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全阅读是在全科阅读的基础上,注重全程性设计,开发系统阅读的体系、挖掘全科融合的阅读课程、搭建全面体验的阅读展示平台,重构着儿童的学习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让儿童生活更丰富多彩。本文将全阅读理念融入数学阅读之中,旨在探讨数学阅读对于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性,为数学阅读体系的建构提供参考。
[关键词]全阅读数学阅读儿童生活
“全阅读”是一种基于儿童的成长方式,在儿童生活中通过全程设计的阅读资源体系、全科融合的跨学科学习方式、全面体验的阅读展示舞台,基于儿童成长特征和时代发展需求,重构儿童生活的一种阅读。数学阅读以其独特的学科属性,在班级阅读中提升儿童学习能力、发展儿童数学思维、增加儿童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在拓展阅读中拓宽视野,发现数学之美,感知幸福、感受生命的意义。在亲子阅读活动中建设儿童家庭阅读场景,增进亲子关系。在数学阅读评价中,展现自我,全面提升。基于此,以数学阅读重建儿童生活的实践需要始终关注儿童学习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全方位重建儿童生活。
一、融合拓展:重建儿童学习生活
(一)教材融合,丰富内涵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常在“你知道吗”这一板块中渗透数学文化。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内容与相关的数学阅读材料整合,借助数学阅读材料中童趣幽默的故事情境,串联起课本中的数学知识,再阅读故事的情节发展,将数学的文化性和情感性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联动突出了教材和阅读的优势,又规避了各自的缺陷,使学生学起来轻松有趣,也可以使数学文化在孩子的心中扎根。
如苏教版教材中对数学单位的知识设计遵循着螺旋上升的原则,从低年级的认识厘米、米到毫米、分米,到中年级的千米、吨等,甚至在高年级认识负数的教学中也用到了温度计上的数字,学生在小学几乎能认识生活中的绝大多数的单位,也学到了常用的测量方法。谈到如何测量,很多孩子能说出五花八门的办法,而对于为何测量,人们是如何在生产劳动中定义测量的单位,能说出原因的凤毛麟角。
数学绘本《多多少少谈测量》从孩子们的生活情境“对食物的喜欢程度”出发,先理解“标尺”,也就是“单位”的意义,再转而介绍长度单位—“标尺”的起源和用途。再由长度单位类比到温度单位,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科学家是怎样一步步定义温度的单位,温度单位又是怎样划分的。结合生活,有了温度的单位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最后也鼓励孩子们自己创作“标尺”,定义单位。绘本强调的是测量的起源和意义,使学生了解探索研究的必要性和简单的运用途径,培养的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数学研究之于生活的意义。
(二)学科融合,拓宽外延
跨学科的数学阅读可以包含阅读、欣赏、实验、操作、表达等多种形式,能够丰富数学学习的形式,拓宽数学学习的外延。如数学阅读材料《很特别的音乐故事—音乐与数学》中融合了数学、音乐、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世界中的数学规律。阅读过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在操作中感受到玻璃杯中水量的高低变化与声音音调的关系。
二、探索感悟:重建儿童精神生活
(一)情境探秘,感受乐趣
数学阅读材料中有趣的情境、幽默的语言、跌宕起伏的情节,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学习更具趣味性。
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这一重点课时,引入《买卖国的乘法队长》这一绘本中幽默夸张的故事情境,并根据知识点的排布,将整堂课分了五个板块:(1)“买卖国里货真多!”运用了买卖国这个情境,选取了其中一种商品,请学生一个一个记录,参与商贩的日常生活,增强体验性。(2)“买卖国里真稀奇!”这一板块以故事讲述为主,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买卖国的国王会下这样奇怪的命令呢?唤醒学生几个几个数的经验,尝试用几个几连加的算式记账,再组织观察这样的算式有什么样的特点,初步感知几个几连加的特点。(3)“买卖国里西瓜真好卖!”这是本节课最关键的一个板块,乘法的认识就是在这里,借用“西瓜真好卖”这一主要情境,先让学生自己记录,随着订单的增大,就能体验到连加记录的麻烦,此时适时安排认识乘法,学生就能感受到乘法存在的意义。同时,通过旋转加法的符号,来介绍乘号,加强了乘法与加法的联系。(4)“我是乘法小队长!”这一板块是练习的设计,第一道练习是常规题型;第二题则是变式—两个乘数相同的情况;第三题则是对“乘以”意义的辨析,同样数量的洋葱,捆法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因此加法算式是不同的,但是乘法算式可以相同。(5)“买卖国里收获多!”通过对认识乘法后买卖场景图的变化,感受到乘法给商贩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从而感受到乘法的价值;这一板块设计了一个“阅读收获我会写”的环节,鼓励孩子们在阅读绘本后,及时写下或者画下自己的感受,体验到阅读带来的成长和收获。
在这一有趣的故事情节中,儿童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更为投入、更具兴趣,也更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儿童参与了数学知识的发现与运用的全过程,为后续的乘法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美感探寻,感知魅力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硬说数学科学无美可言的人是错误的。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中,用直接的方式告诉孩子数学有多美是非常困难的—孩子很难在快节奏的新课教学中感受到美感,也无法在占用课余时间的数学习题中感受到美感……
数学阅读材料《写给孩子的数学之美》一书,以多个著名数学家眼中的数学的视角,展现数学的均衡有序的思维之美、简洁明确的逻辑之美、度量万物的直观之美、探索奥秘的创造之美。新课标提出的数学核心素养中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都蕴藏在数学美之中。孩子们在阅读中会发现:数学不只是枯燥的运算和冰冷的定理,而是存在于世界的一呼一吸、万事万物……
(三)规律探究,感触幸福
《大象的算术》是一本富有哲理的黑白绘本,作者赫姆海恩用轻松幽默、充满童趣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有关生命的故事。与学生一同阅读绘本的前半部分:小象沉浸在每年增加一个粪球的小幸福中,也为自己能算出1+2+3+…+100这么难的算式感到骄傲兴奋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接下来的一年,粪球变成了49个。这让它感到惊讶,也让学生匪夷所思。他们大胆猜测,到底发生了什么。孩子们满腹狐疑的时候,推荐他们课后自己阅读接下来的内容。在绘本中,学生将会读到大象开始慢慢衰老,接下来的50年,每年都将减少一只。大象和人类一样,也会慢慢衰老,直到最后粪球减少为1个,然后变成0,最后和最初,一模一样。用最简单的粪球变化,讲述的是生命的规律,当大象面对死亡时,它是平和的、幸福的。回望大象的一生,小时候为自己的成长感到幸福,长大后为自己的聪明智慧感到幸福,衰老时为自己行走在生命中感到幸福。通过大象的故事,用简单的数字抒写生命,在这些数字背后的感悟是沉甸甸的,也是值得孩子们一次次回味、细细感悟的。
儿童在这样的数学阅读中,读的不仅是文字,更读出了支撑我们一生的“骨骼”,即生命中的规律和面对生命规律的态度。数学阅读在拓宽视野的同时,也能提升儿童的感知能力,使其感知数学之美、感知生命的幸福。
三、回归现实:重建儿童社会生活
(一)亲子互动,家庭中建立阅读
美国作家吉姆·崔利斯所写的《朗读手册》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亲子阅读是以阅读为纽带,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互动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为孩子的心带去更多的关爱慰藉。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发现了亲子阅读在小学儿童身上的魅力,亲子阅读是一种家庭氛围的营造,让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受到阅读是自然发生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有时也很难从一本绘本的阅读中指引孩子提炼出数学的思想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家长提炼与数学思维、数学思想相关的内容,也能运用类似于翻转课堂中的微视频法,指引着家长和小学低段的学生一起探索发现数学中的美。
(二)眼光培养,生活中发现数学
编写数学教材的专家团队注重例题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常常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新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是受限于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教材和习题选取的情境都较为简单,一定程度上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差距。
数学阅读材料《生活中的数学》从“生活中美丽的数学、上帝的骰子—排列组合与概率、囚徒的困局—逻辑推理决策斗争与对策、古今中外趣题拾零、当数学遇到计算机”这五个章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教会大家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可以开始尝试阅读,一直读到成年,在读书的过程中他们会逐步发现数学真是无处不在,并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
四、多元开放:构建数学阅读评价体系
为儿童构建多元开放的数字阅读评价体系。通过阅读档案袋评比,不断优化阅读的输入,举办“读书月”展示活动、“书香班级”和“阅读之星”的评比以及公众平台推送展示,为阅读收获提供输出的窗口。在评价的过程中,孩子们齐头并进、厚积薄发,在你追我赶中共同进步,在评比展示中突破自我。
(一)点滴记录:建立阅读档案袋
在数学班级阅读的实践中,采用“档案袋”评价法,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和收获情况进行记录。采用这种评价方式,可以从中看出学生阅读方面成长的过程,留下学生进步的痕迹。
每位学生均有一个专属的阅读档案袋,主要存放学生的阅读目录、阅读笔记、实践操作照片、二度创编的阅读小绘本等。“档案袋”是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窗口,记录形式不拘一格,档案袋内容的多少不提出硬性规定。遇到喜欢的阅读材料,产生较多的智慧火花,那就鼓励多写、多画。材料的积累要基于学生的兴趣,有感而发,避免给学生增加学业负担,使学生对数学阅读始终有兴趣和热情。
定期对学生的阅读档案袋进行展示,推荐好的阅读记录方法,展示富有创意的阅读档案记录,为其他学生开阔阅读生活记录的思路。自我反思和评价,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能力的提升,也是形成独特个性的过程。
(二)系列活动:开展“读书月”展示活动
“读书月”活动一般都会为期一个多月的时间,在此期间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校园和班级的读书环境布置评比活动、快乐淘书活动、读书方法指导讲座、“数学伴我成长,思维绽放光芒”数学小论文比赛、数学阅读手抄报比赛、数学绘本续写比赛、数学绘本剧表演、读后感比赛、阅读书签比赛等。学生的阅读收获在一次次比赛中得以绽放,思维的光芒与数学阅读的魅力在师生中传播。
(三)定期评比:评选“书香班级”“阅读之星”
根据市教研室的阅读要求,学校通过考核与评比,对在“读书月”活动的各项评比中表现优异的班级和个人,分别授予“书香班级”和“阅读之星”的证书。根据市级评选机制,继续择优上送市级“书香班级”和“阅读之星”的评比。
在评比过程中展现自我,也在评比中找到差距,学习优秀做法,树立阅读榜样,让阅读之风在校园内流行。
(四)平台推送:展现校园阅读风采
每月在各年级组织“教师推荐阅读”“家长推荐阅读”或“学生推荐阅读”活动,实现天天有书读、时时有展示,并在校园公众号内推送,让各年级推荐的好书得以推广,同时让各班的阅读风采在校园平台展示。每学期结合阅读情况,定期评选“书香之家”“书香教师”,并在校园公众号推送,形成全面体验的阅读展示舞台。
平台推送的校园阅读风采,让儿童个人的、家庭的优秀阅读案例展现在公共平台,是对从中涌现的优秀儿童和家庭的正向激励,同时也有利于优秀阅读经验的进一步推广。
在“全阅读”理念下,数学阅读的内容、形式得到了丰富,愿数学阅读激发儿童的学习数学的热情,增强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儿童自主阅读的能力,加大儿童深度思考的空间,培养植根儿童内心的理性精神,发展儿童的创造力,让数学阅读重建儿童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林兰馨,王欣怡.小学低段跨学科课堂教学中数学绘本的应用价值与教学策略[J].东方娃娃·绘本与教育,2023(9):32-35.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