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感知、理解和欣赏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文化的能力,也能够促进学生了解世界、融入世界并对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产生同理心,继而反过来引导学生形成宽容、尊重、包容的态度,对学生提升人文素养水平、塑造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不仅将文化意识定义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并且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发展跨文化意识,促进创新思维,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价值观,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标为遵循,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为导向,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在提高英语学习能力的同时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继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会中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并塑造健全人格。接下来,本文将就如何在新课标视域下开展以跨文化意识为导向的小学英语教学活动展开探究,并提出具体建议,以供同仁借鉴和指正。
1.聚焦主题,拓展文化内涵
小学生的心智水平整体较低,直接照搬教材向学生讲解知识、传播文化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所以,新课标强调引导学生在主题探索及学习中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并应用新知,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的方式共同探寻到问题的解决之道,促进学生在语篇深度学习中拓宽视野,了解他国文化,形成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在以跨文化意识为导向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文本,梳理和凝练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因子,确定文化主题,并围绕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拓展文化内涵,促进学生在了解各国不同文化背景、民风习俗的过程中形成跨文化意识,为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夯实重要基础。
以外研版一年级英语上册(一年级起点)“Module 2 Unit 1 What's your name?”为例,该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1)听、说“what,is,your,name,morning,Ms”等新单词。(2)掌握并熟练运用句型“Good morning.”、“一What's your name?—I'm.”。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可知,“Module 2 Unit 1 What's your name?”与姓名密切相关。为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本单元新单词、新句型,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可在“Module 2 Unit 1 What's your name?”教学中,以“name”为主题,通过图表(如表1所示)的形式对比中西方姓名结构和姓名次序的异同,使学生直观地发现并辨识中西方在“姓名文化”及称呼方式方面的异同,以此在拓展姓名文化内涵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启蒙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表1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中西方国家的姓名结构及姓名次序,便于学生发现并辨别中西方在姓名文化方面的不同,即在中国姓氏文化中,姓在前、名在后,而英美国家截然相反,其姓在后,名在前;除此之外,中西方在称呼方式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别,中国在称呼他人时,一般将“姓”放在前面,“先生”、“女士”、“老师”等反映性别或者职位的称呼放在后面,所以,习惯表达为“李先生”、“王老师”等;而在英美文化中,则与此截然相反,通常将“先生”、“女士”、“老师”等反映性别或者职位的称呼放在前面,姓或者名则放在其后面,比如“Ms Rama”、“Teacher Green”等。按照如上方式开展以“姓名文化”为主题的跨文化教学活动,既能够增进学生对中西方姓氏文化内涵的理解,也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热情,对学生萌发跨文化意识、理解及掌握英语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2.立足生活,丰富跨文化体验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发展既是一个持续性、长期性的过程,也是一个由“知”向“行”过渡的过程。学生只有亲身参与文化活动,丰富文化体验,才能够增进对语言、文化符号的感知、理解和领悟,从而促进学生在不同的文化体验中增强跨文化意识。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等,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等入手,设计蕴含文化内涵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感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生活方式的过程中,丰富文化体验,学会尊重并理解各国文化,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得到不断发展。
以外研版三年级英语上册“ModuleíUnit 2 I'm eating hamburgers and chips.”为例,从知识教学目标的角度来讲,希望学生通过本单元学习,能够掌握“grass,hamburgers,chips,fast food”等词汇,理解正在进行时态的语言结构,并且能够掌握和运用“I'm eating hamburg-ers and chips.”从文化教学目标来讲,希望学生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英语国家典型食品的名称及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使学生在尊重各国文化的基础上增强跨文化意识及民族文化自信。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中英两国代表性食品的图片(见图1)。
首先,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了解图片中包含的食物,并且准确区分中国与英国各自的代表性食物;同时,引导学生通过“chant”的形式复习“—What did you have for breakfast/dinner/lunch?—I had..”,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备,发散思维,娴熟掌握“Do you have?”的询问句型;其次,引导学生尝试着解释下为何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如此显著?为何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饮食文化差异?希望学生们在联系个人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发展文化思维,学会从文化的视角出发,以个人感知体验为依据分析中西方的一些客观现象,引导学生在尊重各国不同文化习俗的前提下形成包容态度并增强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最后,鼓励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结合个人日常生活及经验认知,提出健康饮食的建议,并制作一份适合小学生的饮食计划,旨在引导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完成语言实践任务,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冲突与碰撞,以此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3.中西融合,升华跨文化境界
无论是跨文化意识的增强,还是跨文化理解能力及跨文化交际水平的提高,都务必要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根本基础,使学生在理解中西文化的过程中形成尊重各国文化的积极态度,并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及归属感,从而使得学生的跨文化境界得以提升,而非只是浅尝辄止地浮于理解和认识中西方文化这一层面。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师在鼓励学生认识世界文化、激发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向学生讲解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发展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以外研版六年级英语上册“Module 4 Unit 2 Can you tell me about Christmas?”为例,该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能够用英语描述中西方的主要节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梳理中西方各自代表性节日,比如西方的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圣诞节(Christmas Day)、万圣节(Halloween);中国的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等,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不同节日的特征及标志性元素,增进学生对中西方代表性节日的理解。此外,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搜集与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诗词,使学生在优美的诗词之中、深远的意境之中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此在学生心中埋下“文化自信”的种子,鼓励他们自觉肩负起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促进中国文化在全世界实现广泛传播,全面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以新课标为遵循、以培养跨文化意识为导向的小学英语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全球视野、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教学环境下,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跨文化元素,通过创设跨文化情境、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一系列方式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文化渗透,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素养,以此能培养出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严佳伟。“双新”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J].世纪之星(小学版),2022(13):82-84.
[2]王琳.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2022(10):3.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