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8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PICC,根据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将其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分析急性白血病PICC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89例急性白血病PICC患者,共发生22例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24.72%(22/89);两组年龄、合并糖尿病、化疗次数、穿刺次数、置管时间、导管滑脱、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免疫功能、换药间隔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体质量指数、合并高血压、疾病类型、穿刺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化疗次数≥6次、穿刺次数≥3次、置管时间≥2个月、发生导管滑脱、有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免疫功能低下、换药间隔时间≥8 d均为急性白血病PICC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化疗次数≥6次、穿刺次数≥3次、置管时间≥2个月、发生导管滑脱、有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免疫功能低下、换药间隔时间≥8 d均为急性白血病PICC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因素
急性白血病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髓内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大量增殖,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引发贫血、出血、感染等多种症状,并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多种器官,引起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加重患者痛苦[1-2]。目前,临床治疗白血病以化疗为主,通过针对性的化疗药物杀死白血病细胞,减轻造血功能障碍。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为化疗的常用通路,可留置较长时间,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且化疗药物可直接进入上腔静脉,避免刺激外周静脉[3-4]。但置管期间易发生感染,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影响后续化疗工作的开展。因此,有必要明确急性白血病PICC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并加以干预[5-6]。本文分析急性白血病PICC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8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经骨髓穿刺确诊为急性白血病;临床资料完整;年龄≥18岁;接受PICC。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精神异常;其他因素所致的感染;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其中男49例,女40例;年龄38~75岁,平均(58.69±5.13)岁;体质量指数18~27 kg/m2,平均(23.47±1.52)kg/m2;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55例,高中及以上34例。
1.2方法
(1)临床资料收集:通过查阅病例资料、电话随访等方式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化疗次数、穿刺次数、置管时间、疾病类型、穿刺部位、导管滑脱、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免疫功能(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水平,计算CD4+/CD8+,处于1.4~2.0为免疫功能正常,<1.4为免疫功能低下)、换药间隔时间。(2)导管相关性感染判定:PICC置管3 d后,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疼痛或硬结,局部有脓液渗出,细菌培养阳性。将置管期间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患者纳入发生组,未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患者纳入未发生组。
1.3观察指标
(1)急性白血病PICC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情况。(2)急性白血病PICC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单因素分析。(3)急性白血病PICC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性白血病PICC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情况
89例急性白血病PICC患者,共发生22例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24.72%(22/89)。
2.2急性白血病PICC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两组年龄、合并糖尿病、化疗次数、穿刺次数、置管时间、导管滑脱、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免疫功能、换药间隔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体质量指数、合并高血压、疾病类型、穿刺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急性白血病PICC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将急性白血病PICC患者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作为因变量(未发生=0,发生=1),将表1中P<0.05的因素作为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化疗次数≥6次、穿刺次数≥3次、置管时间≥2个月、发生导管滑脱、有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免疫功能低下、换药间隔时间≥8 d均为急性白血病PICC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OR>1,P<0.05)。见表2。
3讨论
急性白血病的病因可能与遗传、病毒感染、辐射、接触化学物质等多种因素有关,使骨髓内造血干细胞DNA出现突变或损伤,异常增殖并于体内大量蓄积,最终引起造血功能障碍[7-8]。急性白血病病情进展迅速,患者可于短时间内死亡,故需及时开展针对性化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化疗是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方法,但化疗周期普遍较长,且化疗药物存在较强的刺激性,若反复穿刺,可加重血管损伤,影响化疗效果。PICC具有创伤小、留置时间长等特点,且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血流量大,化疗药物可迅速被血液稀释,从而减轻化疗的刺激[9-10]。但PICC是一种创伤性操作,留置过程中易引发感染,控制不佳甚至会引发全身性感染,增加患者死亡风险[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89例急性白血病PICC患者,共发生22例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24.72%(22/89)。提示急性白血病PICC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较高。因此,明确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便于早期做好感染的防治。
本研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化疗次数≥6次、穿刺次数≥3次、置管时间≥2个月、发生导管滑脱、有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免疫功能低下、换药间隔时间≥8 d均为急性白血病PICC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原因:(1)年龄≥60岁。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体内多器官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免疫功能明显下降,对外界致病菌的抵御能力降低,加之PICC为创伤性操作,故易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13-14]。(2)合并糖尿病。长期高糖环境会为致病菌创造有利的生长环境,还会抑制体内免疫相关物质的合成,降低免疫功能,故糖尿病患者易被致病菌侵袭诱发导管相关性感染。(3)化疗次数≥6次。化疗药物存在较强的细胞毒性,不仅可杀灭肿瘤细胞,还会损伤正常细胞,多次化疗会加重机体损伤,引起免疫功能障碍,导致患者易被病原菌侵袭,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4)穿刺次数≥3次。PICC为创伤性操作,置管过程中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反复穿刺会进一步加重血管及皮下组织损伤,降低局部抵御病原菌能力,感染风险升高。(5)置管时间≥2个月。PICC属于侵入性操作,置管时间越长则对局部组织的刺激性越重,外部病原菌更易经导管进入体内,故会增加导管相关性感染风险[15]。(6)发生导管滑脱。导管脱落为PICC的不良事件,重新置管会加重局部血管及皮下组织损伤,且存在一定带入病原菌的风险,致使感染风险升高。(7)有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免疫功能低下。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加之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免疫功能降低,抵御致病菌的能力大幅下降,易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8)换药间隔时间≥8 d。换药间隔时间过长,局部清洁频率较低,病原菌会大量定植于穿刺部位并增殖,从而增加导管相关性感染风险。基于上述情况,建议临床通过一对一宣教、播放视频等多种方式告知患者PICC的重要性、注意事项和感染的危害,提高其对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认知;制订针对性饮食计划,做好患者日常营养支持,提高机体免疫力;强化医护人员置管相关技能的培训,定期开展PICC置管实操演练,避免多次重复穿刺,并依据患者病情尽可能缩短PICC时间;做好置管期间的维护,定期冲管及封管、及时更换敷料、密切观察穿刺周围皮肤;定期清洁穿刺周围皮肤,增加清洁频率。
综上所述,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化疗次数≥6次、穿刺次数≥3次、置管时间≥2个月、发生导管滑脱、有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免疫功能低下、换药间隔时间≥8 d等均为急性白血病PICC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Kobayashi S,Kanda Y,Konuma T,et al.Outcomes of third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relapsed/refractory acute leukemia after a second transplantation[J].Bonemarrow transplant,2022,57(1):43-50.
[2]Chen X,Wang F,Zhang Y,et al.Fusion gene map of acute leukemia revealed by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of a consecutive cohort of 1000 cases in a single center[J].Blood Cancer J,2021,11(6):112.
[3]路娜娜.同期放化疗肿瘤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影响因素与护理要点研究[J].现代养生(下半月版),2019(2):218-219.
[4]周媛,骆煜,胡琳琳,等.乳腺癌患者术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对感染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3,23(2):289-293.
[5]唐晶,张荣,李冬梅.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分析[J].现代医学,2020,48(11):1448-1451.
[6]刘春,青晓,王小清,等.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癌症进展,2020,18(5):523-525.
[7]贾莉,王华,冼开选,等.急性白血病PICC置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凝血指标的变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29(23):3590-3593.
[8]王石娟,黄思霖,覃丽珍,等.白血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风险预警模型构建[J].广西医学,2021,43(14):1766-1769.
[9]陶雍,毛静玉,薛嵋,等.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2022,22(11):1718-1721.
[10]吴素娟,郑淑英,周燕,等.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以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0,20(12):2284-2288.
[11]徐建丽,秦玉婷,王蕾.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0,17(4):130-133.
[12]刘佳,和茵,刘鑫.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1,42(1):173-176.
[13]王琴,郑嘉祺,陈金,等.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2020,37(8):604-607.
[14]韩娜,孟宪静.肺癌患者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其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效果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25):3440-3445.
[15]叶冠军,孙雅儿,陆萍,等.行PICC患者血栓和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6):1037-1041.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