炎、反跳性皮炎等,而糖尿病激素若选择大量的外用,则容易对于全身均可产生不良反应,比如引起电解质紊乱、肥胖、糖尿病、骨质疏松等。另外抗组胺药物也是治疗湿疹皮炎的重要药物,现已广泛应用在临床中,其中盐酸左西替利嗪片作为代表药物,其作为一种高效的受体拮抗剂,主要是通过利用抗组胺作用对患者体内的变态反应产生抑制,对于相关炎性介质的释放进行阻止,从而发挥抗过敏的作用。有学者认为,湿疹皮炎的发生与真菌、细菌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而随着临床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研究发现,人体外周血中的Th1/Th2值和疾病的发病存在密切关联性,且真菌以及细菌及其代谢产物能够对Th1/Th2值造成影响,故此湿疹皮炎久治不愈。左西替利嗪是盐酸西替利嗪的R-异构体,其具有独特的双重抗变态反应的作用,研究发现,在人体过敏反应后期应用左西替利嗪治疗,能够对嗜酸粒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并且存在较好的组胺拮抗作用,使变态反应部分组胺的浓度得以下降。
中医认为,湿疹皮炎具有多种证型,虽然不同证型的病机不同,但均可出现相同的症状,比如皮肤瘙痒、红疹、水疱、红斑,在中药的选择中,一般以白鲜皮、黄柏、黄芩、苦参、龙胆草、金银花、茵陈、苍术、青黛、地肤子、黄连等药物治疗为主,而对于湿热型湿疹皮炎来说,其不仅具有皮肤病的临床表现,与此同时还存在皮肤渗液不止的现象,与此同时存在大便干燥、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身热、口渴等症状,临床上选择苦参、黄连和黄芪等药物治疗。中医的观点认为湿疹皮炎的发病原因与病人饮食不节制,过量食用海鲜、牛羊肉等具有引起过敏反应的腥发类食物或暴饮暴食等行为有关,可导致其脾胃功能受损,脾失健运,从而引起湿热内蕴使得脾脏受湿热侵害,同时因热、湿及风邪感染,内外因素相博,充之腠理,浸淫皮肤,引起该疾病[9]。根据中医理论多通过汤剂口服进行治疗,湿疹一号方中的荆芥性微温,具有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的功效;土茯苓能够消肿利水,健脾安心;盐知母性寒,可发挥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的作用;羌活颗粒具有良好的疏风解表,散寒除湿功效;苦参颗粒在杀虫利尿,燥湿清热等方面有确切的效果;白鲜皮颗粒的主要功效体现在祛风解毒以及清热燥湿方面;防风颗粒的作用包括祛风解表,胜湿止痛及缓解痉挛等;蝉蜕颗粒可以发挥宣散风热、透疹利咽和祛风止痉的作用,全方位协同发挥作用,对病人的临床症状及病情进行改善和控制,有效促进丘疹消失,提升临床疗效[10]。此次研究显示,治疗后对照组临床疗效77.27%,观察组临床疗效95.45%,同时观察组症状改善效果明显(P<0.05)。现代药理学显示在湿疹一号方中荆芥、知母、茯苓等多种药物均有明显的抗炎、解热以及改善免疫功能等作用,用于该类病变中可获得良好的治疗作用,联合左西替利嗪应用能够发挥协同作用,进一步巩固湿疹皮炎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湿疹皮炎的临床治疗中给药湿疹一号及左西替利嗪能够获得确切的治疗效果,促进症状尽快消失,以改善病情,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季.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临床分析[J].智慧健康,2018,4(33):134-136.
[2]胡兰廷,梁秀宇,孙彤,等.雷公藤多苷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湿疹皮炎患者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2,17(20):142-144.
[3]刘丹.盐酸左西替利嗪片联合白芍总苷胶囊治疗湿疹皮炎的疗效分析[J].系统医学,2022,7(16):165-168.
[4]曹泽敏,邓平.盐酸左西替利嗪片联合白芍总苷胶囊治疗湿疹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13):28-29.
[5]何文强.盐酸左西替利嗪片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湿疹皮炎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8):151-153.
[6]戚敏敏,宁维翾,应航宇.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湿疹皮炎的效果及对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2):11-14.
[7]暴文春.中药药浴治疗急慢性湿疹皮炎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20,26(32):30-32.
[8]钟华,周耀湘,邱瑰君,等.中药熏洗冷喷疗法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临床观察[J].承德医学院学报,2020,37(5):391-393.
[9]高文清.雷公藤多苷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湿疹皮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17):131-133.
[10]张丽萍,江萍.白芍总苷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湿疹皮炎临床观察[J].中国药业,2020,29(8):126-128.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