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学 » 正文

  [摘要]高校课程改革是新时代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落脚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保证,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文章以一流课程建设为契机,深入探索内部控制教学改革模式,提出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1+5+X”课程改革体系。该体系以人才培养为目标,课程建设为主线,依据“案例导入—知识学习—实践操作—知识巩固”教学思路,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等丰富教学改革路径,探索课程改革的多种形式融合,提升课堂质量。希望该研究可以为管理类课程改革提供参考,推动一流课程建设。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内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

  1管理类课程改革现存问题

  当前,管理类学科课程一般存在理论性较强而实践不足的特点。课程设计是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以理论的形式进行凝练,遵循知识点记忆的路径,以闭卷考试的模式进行考查。而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往往采用实习、调查、研习等形式,以假期实践形式进行。由于实践时间短,接触不到核心流程与技术,无法满足企业对于员工能力的要求,进而影响育人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而高校的理论型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使得课程改革成为必然[1]。数字经济的到来,高校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培养,更应该注重其综合素质的提升,让课程建设成为重点任务。课程是专业的基石,也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单位,更是学生直接受益的基本单元,直接关系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2]。因此,探索高质量本科课程建设,促进本科一流课程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教学质量成为课程改革的方向。

  2课程改革实践与创新的措施

  2.1课程改革是课程质量的保障


  人工智能技术在财会领域的应用,未来会计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是课程改革思考的重点。目前管理类教学仍以讲授为主,模式单一。而管理类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理论抽象、复杂,难以满足未来社会对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3]。因此,课程改革体现了课程功能的回归。首先,课程改革能够优化课程内容结构,重塑课程业务流程。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重构和调整,以应对人工智能冲击。其次,课程改革可以从考核(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教材设计(学习兴趣与案例分析评价)、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和实际学情)三个层面构建课程改革体系,并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规范学生行为。再次,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运用实验检验理论成果,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创新能力,实现知识学习与创新实践的双向对接,注重学生在数智化背景下搜集信息并作出决策的能力。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从财务管理、公司管理、公司战略与管理、会计学等相关学科内容角度,分析内部控制基本理论作用,拓宽学生学习思路。重点突出内部控制教学过程中的职业道德篇章,并且融入内部控制案例分析中。利用内部控制相关思想分析具体客观事件,从专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对事件进行客观分析,增强学生体验感。最后,本文提出了“1+5+X”课程体系改革,以课程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进行课程的重塑。
 

 
  2.2“1+5+X”课程改革体系是课程改革的驱动力

  新时代,市场对于管理类人才要求,表现为信息搜集能力、创新思维的体现以及数字技术的运用,而课程的设计需要满足市场的需求[4]。因此,进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成为必然。本文依据“案例导入—知识学习—实践操作—知识巩固”的教学路径,设计了“1+5+X”课程体系改革。首先,案例学习与基本理论学习相联系,以理论形式鼓励学生搜集相关案例作辅助,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其次,实践模拟是挑战,面临变化的市场环境,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应对变化的创新思维。最后,知识巩固是升华,通过知识巩固可以将理论、案例、实践统一起来,从全局的角度思考学习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开放性视野及战略思维的培养。“1+5+X”课程体系,“1”是指课程案例库建设,打破以章节进行授课的传统模式,围绕课程案例试验展开讨论;“5”是指内部控制五要素,涵盖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内部监督等5个学习内容,即专业知识的学习。“X”是学科实践,以大创项目、“互联网+”、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管理软件实战模拟等实验项目为依托,组织科学实践。“1+5+X”课程体系改革是一个动态循环过程,也是逐步递进的学习过程。从课程体系分析到实施开展,从教学目标制定到教学设计评价进行了有效的衔接,有效地解决课程建设的模式与路径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围绕教学改革体系,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以案例形式导入教学内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与教材建设结合,重视模拟实验的作用,可以有效将各专业、知识融合,为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提供思路。内部控制课程以案例内容为主线,优化教学过程,丰富教学资料与人才培养方式,支撑课程建设。内部控制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引出专业理论学习,案例分析贯穿教学始终,再进行实践模拟。首先,利用“1+5”模式夯实基础。其次,运用案例分析、情景体验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实践进行内容讲解,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再次,利用学院ERP模拟实验室,真实模拟企业的组织架构,配合实践教学,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助力人才培养。随后进行实战模拟,即“5+X”模式。在团队合作过程中,需要每一位同学的参与。在成本控制,市场分析、关键领域控制等方面需要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多元化、立体化培养学生,逐步优化教学环节,将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融入内部控制实践教学课堂,满足社会对于管理类人才需求,创新实践教学路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授课过程,以实战结果为出发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前期构建企业架构基础上,各小组根据市场情况进行选择,以检验自身企业运营情况以及应对市场变化能力,投入实战对抗阶段。其间,要关注每个生产环节中内部控制发挥的作用,观察内部控制在企业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提高学生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要求学生在不破产情况下,提升企业价值,企业破产,则退出市场。通过实践路径结合案例进行教学,逐一进行反思。要求学生利用内控相关思想分析具体案例,从专业角度客观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事件作出客观分析,增强学生体验感。最后,知识巩固。讲解案例内容,同时将核心素养和职业操守融入其中。实践中,要将传递基本理论与引领价值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特的专业判断能力。“1+5+X”课程体系中课程教学提升是实践结果的诉求,也是市场需求的结果。
 

 
  2.3合理化的考评是保障课程质量的抓手

  从“知”“行”“思”三维对学生进行考查,改革学生考评机制,即要求学生“知”理论,善“行”动,能“思”考。“三维”分别对应“1+5+X”的三个方面。首先,“知”理论是从案例分析开始,理论把握全局,引起学生思考,增强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兴趣。其次,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再次,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考查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最后,总结经验,升华所学内容,以工具理性来实现本质的具体化,提供精神动力,使学生在更深层次领悟人生真谛,深化对价值理性的思考。

  2.4课程思政的融入是提升课堂质量的着力点

  课程思政建设是融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综合改革,注重教书与育人的同步性和价值意义的同构[5]。在落实思政育人目标,构建思政育人平台的同时,与案例库建设同向同行。课程思政的建设起到定原则、把方向的作用,实现从知识理论向育人的升华。在打造优质案例资源库的同时,利用数字化赋能资源库建设,做好课程基础。首先,该平台围绕本门课程思政各个主题筛选高质量案例,构建思政教育案例库。其次,筛选案例,将思政元素鲜明、案例事件能够被普遍认可、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符合专业教育主线的非本课程育人主题的案例选入本课程案例库。再次,根据素材内容,对素材进行分类、筛选、编辑,形成成熟的案例,并编入不同的板块内容,以便更好地融入教学环节,使之成为行之有效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最后,组织专家对所编写的案例库进行审核,分类入库。

  在与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合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加深对于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法治建设的理解。学习专业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爱国情怀、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学生自觉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具有诚信服务精神的优秀学生。

  3课程改革与实践创新的效果

  3.1在提高学生能力过程中提升教学质量


  “1+5+X”教学体系是将课程内容目标与能力目标相结合,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目的,引申出来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符合高校建设的“创新驱动”发展要求,通过价值引领案例分析、课程架构重塑、实践流程再造、“三维”考核等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完成了以实践能力提升为目标,学习成果可检验的课程体系建设。该体系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构建集专业能力、实践精神和独立思考于一体的内部控制“1+5+X”课程教学体系。宏观方面,搭建育人平台,打造优质案例库,为推进内部控制课程建设做好准备。中观方面,完善内部控制课程体系,以支撑育人平台建设。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重视实践学习,重塑内容设置,将二者有机融合。微观方面,以学生为中心,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客观分析具体事务的习惯。从课程实践效果来看,学生可以在讨论案例、实践对抗中熟练掌握企业分工、协作,市场预测分析、企业架构设计、企业治理能力、数据收集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均得到有效提升,培养了学生专业判断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管理能力,实现了集知识能力培养、实践能力提升和思政引领于一体的专业课程建设,希望为管理类的其他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可能的教学路径与理论依据。

  3.2保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提高教学效果

  内部控制课程应以案例分析形式,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考评中。在讨论、授课和比赛、实战对抗过程中,将分散、孤立的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在上课环节,教学方式则由原来的课堂讲授转变为研讨式,并利用学院ERP实验室,组织学生实战竞争,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实践课程的作用。ERP沙盘模拟进行实战、案例分析和利用网络虚拟教学平台,通过实践模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夯实理论知识的同时,得到身份的认同,实现价值观的引导。在企业分工与协作、市场分析、产品对抗过程中,培养学生企业设计能力、企业治理能力、控制能力、数据收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结合内部控制框架、基本原则和职业操守理论等专业知识以及背后蕴含的社会价值,多层次、多领域深入挖掘人文素养,丰富课程内容,使知识传递、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更趋务实,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知”“行”合一,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打造集自主性、个性化学习方式和全时空学习场景于一体的内部控制课程。

  3.3量化评价体系过程中优化教学过程

  高校应以多元化的形态、立体化的形式有序推动内部控制课程建设,重视过程管理,从“知”“行”“思”“三维”检验学生学习情况。以更为清晰地认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的教育目的,清楚教育主体需求,提高教育客体水平和优化教育环境,为“1+5+X”教学体系改革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提供可操作性的上课路径。通过案例与实践,协同创新,可以帮助学生达到知识实践化、技能巩固竞赛化、技能评价多元化、成绩评价客观化,有效评价学生的同时,夯实学生理论基础,达到育人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邓德强,温素彬,赵忆忆,等.会计实践能否提高会计学生职业道德推理能力?[J].会计研究,2018(8):87-94.

  [2]林雁,张杰.数字时代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N].中国会计报,2024-02-09(11).

  [3]李向红.“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7(6):89-93.

  [4]王景峰,齐永兴,王刚,等.工商管理类课程“5C”案例教学改革与实践[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2(4):40-46.

  [5]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