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经济业务持续创新,对会计来说,其需要确保每笔业务处理的精准性与合理性,即不断强化会计实务。在会计实务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谨慎性原则,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落实工作,合理预计企业业务中可能出现的损失和需要使用的费用,做好损失预计工作,对收益应该保留余地。文章对会计实务操作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价值与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实务操作;谨慎性原则;应用价值
0引言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现代企业会计面临更加复杂且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自我国颁布《企业会计准则》以来,会计就要遵守规范要求,明确自身工作职责,并运用专业知识开展核算、估算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会计需要坚持谨慎性原则,合理预估会计风险,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发挥预警作用,确保债权人、所有者的利益得到保障。谨慎性原则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但由于主观估计结果不够精准,或者使用不合理,容易引发各类问题。所以,在实际应用中,既要确保会计人员具备判断分析能力,同时也要采取有效的规范改进措施,全面提升其会计实务操作水平。
1会计实务操作中谨慎性原则应用的价值
1.1提供精准的会计信息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为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充分彰显自身实力,部分企业会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展现虚假信息,经营评估不够准确。所谓谨慎性原则,就是在会计人员处理经济业务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程序,在确保选择合理的基础上,选择不会虚增利润的方法,同时也尽可能不夸大所有者权益,对发生的损失与费用进行合理的核算[1]。所以,采用谨慎性原则可以保持资金账面客观合理,对虚假利润具有预防作用,能够更加真实地呈现企业经营情况与经济实力,使外部信息更加可靠,减少“多计资产,少计负债”的情况,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1.2帮助企业经营决策
在企业开展经济业务的过程中,坚持谨慎性原则落实会计实务,可以确保核算方式的可靠性与全面性。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在交易的过程中,如果需要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则必须保持谨慎,不能对资产、收益进行高估,也不能对费用、负债进行低估。在评估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应尽可能控制核算误差,通过精准的预算掌握企业短期偿债与风险抵御的能力,为企业生产运营提供更多依据,使企业可以制定更加合理的运营决策,有效把控债权人、债务人经济风险,使各利益方的利益得到保障。
1.3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企业面临复杂的经济环境,竞争压力不断加大。根据财政部发布的会计准则体系,需要明确会计实务操作的基本要求。基于一般核算原则,将保障会计信息质量放在首位,要求会计信息可靠、可比、及时、谨慎等。根据这些要求,在实务操作中坚持谨慎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核算、存货核算、无形资产核算等多项会计工作中[2]。以固定资产为例,如果在投入初期高效使用,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投入后期运作效率下降,同时增加了投入成本,根据直线折旧法,不能将消耗与收入全面配比,尤其是在现代科技不断更新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淘汰速度加快,所以价值转化加速。对此,在会计核算处理的过程中,坚持谨慎性原则,有效控制经营风险,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物质保障,使企业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企业竞争力增强。
2会计实务操作中谨慎性原则应用问题
2.1原则理论问题
谨慎性原则可能与其他会计实务操作原则产生冲突,包括可靠性、权责发生制与配比、一致性、可比性、及时性等原则。基于可靠性原则,在会计实务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将企业真实发生的交易事项作为参考,然后进行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如果在与确认、计量要求相符的基础上反映会计要素,则会计信息具有真实可靠的特点[3]。但谨慎性原则主要对还没有出现的损失与费用进行确认,与可靠性之间存在矛盾。权责发生制基于收入和费用归属期,对其进行确认。本期实现或发生的收益与费用,无论是否将款项收付,都属于本期。反之,则属于非本期。即使本期收付了付款项,也不能纳入本期。配比就是同时确认收入、成本与费用,但在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下,没有在本期发生的费用和成本也会在本期进行确认。在一致性方面,要求保持指标一致,各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同时前后采用一致的处理方式[4]。但谨慎性原则下,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对会计核算口径、方法进行转变,使前后期核算标准不统一,造成可比性丧失。基于及时性原则,如果交易或事项已经发生,应该尽快确认,同时第一时间计量并执行,严禁拖延。但基于谨慎性原则,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或收益的事项,应该提前反映,或者延后反映。
此外,税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谨慎性原则。税法的优先级更高,如果与会计准则产生冲突,则优先遵守税法。所以,在会计实务操作的过程中,如果谨慎性原则不符合税法要求,则无法遵守。如果企业遵守谨慎性原则,可能造成利润虚减,如当期产品保修费用,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可以在当期计提,但税法规定应在应税所得中扣减,当期费用因此增加,无法抵减所得税,利润虚减情况由此产生。
2.2实际应用问题
各企业都会配置会计人员,实务操作内容基本相似,但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实际应用谨慎性原则的过程中,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但很多会计人员都存在认识不足、把控不足、应用不当的问题。在认识方面,会计人员没有充分掌握市场经济环境下存在的各类不确定因素,缺少足够的谨慎意识,造成该原则应用不及时;一些会计人员对该原则的理解片面,认为该原则就是多计损失,没有认识到预计收益的重要性,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5];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人员受到专业知识、职业素养、业务能力的限制,可能出现错误估计、主观臆断的情况,在资产减值计提比例确认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误差。
在实际应用谨慎性原则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滥用的情况。谨慎性原则在上市公司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受到管理规定的约束,如果两年持续处于亏损的状态,则公司会被处理,如果持续亏损三年,则上市停止,而减值准备的计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产美化、利润操纵,所以为了持续经营,公司可能会出现滥用谨慎性原则的情况[6]。市场机制也会制约该原则的应用,在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多商品、股权的公允值确定难度较大。金融企业需要确认的公允值较多,会计人员难以选择恰当的确认方法,只能依据经验与专业知识判断,很难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各种不确定因素层出不穷,在对各经济事项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会计虽然需要坚持谨慎性原则,但由于该原则具有两面性,所以如果滥用,不仅无法发挥作用,还可能造成损失。
3会计实务操作中谨慎性原则应用策略
3.1解决原则冲突
在应用谨慎性原则的过程中,很容易与其他原则产生冲突,进而带来各种问题。对此,需要从政府的约束管理入手,结合实际对该原则进行合理的改进和调整。将该原则与其他原则之间的冲突问题解决,采取矛盾调和措施,使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在各项原则中,要首先确保可靠性原则,只有在保障可靠的基础上才能保持谨慎。除了可靠性,如果与其他原则产生冲突,则应基于实际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如果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则优先坚持谨慎性原则,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采取谨慎的反映手段;如果不确定性较低,则该原则可以置后。不仅如此,如果该原则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之间存在矛盾冲突,则需要约束公允价值的应用,既要控制应用前提,也要把控应用条件,使谨慎性原则可以顺利实施。
另外,要合理操作和把控,杜绝滥用的情况。构建完善的准则体系与制度标准,结合实际设置各项条款,确保各项条款能够顺利落实与执行。由于方法较多,所以需要设置对应的计量限度,为会计实务操作提供指导,同时避免违规手段的应用,保障会计报表真实、信息可靠。从会计规范的角度分析,一些方法可以充分体现谨慎性原则,同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7]。然而,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中缺少明确的减值判断标准,存货、无形资产等可能受到各类因素影响,很难确认可变现净值,造成谨慎性原则下可能更容易操纵利润。所以,应该明确具体的可变现净值确认标准,对实际操作进行管控。基于谨慎性原则采取有效的约束手段,尽可能避免主观臆断的情况。例如,针对存货,可以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进行前提设置,这样不仅预摊销价格下降,而且存货成本增加。制定有效的约束条件,可以使谨慎性原则应用程序规范化,降低随意操作风险。
此外,应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对外部环境进行优化改善。健全外部监督机制,严格遵守《企业会计制度》,通过立法的方式对滥用行为进行惩罚和约束。同时,对市场机制进行完善,使市场秩序更加规范,打造平等、有序的竞争环境,同时对价格机制、信息机制等机制进行完善,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等,扫清减值准备中的各种障碍。
3.2加强企业规范
企业需要强化会计工作,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从治理结构入手,优化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巩固基础,为原则实施提供条件。既要做好基础管理,严格把控会计信息质量,也要促进观念转变,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开展工作。基于谨慎性原则,提升自身竞争力,使风险和收益保持平衡。采取有效的审核监督措施,杜绝方法滥用、操作随意。可以将谨慎性原则与会计信息披露相结合,因为谨慎性原则的根本目标就是保障会计信息准确,使各项利益得到维护,促进企业持续发展,所以在应用时应该判断各项不确定事项,然后采取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判断不同,则选择的方法不同,带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也会有所不同。由于企业面临各类不确定因素,且这些因素受到时间、程序、范围的影响,所以在实际披露中需要对这三项要素进行说明,揭示产生冲突的影响程度,深入分析变动情况,使会计人员更加精准地掌握财务状况,避免因为冲突恶化造成的各类问题。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提出的各项要求,应该初步量化各种不确定因素。可以将其划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发生、可能发生等多个级别,对各个会计因素进行评估与分析,确定发生的可能性。
3.3提升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会直接影响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效果,所以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十分重要。一方面,会计人员必须掌握专业知识,同时了解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强化自身综合实力,精准预测经济环境,并且结合各类因素分析客户经营状况。根据新会计准则,由于“可选择性”范围扩大,所以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尺度把控能力,根据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知识作出判断,使企业主动且合理地贯彻原则,在估计“不确定性”事项、判断“可选择性”范围时,保证公平客观,对市场风险进行谨慎分析和准确评估,使企业经营得到维护和管控,为相关人员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使决策依据明确。另一方面,要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强化会计人员的法治意识、风险意识,使会计人员可以自觉遵守规范要求。为此,既要对会计人员进行严格筛选和考评,还要组织会计人员开展专题培训活动,使会计人员充分了解谨慎性原则的概念与内涵,掌握该原则的具体应用方法,并且能够结合企业实际不断创新和优化。
综上所述,谨慎性原则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企业会受到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体现在经济环境、会计活动两个方面。本文从谨慎性原则的本质入手,分析该原则在会计实务操作中应用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可以从解决各项原则之间的矛盾冲突入手,将《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依据,使企业会计人员灵活遵守谨慎性原则。加强企业内部管控,健全制度规范,避免原则滥用的情况。同时,不断提升会计人员素质与能力,确保会计人员掌握具体的方法,同时具备法治、风险等意识,结合企业实际应用谨慎性原则,使该原则充分发挥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春昱.谨慎性原则在银行财务会计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J].纳税,2023(23):43-45.
[2]刘瑾.新会计制度谨慎性原则在财务会计管理中的应用[J].财讯,2023(15):131-133.
[3]李雪.企业会计实务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问题分析[J].纳税,2023(12):49-51.
[4]侯文慧.会计实务操作中采用谨慎性原则的必然性与问题对策探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1(33):157-159.
[5]陈静,任骁淼,段奕冰.简析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实务操作中的运用[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5):161-162.
[6]张蓓.会计实务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7):25.
[7]李碧宇.企业会计实务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20(1):116,118.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