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深度教学被视为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阅读文本为基础,采用多元化的策略引领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鉴赏力,从而提升阅读成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本文结合教师的实际经验,围绕提出问题、开展主体性对话、感知文化内涵、体会情感韵味这四个策略,详细阐述在“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双减”政策,阅读教学,深度教学,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并推动“双减”政策的实施。与浅层教学相对应,深度教学基于知识的内在结构,鼓励学生从表层学习转向深层理解和意义构建,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深度教学不仅注重学生的深度学习过程,还重视学习的丰富性和沉浸性。通过有效的深度教学,学生可以更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理解深层次的意义,转变学习方式,并且可培养多样化的能力。因此,深度教学可视为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策略。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应把握阅读教学这一关键,采用多种策略深入实践深度教学,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成效。
  一、巧妙设疑,引领思维
  深度阅读注重学生高阶思维发展。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通过不断思考问题,学生可以在增强阅读认知的同时,实现思维方式的质的变化,切实发展高阶思维。在实施深度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巧妙设疑,引领学生思维,促使其走到文本深处,建构深刻认知,同时发展高阶思维能力。
  (一)寻找疑问点,引领学生深度思考
  阅读文本中的疑问点是学生深度思考的起点。阅读文本中的疑问点有很多,如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创作意图、思想情感等。通过思考疑问点,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同时增强思维深度。在实施教学时,教师研读文本,有针对性地寻找疑问点,并设置问题,引领学生深度思考,走进文本深处,建构深度认知。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课文中的《枫桥夜泊》为例,寒山寺的钟声备受历代诗人的青睐。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王士祯、高启、陆游等人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寒山寺的钟声。这些描写寒山寺钟声的诗句,是不可多得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于是,在课堂上,教师先吟诵不同的诗句,引领学生们感受寒山寺的钟声。接着,教师鼓励学生们思索,提出疑问。在思维作用下,学生们联想到各种问题,如:“为什么诗人们喜欢描写寒山寺的钟声?”“为什么每句诗都与钟声联系在一起?”教师及时赞赏学生们积极思维的行为,并就此探寻到疑问点,提出问题:“寒山寺的钟声到底是什么样的钟声?”此问题引发了学生们的思考积极性。教师把握时机,引出《枫桥夜泊》,整合课内外内容,引领学生深度思考,深入探寻寒山寺的钟声,由此推动课堂教学发展。
  (二)探寻逻辑关联,促使学生深度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间的逻辑关联,还要引导学生们关注文本中的逻辑关联,如人物情感的前后变化、文本艺术表达特点等,借此促使学生们进行深度思维,深入认知文本内容。由此,在实施深度阅读教学时,教师要研读文本,深入探寻文本内的逻辑关联,并就此设计问题,促使学生深度思维。
  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课文《刷子李》为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曹小三的视角描述了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术。在描述的过程中,作者通过展现曹小三的所见,呈现其情感变化过程。曹小三的情感变化,正是学生们感知刷子李高超技艺的入手点。于是,教师以曹小三的情感变化为抓手,向学生们诵读相关语句,并提出问题:“从这一描写中,你感受到了曹小三怎样的心理变化?”在此问题的作用下,学生们继续诵读,边诵读边思考,发现关键字词,由此感受曹小三的心理变化:半信半疑——失落。基于此,教师追问:“事实上,是曹小三看到的那样吗?”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们继续诵读、思考,体会曹小三一波三折的心理活动,借此感受到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术。由此可见,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们会深度思维,一步步探寻文本中的逻辑关联内容,尤其透过此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增强思维深度,为提高高阶思维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聚焦深度阅读提升思维品质——基于“双减”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论文

二、主体对话,深入探究
  深度阅读教学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主体对话的过程,正是学生展现主体性的过程。所以,在实施深度阅读教学时,教师关注主体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一)关注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活动。现有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先理解阅读文本,才能深度思考、分析、鉴赏。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正是其理解文本的过程。教师是深度阅读教学的引导者。因此,在实施深度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发挥教学智慧,应用适宜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如读写结合,借此使学生对文本内容建构深层理解,同时进行个性化表达,由此增强与文本对话的深度。
  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课文《桥》为例,在课堂上,教师以文本内容为基础,应用情境教学法、提问法等,引导学生与文本内容对话,逐步了解桥背后的深刻意蕴。立足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应用读写结合法,向学生提出任务:“在学习这篇文章后,如果让你为这座桥起一个名字,你会起什么名字呢?请你认真地思考一下,将自己想到的名字及原因写下来。”在此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们自觉地与文本内容对话,迁移阅读认知,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为桥起名,如生命桥、父子桥等。为桥起名的过程,恰好是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和个性表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积极思维,深度感知桥的精神内涵,由此增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锻炼思维能力和个性表达能力,切实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为减轻过重负担奠定基础。
  (二)关注学生与作者间的对话
  阅读,其实是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逐步地走到文本深处,品味到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难以自觉地与作者对话。在实施深度阅读教学时,教师要以蕴含情感或写作意图的内容为入手点,应用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借此使其建构深刻理解。
  以《慈母情深》为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借助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等,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在课堂上,教师立足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等内容,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比如,在学生读到第16—19自然段时,教师提出如此问题:“作者详细地描述了‘我’寻找母亲的场景。‘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上。’为什么作者不说‘看见我母亲弯曲瘦弱的脊背,头凑到缝纫机板上’?”在此问题的驱使下,学生们开放思维,联系不同的语句,在脑海中想象具体画面。在想象画面的过程中,学生们细心对比,有所发现,如:“文章中的描写,凸显了厂房的阴暗、狭小、嘈杂,尤其在刺眼的灯光下无法一眼看出哪一个是自己的母亲,由此展现出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教师对此进行赞赏,并追问:“你觉得母亲想不想逃离这样的环境呢?会不会逃离这样的环境呢?”此时,大部分学生联想到作者的家庭情况,意识到:“母亲想逃离这样的环境,但不能逃离这样的环境”。在如此意识的作用下,学生们感受到了母亲的艰辛与无私。据此,教师提出其他问题:“当作者看到母亲身处这样的工作环境时,心里有怎样的感受?”此时此刻,不少学生自觉移情、品味、描述作者的感受,如心酸、心痛、无力等。于是,教师把握时机,总结这一描写的深刻内涵,促使学生们感悟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实践证明,学生们通过与作者对话,走到文本深处,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尤其品味到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便于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增强阅读效果。
  (三)关注教师与学生间的对话
  教师和学生对话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是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分析、鉴赏的“法宝”。李双金老师倡导“深度语文”,建议教师尊重学生主体性,给予学生“胡思乱想”“胡言乱语”机会,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大胆争论,由此逐步走向文本深处,增强阅读深度,提高阅读效果。
  以《穷人》为例,作者在这篇文章从细节入手,塑造了桑娜和渔夫形象。尤其,作者利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桑娜的心理活动,既凸显了桑娜的性格特点,又彰显了渔夫的美好品质。在心理活动的过程中,桑娜想到丈夫会不会打自己。这是值得学生们深度思考的。于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既然桑娜想到丈夫会打自己。这是不是说明丈夫之前打过她?从这篇文章的整体内容来看,作者旨在歌颂桑娜及其丈夫的善良。丈夫会打妻子,那他还是一个善良的人吗?”在此问题的作用下,学生们开放思维,积极思考,提出各种观点。如,有的学生首先联系桑娜的心理活动,指明丈夫会打她,仅仅是一种假设;其次,丈夫在回到家中看到床上躺着的孩子,直呼可怜,同意收养孩子,并没有打桑娜。通过表述不同的观点,学生们意识到:丈夫是一个善良的人。教师赞赏学生的积极思维和踊跃作答,并结合文本内容,详细分析丈夫会不会打桑娜,借此使学生们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学生在此过程中,还深入品析到了桑娜及丈夫身上的美好品质,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便于增强文本理解效果,同时受到良好品质的熏陶。

聚焦深度阅读提升思维品质——基于“双减”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论文

三、整合内容,感知文化
  传统文化内容是阅读文本的重要构成,是学生理解、传承传统文化的支撑。深度阅读的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们感知传统文化,建构文化认知和理解,塑造良好的文化品质。对于大部分小学生而言,文化内容抽象、难懂。整合内容,可以展现多样的感性材料,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感知传统文化。对此,在实施阅读深度教学时,教师以阅读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为依据,挖掘相关内容,加以整合,将其展现给学生,助力学生建构文化感知。
  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课文《出塞》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呈现战争图片,并向学生发问:“从这些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在视觉作用下,学生们很容易联想到“战争”。教师就此追问:“战争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学生们纷纷迁移已有认知,畅所欲言,如悲惨的生活、妻离子散、国破家亡等。于是,教师进行引导:“战争,除了给我们带来血腥外,还带来一件件痛心疾首的事情。”教师趁机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展现古诗的创作背景、唐朝时的疆域图等。围绕这些内容,教师讲述匈奴入侵的故事。在倾听的过程中,学生们增强对战争的感知,对和平产生向往。基于此,教师结合诗句,向学生发问:“在诗句中,出现了两种景物,是什么?”学生们联系背景知识,诵读古诗,发现关键信息:明月、边关。教师以此为基础,提出诸多问题,如:“这里的明月,仅仅是秦朝时的明月吗?汉朝没有吗?”“诗人笔下的边关是什么样子的?”等。在一个个问题的作用下,学生们进行深入探究,感受戍边生活的艰苦,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增强对和平的向往。教师则以此为基础,总结月亮、边关背后的文化内涵——思乡、和平。
  如此整合图片、背景知识、诗句内容,使学生们逐步地走进诗句深处,理解诗句内容,同时感知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便于加深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同时,学生们还因不断的思考,活跃了思维,有利于提高思维深度,提升思维水平。
  四、联系生活,品味情感
  情感是文本内容的深层内容,是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的入手点。同时,深度教学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文本的情感承载有很多,如语言文字、文本插图、课外资料等。现有实践证明,移情是学生获取个性情感体验的必由之路。在体验现实生活之际,学生参与各项活动,建构了个性情感,为品味文本情感提供了便利。对此,在实施阅读深度教学时,教师要立足文本情感承载和学生生活,利用适宜方式引导学生移情,深度品味文本情感,由此建构深度认知,增强阅读效果。
  综上所述,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本,可以使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内容,顺其自然地发展思维能力,塑造美好品质等,有利于实现教学提质增效。所以,在“双减”政策的指引下,教师应以阅读教学为立足点,采用多样策略实施深度教学,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积极对话,感知文化,品味情感,由此深度理解文本内容,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增强学习效果,实现“减负提质增效”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艳.深度教学视野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12):14-15.
  [2]史花.深度教学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优化[J].新课程,2021(47):67.
  [3]董冬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阅读方法的探讨[J].当代家庭教育,2020(15):137.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