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阐述课程思政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结合实例,探究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和思政深度融合的策略,如以语篇和主题语境为支点,融合词汇的音、形、义、用和思政元素;依托多模态资源,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融入思政元素;以问题链为应用实践活动的焦点,串联课堂思政的主线;聚焦真实情境,在迁移创新中延伸思政主题等。认为在思政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通过英语学习活动观把思政元素融入词汇教学中,是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
【关键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思政元素;英语学习活动观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不仅要求当代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具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才能,而且要求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并积极践行公民的道德品质。在这样的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出呼吁,当下的环境下,教育工作者们需要积极使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深入融合,“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发挥协同效应,要做到同向同行”(习近平2017)。课程思政的观念由此得到教育界内外学者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而为了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学根本问题,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进一步确定了普通高中英语的课程性质是“高中阶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文化课程”(教育部2020)。当代的高中生正处在从不成熟的未成年时期向成年时期过渡的状态,不仅身体趋向成熟,而且身处个性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在英语教学中加入思政元素,对于学生塑造健康的思想品质起积极作用,能切实有效地落实课程的立德树人目标,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引导其讲好中国故事,争当中国声音的传播人。
然而,虽然词汇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当下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教师的“灌输式”练习指导,孤立词汇的音、形、义,忽略了词汇作为语言基石应具有的情感温度和育人价值。而在学生的词汇应用和巩固阶段,教师所采用的词汇填空、句子翻译等机械性的操作方法,脱离了英语课程立德树人的学科本质,割裂了学生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养的学习闭环,导致他们在传播中国声音、文化和精神方面缺少相应的语言支持和情感渗透。因此,本研究在课程思政的指导下,阐述其内涵,从英语学习活动观角度出发,聚焦课程思政在高中英语词汇课堂中的实施路径,以促进课程思政在一线教学中的理论研究与深入实践。
一、相关理论
(一)课程思政
自课程思政观念提出后,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但诸多学者并不能一致确定课程思政的内涵的准确定义。闵辉(2017)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设置理念的创新”,要聚焦于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高德毅、宗爱东(2017)则把课程思政定义为通过把培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育人的全阶段,教师把学术资源、学科资源等转变为育人资源,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和各方面,都需要在立德树人的目标下,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罗云、倪非凡(2021)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思政教育方法,是各门课程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所应遵循的方式、途径和程序的总和。从上述定义中不难看出,课程思政区分于思政课程,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或者一种思维方式,课程思政要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吴雪梅、韦启卫2023)。
语言是思想与文化的载体。在进行语言教学时,教师可以进行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英语学科既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又具有语言学科的人文性。因此,教师可以高中英语丰富的人文素材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英语教育教学,在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提高的同时,培育他们的文化意识,引导其提升思维品质,并最终做到学习能力的进阶(裴蕾2022)。文秋芳(2021)从课程思政的实施者、思政内容的范围、思政教学的方式和思政的成效四个维度定义课程思政,界定外语课程思政为:在教师的主导下,借助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教师言行等多种媒介,在外语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机融入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从而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英语教学角度,本研究把高中英语课程思政定义为:为了达成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基于主题语境,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目标设定,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的全过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维、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面进行积极正向的引导。
(二)英语学习活动观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所提供的一种方法论,能够帮助教师设计高效的英语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从而实现知识的建构。英语学习活动观植根于布鲁姆(Bloom)的学习目标分类法(王蔷、钱小芳、吴昊2021)。在该分类法中,布鲁姆把认知过程从低到高分为六大类:记忆(remember)、理解(understand)、应用(apply)、分析(analyze)、评价(evaluate)与创造(create)。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概念是基于整合性、相关性、层次性、集成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内在特征(王蔷、钱小芳、吴昊2021),并最终确定了在主题引领下,教师要以语篇为核心,确保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最终实现学科素养的发展。而王蔷、胡亚琳(2017)又将其进一步细化为“3×3英语学科能力要素框架”(见表1),引导教师助力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将技能转化为素养。将英语学习活动观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需要教师在主题意义(theme-oriented)、语境呈现(context-based)、词块相关(lexical chunks)的原则下,设计以学习理解为始,通过应用实践的巩固,最终通往迁移创新终点的递进性和层级性的词汇学习活动(蔡红2021)。
二、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和思政深度融合的策略
(一)以语篇和主题语境为支点,融合词汇的音、形、义、用和思政元素
《课程标准》确定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语境,由此划定了教材各个单元的话题。围绕特定的主题语境,单元话题承担了单元的大主题,并串联起单元的每一个板块,从不同的维度呈现话题。而词汇涵盖了“Form(形式)—Meaning(意义)—Use(用法)”三个层次,因此,词汇的意义应在融合思政元素的过程中得到丰富和提升,在情境中得到内化。《课程标准》提出的三大语如下所示子类别(见表2)。
在遇到上述话题的单元时,教师应依托语篇,创设语境,从英语学习活动观出发,设计和组织词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可理解性的输入中了解词汇意义,掌握词汇的用法,在输出表达中内化思政元素,实现英语学科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二)依托多模态资源,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融入思政元素
内申和顾永琦(Nation&Yongqi Gu 2019)强调,要提高词汇学习的有效性,需要保证从词汇学习之初就构建有效的心理映射。而多模态资源的使用可以有效构建心理映射,促进学习。多模态资源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能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促进学生词汇学习(李蓓蓓2014)。因此,在词汇学习的理解阶段,教师应充分利用多模态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词汇的音、形、义。在选择多模态资源时,教师应参照表2,并融入思政元素,以帮助学生构建词汇音、形、义、用之间的有效映射。
例如,在讲解insist一词时,教师讲述了钱学森先生历经千辛万苦返回中国,投身中国的航空建设的故事。在讲到他面对美国的重重阻碍,却始终心系祖国,坚定不移时,给出了以下例句:“He insisted that he should return to his hometown without any delay.”后来,美国政府使用驱逐罪犯的名义将他放回。钱老坚决表示,不收到美国道歉,将永远不再去美国(He insisted that he wouldn’t go to USA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通过这两个融入思政元素的例句,不仅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insist一词的多重含义,即“坚持要求”和“辩解”,而且教师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以问题链为应用实践活动的焦点,串联课堂思政的主线
问题链指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针对他们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文本知识转换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教学问题(程杰2021)。它是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词汇学习包括3个部分:(1)对词汇字面意思的理解;(2)对词汇和其他词汇深层次联系的理解;(3)被动词汇向主动词汇的转化(Henriksen 1996)。如果词汇学习没有关联结构,就很容易被遗忘,因此,需要使用创设情境、构建关联的方式,让学生在对词汇的应用实践中做到持久记忆和深刻理解(蒋炎富、何淑菁2021)。
基于表2,教师在讲授新北师大版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 6 The admirable时,通过问题链串起学生对单元主题意义的理解和建构,继而达到学科的育人目的。
本单元Lesson 1 A medical pioneer为介绍屠呦呦的新闻报道,使用了大量描述和评价人物的词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榜样人物的事迹,进而学习和内化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链:
Who is he/she?
What did he/she do?
How do others comment on him/her?(见下图)
这个问题链从榜样人物的表层信息到深层信息,再到读者对榜样人物的评价信息,三个层次环环相扣,在引导学生阅读原文、寻找线索的同时,唤醒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滋养学生的内心。学生在使用目标语言的过程中,完成了对词汇的描述阐释和分析论证,为后续的迁移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聚焦真实情境,在迁移创新中延伸思政主题
指向素养的学习必须是真实学习,要让真实学习切实发生,就要借助真实情境与任务。评估学生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的标准是学生能否在真实情境下运用某种或多种知识完成特定的任务(崔允2019)。词汇教学要在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准确提取储备的词汇知识去完成具体、真实的语言任务(唐丽娣2021)。英语学习活动观作为一种助力英语学习素养的内化路径,要保证教学活动的情境化(章策文2019)。迁移创新活动需要在前两个层级活动的基础上,巩固新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拓展升华主题,力求形成具有反思性的高通路迁移(high-road transfer)(李涛涛、卢英2021)。
在讲授新北师大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3 The celebrations时,教师通过多个语篇精心设计了涵盖听、说、读、写、看等多维度的学习活动,旨在全面介绍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文化习俗。教师经过对单元内容的深入剖析发现,该单元不仅致力于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而且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旨在引导他们深入体验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情感内涵,从而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提升其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基于这一发现,在完成与词汇相关的学习理解和应用实践类学习任务后,教师设计了如下所示一系列迁移创新类单元词汇输出活动,以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在跨年活动中,你和国外的朋友们进行多人视频连线通话。在观看国外跨年风俗的同时,你要向国外友人介绍你和家人、同学、朋友等正在进行的春节筹备活动。请使用不少于5个本单元的词块和句式,完成以上的交际任务。
《课程标准》确定了高中英语课程需要“在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习、理解和鉴赏中外优秀文化,培育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并且拓宽国际视野”(教育部2020)。以上学习任务需要学生在观看、鉴赏和思考国外节日风俗后,对比、提取和归纳中国文化元素,使用family gathering、holiday celebration、extend good wishes、red envelopes等单元词汇内容完成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该思维过程是对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经常遇到的交流情境的实际模拟,能帮助他们把课堂教学中培养和习得的课程思政元素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从而把课程思政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真实情境和生活实际中。
结语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思政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通过英语学习活动观把思政元素融入词汇教学中,是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在词汇教学中依托多模态资源融入思政元素,进而借助问题链串联起课程思政的主线,并最终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的输出任务中把思政元素的主题延伸到实际生活中,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能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最终培养出具备坚定思政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引用文献
蔡红.2021.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J].英语学习,(11):15-19.
程杰.2021.基于思维品质提升的问题链设计策略——以牛津上海版小学《英语》故事板块教学为例[J].英语学习,(7):44-49.
崔允.2019.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4):1.
高德毅,宗爱东.2017.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1):43-46.
蒋炎富,何淑菁.2021.促进英语接受性词汇向产出性词汇转化的教学策略探究[J].英语学习,(12):23-29.
教育部.2020.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李蓓蓓.2014.多模态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
李涛涛,卢英.2021.英语学习活动观下教学设计的基点与路径[J].基础教育课程,(12):54-60.
罗云,倪非凡.2021.课程思政:内涵、属性与实施路径[J].高等教育评论,(1):49-58.
闵辉.2017.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7):21-25.
裴蕾.2022.高中英语“课程思政”问题研究[D].吉林外国语大学.
唐丽娣.2021.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实践[J].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29-32,53.
王蔷,胡亚琳.2017.英语学科能力及其表现研究[J].教育学报,(2):61-70.
王蔷,钱小芳,吴昊.2021.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内涵、架构、优势、学理基础及实践初效[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7):1-6.
文秋芳.2021.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47-52.
吴雪梅,韦启卫.2023.课程思政视域下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文化内容评价探究[J].新课程导学,(30):11-14.
习近平.20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378.
章策文.2019.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特点与价值[J].教学与管理,(7):47-50.
Henriksen.1996.Semantisation:A Key for Vocabulary Learning and Use[R].11th AILA World Congress.Jyvaskyla,Finland.
Nation&Yongqi Gu.2019.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 in EFL[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