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论述了“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创新路径,包括注重前置课程基础知识的回顾;重视疾病对照及类比讲解;明确课程重难点知识;强化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诊断推理能力四个方面。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课程;肺系疾病;类比讲解
“中医内科学”课程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思维方法,阐述中医内科所属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预防调护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课程。本课程以中医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等生理病理学说为指导,注重传承古今中医经典名著、名医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系统反映了辨证论治的特点。目前,“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材的编排中,一般按上篇“总论”和下篇“各论”进行编写,其中在“各论”里面,又以脏腑辨证为基础,将伤寒、温病以外的外感病证和内伤杂病分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脑系病证、脾胃系病证、肝胆系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这样的编排有效促进了中医学与世界医学的接轨,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系统化学习[1]。但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大部分学生对中医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存在欠缺,导致教师在讲授“中医内科学”这门临床课程,以及培养学生临床辨证论治思维能力时难有成效,进而导致学生在处理临床实际案例时的应对能力较差,同时枯燥乏味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甚至让一些学生失去了学习中医的信心。为了提高学生对中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中医学自主创新思维能力,进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培养优秀中医现代人的目标,笔者拟对“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创新路径加以论述。
一、注重前置课程基础知识的回顾
按教学进度的安排,一般学习“中医内科学”课程的主要是在校大三学生。在此之前,学生都已学完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基础课程,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化的中医理论体系,对于中医学学科包含的主要理论知识有了较深的认识,同时也能够运用中医基础知识解释机体常见的病理变化。中医基础课程教学不仅是培养新生对中医学兴趣的关键,而且也是学生认知中医基础知识理论,建立中医临床辨证思维,为后续临床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的重要步骤。学生在学完上述基础课程后,转入临床类课程学习阶段,其中的“中医内科学”课程就是一门必修课。这门临床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如此才能理解临床疾病的发展变化,而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通过整合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对接临床学科,实现从理论知识到临床学科的转化。
以肺系疾病为例来说,此章节分列在“中医内科学”课程“各论”里的第一章,主要包括感冒、咳嗽、哮病、喘证、肺痈、肺痨、肺痿、肺胀八大疾病;其各个病症都以肺脏的病理变化为基础,因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对应的病机改变,因不同的外在特征性临床表现而诊断不同的病证。在开始讲解本章之前,教师应该首先和学生一起回顾中医基础理论中肺脏的病理生理特点及五脏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了解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它们之间的生克乘侮规律,清楚其在疾病转归中的传变规律,这样的课前复习方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各个疾病病因病机中脏腑之间的传变规律,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清楚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后,在学习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复习中医诊断学中的诊断方法及要点,抓住每个证型的特征性表现,注重不同证型临床表现的关联性,因为不同的临床特征对应机体相应的内在病变,由病理变化所推导出来的外在表现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因肺居上焦,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外感六淫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外感六淫最易伤肺,回顾六淫邪气的致病特点也是学好本章的重要条件,六淫致病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其对应的临床表现也是疾病辨证分型的基础。在外感六淫中,因风邪为百病之长,寒、湿、暑、燥、热诸邪,常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进而出现风寒、风热、暑湿、风燥等病理变化。因此,肺系疾病的治疗当分外感内伤,虚实寒热,进而在表在里进行辨证论治,在选方用药时,依据“中药学”和“方剂学”两门基础课程中的内容,外感实证多选用宣肺祛邪,偏于寒者宜温宣,偏于热者当清肃;虚者当补益,阴虚者当滋阴养肺,气虚者当补益肺气,本虚标实者当虚实并治。所以,在回顾中药和方剂知识时,应对应复习治疗肺系疾病相关药物和方剂的治疗作用和功能主治,以便使学生知晓其相应的适应证,熟悉药物和方剂的配伍特点及用法用量。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整合基础知识,实现综合应用,融会贯通,才能使其真正学好“中医内科学”课程。
二、重视疾病对照及类比讲解
在编写“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材时,每个疾病以相同的结构为框架,各病证以概述(包括概念、范围、历史沿革)、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调护及小结等三基内容为重点;基于临床实践,从知识综合、知识转化、知识运用角度设计“临证备案”“名医验案”等栏目;基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自主能力的目标,设计“古籍摘要”“文献推介”及融合出版数字化资源内容。这种编写排版能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突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传授,但带来的反面影响就是各个病症的相似化,由于概念混淆、临床表现相似,以及同种疾病存在不同证型、不同疾病具有相同证型,导致学生在学习较多疾病知识后容易前后混淆,难以区分各个疾病不同证型之间的选方用药。为解决此问题,教师需要在讲课时注重以下三个方面[2]。
(一)注重同系不同疾病之间的对比讲解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材编写总以脏腑辨证为指导,按不同系属划分出8大系属的疾病,每个系属中又细化分为以同种脏腑病变为基础的相应病证。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概念、诊断和辨证论治,重点学习。其中,由于每个疾病都有特征性的鉴别点,故概念和诊断是相对较为容易掌握的一块,而辨证论治则由于内容多,同一脏腑病变引起的不同疾病往往在很多临床中症状相似,难以辨别,导致辨证论治这一块的教学难度较大。教材中每个疾病的概念的统一命名格式为“某病是以某某为主症的疾病”;概念中列出的主症是本病诊断和辨证论治中的要点。基于此,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可以采用首先主症“辨病”,再到分型论治,最终确定治法方药的这种思路,如此能做到思路清晰,辨证准确。例如,肺系疾病中的各个病证都以肺脏相应的病变为基础,大部分肺系疾病的症状中都有咳嗽、咳痰等症状,但肺系中又有以咳嗽为病名的疾病,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每个疾病的鉴别要点,分清临床表现的主次,学会以要点“辨病”再辨证的思路。以哮病、喘证为例,在现代医学中,哮喘是同一病症,而在中医学中就有明显的界线,“喉中哮鸣有声是诊断哮病的重要临床症状,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哮必兼喘、而喘不兼哮”,对此,学生在辨证时,总以辨证为纲,以临床特征为基本,先辨别疾病,再分型论治,就能做到有理有据、层次分明,把握同系疾病不同病证之间的鉴别应用。
但在实际运用中,由于学生抓不住主要的临床特征,或者混淆了不同疾病的证型,导致其在考试和实际运用中很难熟练地掌握相关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突出概念在诊断和辨证论治中的作用,做到重难点突出,层次清晰,注意相同系属不同疾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把握鉴别要点,并通过结合实际的案例教学,提升学生临床应用能力。教师可依据每个疾病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情景演绎、视频传授等现代教学方法,把教学中的重点讲透,让学生理解其真正内涵。
(二)注重中西医理论知识对比讲解
几百年来,中西医学科在相互交融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着各自的优势。现代医学以“眼见为实”为准则,从基因、分子、细胞水平等显微结构出发,阐述人体基本生理过程及疾病的发展和转归,使人们能直观地认知疾病的演变过程,做到精准施治。同时,现代医学不断吸收各国医学家研究的新成果和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日益成为具有世界性和现代意义的医学体系。而中医药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为基础,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的变化,了解和判断机体内在的病变以便作出正确的诊断,进而进行辨证施治,其经过不断探索、积累、补充、完善,已经成为具有完整学术体系的动态医学。在现代临床诊疗疾病中,中西医结合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也优于单纯中医,两者不能互相代替,但可以互补。
中西医拥有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注重中西医思维的有机结合,提倡中西医理论的相互渗透,对医学技术的发展尤为重要。传统的中医教学模式中过于强调中医知识的重要性,而忌涵盖西医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严重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对于初学者来说,想要真正掌握这两种不同体系的医学是非常困难的,此时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对两种思维方法进行合理认知,把握整体观念和微观世界的内涵。对比两种体系的医学,其不同的医学思维方法在临床中都有着各自的优势。简单举例来说,在学习基础理论时,借鉴西医解剖学理论来理解脏腑的生理功能及血脉运行规律等,就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学中脏腑所主生理功能;而对于西医学的学生来说,参考中医学整体思想的指导,也能很好地指导西医八大系统知识的学习,帮助其在西医学临床诊疗中掌握病人机体的整体情况,综合分析病情,从而达到临床最佳治疗效果。因此,教师在讲解“中医内科学”这门课程的时候,可以结合现代医学的知识,阐述其各自在治疗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培养学生正确的中西医优势价值观,从而促进中西医医学不断协调发展[3]。
学生在学习“中医内科学”课程时,也应该借助现代医学的研究思路,对比中西医疾病在病因病机中的变化规律,学习现代医学关于病理、病机的研究成果和治疗方法,借助当今临床检查设备等,从而开阔临床认证视野和拓展疗效判定标准,补充临床需要。因为在西医内科学中,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都很清晰,这对于学生理解疾病的基础概念和知识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以肺胀为例,教师可结合西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疾病来讲解,尤其是在讲授概念及诊断依据的时候,可以结合现代医学中视触叩听的特征性表现和相对应的实验室及肺功能检查结果,进一步明确中医肺胀病症的诊断,同时这也能加深学生对疾病的理解。
(三)注重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类证对比讲解
中医基础理论里面讲到,肺脏的生理特性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肺系疾病的病理因素主要集中于风、寒、热、痰、饮、瘀、阴虚、气虚、气阴两虚等,在这些生理功能和病理因素基础上,肺系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主要有咳嗽、咳痰、咯血、喘息、失音等。在“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两大理论对辨证论治的指导。在不同疾病中,在相同的脏腑病变基础上,会导致不同病证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由于中医受辨证施治的思想指导,因此在治法选方上相同,这就是中医学里面的“异病同治”理论。而学生在学习中,如果没有真正做到司外揣内,没有掌握疾病其内在的机理变化,就很容易混淆,导致辨证不准确,难以进行正确的治疗。例如,在肺系疾病不同病证之间,咳嗽的痰湿蕴肺证、哮病的风痰哮、喘证的痰浊阻肺,以及肺胀的痰湿蕴肺,都以寒痰阻遏于肺为病机,病机相同,都选用了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温肺化痰,降气消食;喘证的痰热郁肺证和肺胀的痰热郁肺证都使用桑白皮汤加减;哮病的虚哮和肺胀的肺肾气虚都用平喘固本汤加减等。在中医内科学中,同系疾病中不同疾病之间存在相同的病机,故采用异病同治的情况很多,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总结,对比教学记忆。另外,在肺系疾病中,大多都以虚实或外感内伤等为纲进行分类,其中感冒、哮病、喘证、肺痿等以虚实辨证为主,其他如咳嗽、肺痈、肺痨、肺胀等都是以外感和内伤辨证为准,根据本病的相应病理因素改变进行病症分类,进而达到辨证分型的目的,同一疾病因时、因地、因人不同,或由于病情进展程度、病机变化,以及用药过程中正邪消长等差异,治疗上往往采取不同治法,这就是“同病异治”。对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承前启后的教学方式,多对比在不同病证中的异同,加深学生的理解,以帮助学生在临床应用中实现灵活运用。
三、明确课程重难点知识
现行的“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的编写排版,从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诊疗能力出发,注重继承性、连续性,突出中医药的创新性特点,以及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传授。同时,从整个《中医内科学》教材编写框架来看,每个病证都有着相同的编写设计,从概念到小结,教材的编写都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能让学生按部就班地认识每一个病症。但由于“中医内科学”课程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其教学目的是培养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使这些人才能够合理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实际临床患者的临床证候,通过四诊合参获取临床相关资料,并结合现代医学的相关诊疗技术,基于中西医交融,对患者的疾病进行综合诊断,从而制定对应的治疗方案[4]。另外,课程综合性较强,涉及的内容相对冗杂,学生在最开始接触课程时,对课程不够了解,对学习方法不够清楚。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不能进行满盘“灌输式”教学,而是需注意突出重难点,明确指出课程需要重点掌握的部分,使学生学习目标清晰[5]。
从考试和临床运用来讲,每个疾病的概念、诊断及鉴别诊断、证治分类三大块是学习的重难点,要想掌握一种疾病,必须从概念入手,若概念不清,后面的病因病机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讲解概念的时候,教师应重点讲解概念中本病的主要临床特征,让学生掌握每个病证独特的临床表现,这也是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其与其他疾病区别的要点,即要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6]。例如,在诊断章节,应以概念中的临床表现为基础,以望闻问切所收集的临床资料为依据,再结合相关现代科学技术的检查为辅,对病人的情况进行综合诊断,以得出合理的诊断结果。其中,在进行鉴别诊断时,应该首先明确本疾病需要与之鉴别的疾病,对比每个疾病中的特征性表现,明确鉴别要点,防止在“辨病”中混淆。证治分类属于重中之重,由于中医学中存在“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理论基础,导致了证治分类之间具有复杂性和相关性,学生应该区分不同疾病相同病机和相同疾病不同证型之间的联系,不能混淆。
四、强化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诊断推理能力
“中医内科学”课程是一座搭建在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之间的桥梁,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临床运用的能力,使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课本知识在实际临床诊疗中的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教学主题,选取合适的临床病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形成自主分析研究、主动探索、合作互助的能力[7]。案例教学是一个客观的、直接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脱离理论知识的束缚,贴近现实社会,更加直接地理解课本内容,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进而培养学生的诊断推理能力[8]。
案例教学可细分为课堂案例教学与临床案例教学。课堂案例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再结合课堂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教学。临床案例教学主要以临床见习和实习为主,采取教学查房、病例讨论、案例作业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不但可以身临其境地学习疾病临床诊疗方法及思路,同时也能学习医患沟通的技巧,使得枯燥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从而有助于学生巩固学习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掌握中医四诊及诊疗技巧。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来源于长期医疗经验的丰富积累和总结,长期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使得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已逐步地实现广泛、系统和深化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常见病证,如感冒、咳嗽等,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回顾自身或身边朋友既往的患病历史,开展课堂讨论,探讨对疾病的认识,并统一归纳临床表现进行分类对比,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辨证论治,同时要结合课本中相应的证治分类,确定相应的治法方药。对于一些相对较重的疾病,如肺痈、肺痨等,教师可以以临床中实际诊疗的病例为教案,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前提下,将相关内容通过现代教学工具,以视频、图片、文字等方式展现给学生,再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辨证分型,确定治法方药,亦可通过教学平台、微信、QQ等现代交流工具,分享相关课程的文字和视频学习资料,巩固基础理论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9]。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全员参与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有更多课堂参与感,进而能在讨论中加深学生对疾病的认识,使其学习效果明显提高[10]。
综上所述,在“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丰富的病例分析、开放的医学观,使学生产生浓厚的中医临床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中医内科诊疗思维,初步建立中医临床诊疗自信。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进步,做到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这样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勉华,石岩.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11-14.
[2]郭逸文,付广威,桑希生.从科学革命的视角看《中医内科学》教材的结构性范式[J].医学与哲学,2022,43(22):12-15.
[3]谢欣颖,杨小红.论中西医结合思维在中医内科学案例教学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9):3-5.
[4]孟胜喜,陈慧泽,曹健美.综合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实践和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14):30-32,42.
[5]矫健鹏,修丽娟,孙大志,等.以需求为牵引的中医学教学改革[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9):17-18.
[6]史瑞,李晓红,陈晓伟,等.以胃痛为例谈中医内科学的教学[J].中医教育,2023,42(1):99-102.
[7]陈浩,刘钰龙,魏慧渊,等.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医内科学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23):22-23,75.
[8]吴雪燕.“中医学基础”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1(4):42-44.
[9]谢曼丽,邓皖利,张晓晓,等.微信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1):10-12.
[10]刘媛媛,游培博.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2,8(8):144-146.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