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支撑,在当前全球化的环境背景下,母语文化的学习意义得以突显出来。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英语知识基础的教学,同时也应当落实跨学科的教育要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顺应时代发趋势,也为我国教育改革与民族发展带来积极推动。本文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主题式教学中的融入途径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当前来看,由于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大部分的初中教师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要求学生们强行记忆相关知识点,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过于重视理论内容,而忽略了知识运用,缺乏相应的课堂主题。为了能够改善这一问题,主题式教学思路应运而生,能够基于初中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需要,创设出相应的文化情景,让学生能够深入其中,加强英语知识的理解。而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学收益,还需要为主题寻找更多的支撑,可以尝试将我国优秀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以此来实现跨学科教育,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养水平。
1.英语主题式教育模式概述
英语主题式教育模式是一种以特定主题为核心,围绕该主题展开英语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培养的教学方法,通过主题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们能够构建出丰富的知识体系。
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首先应当根据教学要求以及课堂教学内容,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或者具有时代意义的主题,并以此为中心,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将各方面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以此来引导学生们逐步深入主题内容,锻炼其英语语言的综合能力。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主题式教学的路径
早在2014年我国教育部印发的教育指导纲要中,就已经明确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而在2017年,由我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全面提出了将其融入到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艺术体育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的要求和宗旨。而针对于初中义务教育中的英语学科,则需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比较两者文化之间的异同,带领学生们能够进一步加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感,从而逐步树立国际视野,提升文化自信,形成跨文化交流沟通的意识,为其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不仅仅只是文化交流与信息传播的工具,同样也是承载着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象征,因此英语教育的核心任务,不应当仅在于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应当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塑造其国际视野,形成正确的三观,并且能够基于文化尊重的前提下,积极推动本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从而促进学生的人格与心智的健康成长。
3.初中英语主题式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路径
3.1紧扣教材内容,重视文化输入
无论是何种教学模式,教材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规划的核心依据,更是实现中华传统文化教学与渗透的重要依据。以当前的初中英语教材来看,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内容,不仅囊括了英语国家的文化,同时也包括本土的民族文化以及非英语国家的文化,并从传统节日、工艺技术、文化故事、名胜古迹、饮食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展开。因此教师应当立足于教材来进行深入研究,寻找出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联的切入点,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帮助学生们理解教材内容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让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渗透。同时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深化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输入,在教授语言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来引入历史典故、名人故事等内容,引导学生们逐渐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以提升学生们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
3.2挖掘隐性素材,渗透文化意识
就当前的教材内容来看,虽然其内容涉及到了诸多方面的中国文化内容,但是其表现形式较为单一,通常以单词、词组、短句、图片等为主,并且其英语叙述内容较为匮乏,未能与具体现象进行充分结合,导致这一部分内容过于空洞,难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其内容分布较为分散,未能形成特定主题,缺乏系统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学习效果,学生们能够从教材中寻找到的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内容也相对有限,这就导致学生们在介绍西方文化时能够熟练运用英语知识点,而在介绍中国文化时却哑口无言。因此教师应当将教材中蕴藏的文化因素进行充分挖掘,将能够代表中华文化精髓的核心元素突显出来,尤其是能够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可以基于教材内容来创设相应的自然语境,从而带领学生们能够充分掌握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英语表达方式。
教师可以基于单元内容主题来针对性地选择中华文化素材,例如经典诗词、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等,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让学生们能够基于教材内容,逐渐引申到民族传统文化与美德,以丰富教学内容,并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们感受到中西方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并切身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3整合课外资源,完善文化体系
基于当前的社会环境与教学环境来看,学生们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在影视作品、游戏、歌曲、网络平台等诸多渠道中,都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也是学生们学习相关知识的资源库,例如China Daily等媒体平台,具有大量的英文资源,详细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在当前数字化市大气背景下,英语知识的学习也更为灵活,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中。而教师则应当积极主动地适应当前的时代发展潮流,有意识地拓展知识渠道,引导学生能够获取更多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英语学习素材,要求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主动观看或者收听相关电视节目与广播节目,并让其能够基于自己的理解,对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阅读相关的英译本。目前来看,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也随之而逐步提高,我国的传统文化书籍也出现了英文版的译本,这也是初中英语教材的丰富素材,能够让学生们以不同的视角来分析其内容,掌握相关英语知识,并逐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校方也可以举办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外活动内容,例如英语诗词朗读比赛等,为学生们提供实践机会,切身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其学习效果。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当基于教学实践,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不断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进而逐步构建出完善的文化教育体系,进一步提升初中英语主题式教育水平。
3.4创新教学方法,深化文化思想
首先,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教学方式,结合教学内容来制作课件,基于课堂教学模式,将线上教学、情景体验等部分纳入其中,从而构建出全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下获取良好的文化学习体验,从而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目前来看,学乐云、钉钉等现场学习平台已经在我国初中英语教育中得以广泛应用,能够实现常规教学的有效补充,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初中英语教学思维模式的转变,而教师则应当积极打破单一学科的壁垒,挖掘出英语教学的多样性,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来实现学科间的教学资源共享与整合;其次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主动探究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涵,避免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其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此外,还可以结合传统节日以及习俗来开展教学活动,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来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引导学生能够深入思考传统文化内涵,并提升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在完善英语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观与价值观,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5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习内容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等多样化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实地感受中了解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或者也可以举办班级内部的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还能够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提升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品味,增强文化自信心。并且也可以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表演,将英语教学活动与传统文化进行充分结合,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为其提供更多的英语实践运用与表达机会,帮助其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融合,是初中义务教育体系中各个科目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对于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发展而言至关重要。而针对于英语学科而言,不仅需要通过主题式教学模式来改善以往说教式教学的问题,同时也应当引导学生们不断提升品位,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来明确两者的差异,形成正确的认知观以及民族文化自豪感。而基于当前的教学素材以及教学模式来看,若想要达到这一效果仍旧需要一定的努力,能够在主题设置、素材选取、教学方式应用,课堂授课等诸多方面,进一步加强中化传统优秀文化的渗透力度,以保障教学品质。
参考文献
[1]王海峰.探究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融合路径[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10):221-223.
[2]胡晓静.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10):82-84.
[3]薛梅.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分析[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08):91-93.
[4]彭焕文.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07):109-111.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