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究外周血甲状旁腺激素(PTH)、C反应蛋白(CRP)表达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12月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1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脑梗死面积将其分为轻度组(n=49)、中度组(n=44)及重度组(n=23),比较不同严重程度患者的外周血PTH、CRP水平,分析其与梗死面积的相关性;根据发病3个月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较好组(n=91)及预后不良组(n=25),分析外周血PTH、CRP水平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及与不良预后发生的关系。结果:中度组、重度组PHT、CRP水平均高于轻度组,且重度组PHT、CRP水平高于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PTH、CRP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面积呈正相关(P<0.05)。预后不良组外周血PTH、CRP水平高于预后较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PTH、CRP水平联合检测预测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PTH、CRP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H≥12.82 ng/L、CRP≥8.16 mg/L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现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PTH、CRP水平与梗死面积相关,且两者联合检测对患者预后具有评估价值。
【关键词】甲状旁腺激素C反应蛋白缺血性脑卒中预后评估价值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复发率,是中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病因之一[1]。相关研究指出,血管钙化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相关因素[2]。血管钙化过程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相关[3]。而甲状旁腺激素(PTH)可参与血管钙化的发生过程。PTH是一种肽类激素,可影响人体矿物质代谢,对于维持钙磷代谢和骨转换的稳态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亦有报道新发现,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炎症反应的参与密不可分[4]。C反应蛋白(CRP)参与炎症反应,但目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联合PTH预测预后报道较少,仍是探索阶段。故本研究旨在探究外周血PTH、CRP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为该疾病的临床评估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2021年12月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有关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5];(2)年龄≥65岁;(3)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2)合并甲状腺或甲状旁腺功能异常;(3)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4)近一周内有服用过影响PTH、CRP表达的药物;(5)妊娠期或哺乳期;(6)合并肿瘤疾病。根据梗死面积将脑梗死患者分为重度组(梗死灶直径>3 cm,23例)、中度组(梗死灶直径1.5~3.0 cm,44例)、轻度组(梗死灶直径<1.5 cm,49例)。重度组中男15例,女8例;年龄65~81岁,平均年龄(73.09±3.15)岁;病灶部位:左侧13例,右侧10例;合并高血压13例,糖尿病7例。中度组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66~85岁,平均年龄(73.27±3.21)岁;病灶部位:左侧28例,右侧16例;合并高血压25例,糖尿病10例。轻度组中男29例,女20例;年龄66~83岁,平均年龄(73.50±3.19)岁;病灶部位:左侧27例,右侧22例;合并高血压21例,糖尿病13例。三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 PTH、CRP水平检测于患者入院72 h内采集其晨起静脉血3 mL,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PTH水平;应用日本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CRP水平。
1.2.2预后分组发病3个月后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得分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mRS>2分)及预后较好组(mRS≤2分)[6]。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不同严重程度患者的外周血PTH、CRP水平,分析其与梗死面积的相关性。(2)比较两组外周血PTH、CRP水平,并对联合检测预测预后的价值进行分析,观察与不良预后的关系。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外周血PTH、CRP水平与患者梗死面积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外周血PTH、CRP水平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0.8表示该检查方法对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外周血PTH、CRP水平与不良预后发生的关系;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外周血PTH、CRP水平比较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PTH、CRP水平随病情的加重呈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重度组PHT、CRP水平均高于轻度组,且重度组PHT、CRP水平高于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外周血PTH、CRP水平与梗死面积的相关性分析
外周血PTH、CRP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面积呈正相关(P<0.05),见表2。
2.3预后较好组及预后不良组外周血PTH、CRP水平比较
预后不良组外周血PTH、CRP水平高于预后较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外周血PTH、CRP水平与预后的logistic回归分析
PTH≥12.82 ng/L、CRP≥8.16 mg/L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现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外周血PTH、CRP水平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外周血PTH、CRP水平联合检测预测患者预后的AUC大于PTH、CRP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89,P<0.05),见表5、图1。
3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导致血流供应障碍所引起的脑组织坏死及炎症等反应[7]。“血管动脉硬化→高血压→炎症反应”为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及疾病进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有研究发现,缺血性脑卒中的脑损伤程度与损伤级联反应有关,主要包括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8]。相关报道也指出,炎症反应会参与因为初始脑血流中断造成的相应区域脑细胞死亡的全过程,同时参与后期修复脑组织的过程[9]。CRP是一种典型的急性期蛋白,其合成分泌与致炎细胞因子有着密切关联,可与干扰素等协同作用,来促进单核细胞、组织因子表达,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亦有研究发现,PTH会促进炎症反应,加速血管钙化,并增殖血管平滑肌[10]。PTH与大多数的心血管疾病相关,PTH升高会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加重,使血管僵硬、钙化,大动脉弹性降低,进而可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11]。本研究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PTH、CRP水平随病情的加重呈增高趋势,外周血PTH、CRP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面积呈正相关,表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进展与外周血PTH、CRP水平相关,这主要与缺血性损伤发生时,在炎症调节和应激反应的共同作用下炎症因子和抗炎因子可大量释放有关。
脑血管疾病是引起患者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医学检验的发展,有关缺血性脑卒中的生化标志物在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评估中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有报道发现,动脉缺血事件及动脉粥样硬化均与炎症存在一定关系,炎症介质可用于脑卒中患者预后的临床评估中[12-13]。当出现脑卒中时,机体发生急性时相反应,分泌大量炎症介质。CRP是常见的炎症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有着直接致炎作用,可调节巨噬细胞摄入低密度脂蛋白,形成泡沫细胞,并通过刺激巨噬细胞,从而促进血栓前组织因子产生,诱导血管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并且其可促进黏附分子释放,而启动动脉粥样硬化[14]。本研究发现,预后不良组的外周血PTH、CRP水平高于预后较好组,说明预后不良患者的外周血PTH、CRP水平较高。其原因在于,CRP经激活补体途径参与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加速血栓形成;PTH通过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及淋巴细胞的细胞因子,从而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一定影响[15-17]。两者异常升高可进一步加重脑损伤严重程度,而影响患者预后。相关研究指出,脑血管疾病与炎症反应关系密切。炎症反应可损伤脑血管内膜,导致脑动脉粥样硬化,而影响患者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PTH≥12.82 ng/L、CRP≥8.16 mg/L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现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表明PTH、CRP水平升高可影响患者预后,这主要是因为PTH可通过刺激淋巴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释放细胞因子,间接参与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及不稳定斑块的破裂,而影响患者预后。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外周血PTH、CRP水平联合检测预测患者预后的AUC大于PTH、CRP单独检测,且AUC>0.8,表明联合检测对患者预后具有预测价值。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PTH、CRP水平与梗死面积相关,且两者联合检测对患者预后具有评估价值。但仍存在不足之处,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且为单中心研究,纳入例数有限,可能存在选择偏倚,故后期需进行多中心分析,以验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YE Z,JIN Y,LI H,et al.Association of Tim-4 expression in monocyte subtypes with clinical course and prognosi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J].Int J Neurosci,2020,130(9):906-916.
[2]GUI X,WANG L,WU C,et al.Prognosis of subtypes of acute 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 by evaluation of established collateral circulation[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20,29(11):105232.
[3]步霄,贾师捷,周叶,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CRP、TNF-α、IL-1β、HIF-1α、NSE、SAA对神经功能损伤的诊断价值[J].广东医学,2021,42(1):90-95.
[4]MELHUS H,MICHAELSSON K,LARSSO S C.Serum parathyroid hormone and risk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exploring causality using mendelian randomization[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19,104(11):5595-5600.
[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46-256.
[6]LIU Y,CHEN Y.Effect of intracranial collateral circulation on prognosis of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Asian J Surg,2021,44(11):1482-1483.
[7]吴冬生,齐向征,孔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微栓子检出影响因素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23,21(22):1158-1162.
[8]王宇辰,叶英,卓越,等.炎症因子在缺血性脑卒中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9,14(1):39-42.
[9]蒋月丽,解龙昌,梁冬,等.Lp-PLA2、TNF-α及CRP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J].西部医学,2019,31(11):1709-1714.
[10]PAWLUK H,GRZEŚK G,KOŁODZIEJSKA R,et al.Effect of IL-6 and hs-CRP serum levels on functional prognosis in stroke patients undergoing IV-thrombolysis:retrospective analysis[J].Clin Interv Aging,2020,15(9):1295-1303.
[11]姜柳米,王进平,张敏,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NSE、hs-CRP水平与脑梗死体积、NIHSS评分的关系及临床指导意义[J].临床急诊杂志,2019,20(2):132-135.
[12]LI Q X,ZHAO X J,PENG Y B,et al.A prospective study of comparing the application of two generation scoring system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Adv Ther,2019,36
(11):3071-3078.
[13]金晓娜,周宝珍,张党锋.急性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后血清PCT及CRP动态变化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23):3553-3556.
[14]CAI Z,HE W,ZHUANG F J,et al.The role of high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at admission on poor prognosis after acute ischemic stroke[J].Int J Neurosci,2019,129(5):423-429.
[15]涂艳,王丽平.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Egr-1、Neuregulin1表达水平对血管性痴呆的预测效能[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3,44(19):2385-2389.
[16]张金龙,张雪芹,孙战风.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前后血清CAM、TXB2、ox-LDL水平及其与神经功能的关系[J].中外医学研究,2022,20(03):135-138
[17]张栋林,李程亮,李丹,等.中老年人甲状旁腺素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6):4628-463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