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各种有益于学生发展、有益于教师教学的政策理念、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涌现。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教师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通过“生长教学”模式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反思总结、探索实践中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从不同维度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双减”;“生长数学”

  “双减”政策的出台与实施给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更多思路,也使学生的学习负担、作业负担得到了有效减轻。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来说,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探索与发现。这也为小学“生长数学”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全新的机遇。鉴于此,本文分别阐述了“生长数学”的基本内涵、“生长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优势以及“双减”对小学“生长数学”的影响,最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际学情,从五个方面讨论了“双减”背景下小学“生长数学”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生长数学”的内涵

  (一)提出背景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数学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1]。教师也十分迫切地需要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知识体系,提高思维能力,增强学习欲望。在此背景下,“生长数学”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该教育模式是对当前数学教学局限性的反思与突破,强调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注重学生思维的活化与个性的发展,提倡从问题中发展思维,从实践中提升能力。“生长数学”教学模式的运用不仅能够使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还能更高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二)核心理念

  第一,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在“生长数学”教学模式中,数学知识被视为一个整体而不只是零散的碎片。这种教学模式更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架构,鼓励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数学知识,从而建立完整的认知体系。第二,注重思维发展。“生长数学”教学模式关注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活化,教师在实践中往往会设计引导探究、任务探索等教学活动。第三,

  注重个性化教学。“生长数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教师有针对性地、有层次地开展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第四,注重生活性。“生长数学”教学模式强调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提倡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实践中,以此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实用,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学习价值,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生长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往往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发展特征以及具体教学内容等进行教学模式的灵活调整。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多将传授学生知识作为主要教学任务,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抑制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而运用“生长数学”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则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处于引导地位。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会对知识进行科学的延伸与拓展,并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教学方式更富启发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实现了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各方面能力的稳步提升。

  三、“双减”对小学“生长数学”教学的影响

  “双减”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对小学“生长数学”教学模式的运用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第一,促进了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改革。“双减”要求教师更注重对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主动转变传统“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采用探究式、合作式等新型教学手段来引领学生实现主动探索。第二,推动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拓展。“双减”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增加教学内容,拓展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第三,“双减”强调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作业负担[2]。教师在“双减”的指引下会更为关注对作业内容的多元化设计,从而既能够把握好作业的“量”,也能够把握好作业的“度”,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投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

  四、“双减”背景下小学“生长数学”教学实践策略

  (一)关注学生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实现“问题生长”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状态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想改变这一问题,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在“双减”背景下的“生长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布置学习任务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问题生长”。

  例如,在讲解“负数”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已经学习过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知识,且六年级的学生也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进行正式教学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以下自主学习任务:(1)总结正数的概念、性质,并基于此探究负数的概念和性质;(2)在生活中,负数有哪些应用,请将自己看到过的负数现象记录下来;(3)记录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在正式上课时提出、讨论。在自主学习任务的引领下,学生就会自主进行知识预习,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负数,并思考负数的出现条件。在正式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一一罗列出来,再由其他知道答案的学生进行解答。如此,学生不仅在思考、讨论、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还锻炼了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关注教学模式创新,通过合作探究实现“方法生长”

  合作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需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3]。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并不注重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而在“双减”背景下的“生长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将有着客观差异性的学生以“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让学生合作完成数学探究任务,实现“方法生长”。

  例如,在讲解“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知识时,该部分知识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及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面积和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因此,在讲解该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先根据实际学情将学生分为“能力组”“提升组”和“基础组”,按“1名能力组学生+2名提升组学生+1名基础组学生”的标准组成若干学习小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自主探究圆柱表面积公式”的学习任务。当学生完成小组自主探究任务后,教师可以让每组负责“分享”的学生陈述本组的探究过程,并说一说在探究过程中总结出了多少种探究方法。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合作中了解了更多思考问题的方法,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同时,推动了学生的全面进步。

  (三)关注政策引领方向,通过反思总结实现“思维生长”

  “双减”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减负增效提质[4]。要想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就要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总结反思,让自己的学习过程形成闭环,实现“思维生长”。如此一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会是相对完整、高效的,学生的学习负担自然能够得到减轻,学习质量也会获得有效提升。

  例如,在讲解“四则运算”这部分知识时,该部分知识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清加、减、乘、除这四种运算法则之间的关系,学会进行与“0”有关的运算,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和顺序。因此,在教学完此单元知识后,教师可以利用课件给学生呈现难度逐步增加的四则运算题目,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当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不必急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而可以组织学生对四则运算的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忆加、减、乘、除的运算规律和基本特征。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对自己完成的题目进行检查,从而更好地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关注综合能力培养,通过探索实践实现“自信生长”

  高效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还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查漏补缺,了解自己的优势,正视自己的不足,从而在未来的学习中更有方向感。而这里所说的探索实践,指的是教师在“双减”背景下的“生长数学”教学模式中,通过给学生设计多元化的作业,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学生实现“自信生长”。
 

 
  例如,在讲解“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时,该部分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讲解完该部分知识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制作台历”的实践作业,即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在父母的帮助下制作一本台历。台历不仅要包括基本的日期,还要标注出公共假期、重要节日等信息。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学生还可以根据教材中的《二十四节气歌》,将二十四节气内容标注其中,而后和其他学生比一比谁做的台历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新颖。这种实践作业不仅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促使学生将这种兴趣转化为对知识的高度掌握意识,在实现知识内化的基础上,增强学习信心。

  (五)关注评价体系优化,通过多元方式实现“全面生长”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测验结果、考试成绩,忽视对学生探究过程、学习态度及实践能力的评价,导致评价结果相对主观、不科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评价体系的优化是促进学生全面进步的保障,而在“双减”背景下,小学“生长数学”教学模式的运用需要关注对评价体系的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生长”。

  第一,教师应注重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指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思维过程、合作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及时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第二,教师应加强对多元评价方式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依托传统的考试成绩外,教师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探究、小组合作、口头表达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数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教师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了保留教师评价以外,教师还应适当增加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等,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能够依托评价进行自我反思和全面改进[5]。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双减”政策不断深化、提倡现代化教育的今天,教师应深刻认识到“现代化”并不单纯地指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而更指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现代化转变。“生长数学”教学模式是在教学改革及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化下诞生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是根据学生的成长发育特点和规律,选择、使用、改组、创编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成长、见证成长。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只有立足高远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实践,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发展特点,才能够让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学习能力、智慧思维以及思想品行得到切实培养,让学生在现代化的数学教学中慢慢“生长”。

  参考文献

  [1]王晓.“生长”理念下数学生长课堂有效教学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2(19):7-9.

  [2]刘馨宇.追寻数学本质发展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自然“生长”的教学策略初探[J].教育界,2021(18):26-27.

  [3]张俊宝.小学数学“生长”课堂中提升学生学习力策略[J].数学大世界,2021(4):81.

  [4]王敏华.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数学“生长课堂”的构建[J].数学大世界,2020(8):86.

  [5]王娟.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力”生长[J].新课程导学,2019(15):57.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