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正文

  摘要:目的探讨4R危机管理理论的风险管理方案对急诊科院内转运质量及安全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142例急诊科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6—12月急诊收治的71位患者作为对照组,2022年1—6月急诊收治的71位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4R危机管理理论的风险管理方案,分析两种护理模式对急诊科院内转运质量及安全的影响。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转运安全及转运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转运过程中各类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及患者家属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室运用基于4R危机管理理论的风险管理方案,能大大缩短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成功率,减少患者在急诊科室转运期间各类不良事件的发生,并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整体护理满意度,效果明显,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4R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管理方案;急诊科院内转运质量;急诊效率

  0引言

  急诊(emergency treatment)一般是指医院的急诊科,又被称为急诊医学科室/急诊医学中心,是急危重症患者诊疗的重要平台,也是医院中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患者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1]。临床上,患者在接受急诊科的相关治疗过程中,往往因为病情变化快及护理治疗的需要,而进行各种类型转运,如检查、转科等,进而增加了患者转运风险。传统常规的护理干预中,由于缺乏系统全面的风险评估管理,容易在转运过程中,因为操作上的疏忽/失误而引发各类不良事件或护理事故,极易给患者及患者家属带来难以弥补的身心伤害,不利于医院及相关医护人员的后续工作开展[2]。基于4R危机管理理论(4R Crisis management theory)的风险管理方案,是一种以4R危机管理理论为基础的风险评估及护理管理策略,能在减少患者相关护理治疗风险的同时,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整,全方位的提高护理质量。4R危机管理理论由美国危机管理专家危机管理大师罗伯特·希斯(Robert Heath)在《危机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包括缩减力(Reduction)、预备力(Readiness)、反应力(Response)、恢复力(Recovery)四个阶段,该理论被国内外应用于医学研究、企业管理等各类研究及工作管理中[3]。基于此,为探究其临床疗效,将4R危机管理理论的风险管理方案应用在急诊科患者院内转运工作中,分析其临床应用效果,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142例急诊科院内转运的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6—12月急诊收治的71位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2022年1—6月急诊收治的71位危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9例,女32例;年龄为18~75岁,平均(56.31±4.12)岁;疾病分类:多发伤13例,心脑血管疾病43例,其他15例。观察组:男37例,女34例;年龄为18~75岁,平均(55.81±4.09)岁;疾病分类:多发伤15例,心脑血管疾病41例,其他1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分类、病情等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的患者;②经相关主治医师评估诊查后,确定需要通过院内转运,进行检查、手术、其他专科治疗等护理治疗的患者;③早期预警评分≥6分;患者及患者家属对转运风险知情并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一定的精神及视听上的障碍,无法正常配合者;②相关资料缺失的患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予以我院急诊科室既往常规的转运护理,在转运前依照我院相关流程与患者相关主治医师进行全面的沟通后,再为患者进行相关转运,并在转运期间做好相关急救的设备、物品及药物的准备,由专门的医师及护士全程密切地观察患者动态,发现异常立即展开相应的急救。在转运到指定科室后,医护人员依据医院相关流程,做好严密的交接,确保转运无误。

  1.2.2观察组

  在研究开始前,从急诊科选取一批工作能力强、学习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组建相关干预小组,主要包括:1名主治医师、2名护士长以及若干名责任护士,并通过资料检索收集、自主阅读学习、小组会议讨论、制定预实施方案、专家问询及调整改进,最终确定相关具体干预方案。本次研究中,基于4R危机管理理论的风险管理方案是依托4R危机管理理论中缩减力(Reduction)、预备力(Readiness)、反应力(Response)、恢复力(Recovery)四个阶段来调整改进相关护理干预方案。小组成员依据4R危机管理理论四个阶段,对我院急诊科转运护理服务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具体内容如下。

  (1)转运危机/风险分析缩减阶段:临床上,患者疾病种类及病情程度的不同,其面临的护理治疗及转运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也不同。小组成员通过收集患者相关疾病资料、收集我院相关转运治疗的现状及不足、临床优秀医院及临床研究的相关优秀做法进行系统评价与文献对比分析,进而对患者自身原因、医院环境因素、医院相关转运流程因素、医院医疗器械因素、医护人员个人技能因素,进行讨论分析,进而制定针对性的调整改进方案,如针对转运流程因素,小组成员通过分析讨论,制定出常见危重疾病转运前必要评估、准备的内容及注意事项,制成表格,在转运前对照落实,提高效率和转运安全性;针对可能院内空间设计缺陷、各科室转运路程缺陷等环境风险因素,小组成员通过合理分析每位患者可能的转运路线,并对该路线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减少转运过程受阻的可能;针对医护自身业务操作技能的不熟练,小组成员依据各自职责,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培训等[4-5]。

  (2)转运危机/风险预备阶段。转运过程中,患者可能因为自身疾病、转运操作等各类不确定因素突发各类紧急状况,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及风险识别能力,能大大减少各类不良事件的发生,并及时予以患者科学准确的救治,进而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基于此,小组成员依据我院实际状况及患者疾病状况,分析制定出全面的风险因素报告,详尽地将患者转运途中可能的危机/风险因素及识别方法罗列出来,并通过不断的角色扮演、模拟演练、理论及操作考核,帮助医护人员熟悉掌握相关技能,进而提高危机/风险识别及应对能力[6]。

  (3)转运危机/风险反应阶段。当转运过程中,患者出现各类紧急状况后,医护人员的快速正确的反应,对患者的转运途中的急救尤为重要,稍有不慎可能对患者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基于此,小组成员通过科学合理的分工、确定转运组长、提前制定相关转运急救方案、提前准备好各类急救设备及药品,并进行针对性的转运急救,提高小组成员在急救过程中的快速反应能力[7]。

  (4)转运危机/风险恢复阶段。该阶段是评估反馈提升阶段,小组成员安排责任护士全程记录患者转运途中发生的风险事件,在完成相关转运后,立即通过小组会议讨论,总结分析转运过程中风险事件发生原因及每位医护人员的个人建议,进而不断对转运流程及急救方案进行优化改进,进而提高转运质量及患者的安全。

  1.3观察指标

  (1)转运安全及转运质量评估。通过安排责任护士专人记录两组患者转运预备时间、转运到达目标科室时间、成功转运情况及转运成功率、急救情况及急救成功概率,进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转运安全及转运质量[8]。

  (2)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通过安排责任护士专人记录两组患者输液外渗、氧气不足、导管脱落、设备故障、静脉堵塞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不良事件发生率=发生次数/总人数×100%。

  (3)护理满意度评估。采用我院自制的评估问卷,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十分满意、较为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4个维度,护理总满意率=(十分满意人数+较为满意人数)/总人数×100%,该评估的信效度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37和0.826。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最新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转运安全及转运质量评估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转运安全及转运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评估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估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讨论

  临床上,院内转运一般是指患者因为疾病护理治疗需求及各类需求,而在本院不同科室之间的转运治疗,主要包括收治入院、外出检查、转至另一科室进行治疗等流程,是急诊科最常见且十分重要的一环。急诊科的患者往往都是较为严重的危重症患者,在初步入院完成初步急救治疗后,往往需要依据具体的护理治疗需求,而被转运至其他科室进行进一步治疗,如CT检查室、手术室、专科病房,且不同患者依据病理治疗复杂程度,院内转运越来越频繁,加上急诊科患者病情复杂且变化快,进而导致转运难度和风险加大,是急诊科室护理治疗的一大重点及难点[9-10]。

  临床上,急诊科患者在进行院内转运过程中,极易受到医院环境结构、人员配备、医护人员个人技能、相关流程等各类因素的影响,进而引发导管脱落、设备故障、心律失常、心脏骤停、支气管痉挛等各类不良事件,对患者转运及转运后的治疗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11]。据Neal-Williams的一项关于急诊患者院内转运相关研究显示,在其研究的738例转运患者中有289例患者在转运过程中都至少发生了一件不良事件,概率约为39.1%[1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转运安全及转运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转运过程中各类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及患者家属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符合我院相关预期。分析原因:在本次研究中,采用了基于4R危机管理理论的风险管理方案,该方案针对急诊科室转运工作及相关制度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改进。4R危机管理理论包括缩减、预备、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在缩减阶段,研究小组成员全面分析了转运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各类风险因素进行了调整。在预备与反应阶段,小组成员依据可能发生的风险,对相关医护人员的风险识别及风险应对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升,进一步保证后续转运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在恢复阶段,小组成员不断对转运途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及个人建议,进行讨论分析,针对不足的地方及时进行调整改进,进而不断提升整体转运质量及安全。

  综上所述,基于4R危机管理理论的风险管理方案运用于急诊科室转运工作的调整改进上,能进一步提升科室急诊转运质量及安全,效果明显,对后续急诊转运工作的改进有积极意义的指导作用,但考虑到本次研究中样本数量不足,还需要后续的不断补充与持续研究。

  参考文献

  [1]王靖旭.论急诊科室的特殊性及其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3):51-52.

  [2]杨秀芝,侯永超,李瑞艳,等.急诊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循证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22,37(2):116-123.

  [3]钟颖珠,刘惠玲,陈日红.4R危机管理理论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护理,2015,7(3):271-273.

  [4]刘茹.基于4R危机管理理论的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管理方案的构建与应用[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22.

  [5]张莹,赵媛媛,魏华,等.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梗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智慧健康,2021,7(22):118-120.

  [6]姜芳,闫飞.探讨4R危机管理理论在急诊医学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4):275-276..

  [7]黄文婷.4R危机管理模式对急诊科护理人员危机事件处理能力的提升价值[J].临床护理杂志,2022,21(4):67-70.

  [8]徐芳,阎蕾,赵燕燕,等.4R危机管理理论结合信息预警控制在病人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21,19(30):4273-4276.

  [9]陆清清,庄涛静,陈苏娟,等.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风险管理模式在妇产科急危重症转运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21):172-175.

  [10]刘冬连,钟芬梅,湛薇.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9):122-126.

  [11]尤银刚,鲁志才.分级转运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的效果[J].甘肃科技纵横,2020,49(12):20-22.

  [12]邓先锋,杨霞,喻姣花,等.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管理最佳证据总结[J].护理学杂志,2020,35(19):56-60.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