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语文教师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古诗词教学结合,在课堂实践中探索适合小学生学习的融合教学路径,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特点及需求,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以更好地实施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简要阐释传统文化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意义,重点论述两者结合的可行路径,旨在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诗词教学小学语文路径探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要求:诵读、积累成语典故、中华文化名言、短小的古诗词和新鲜词语、精彩句段等,丰富自己的语汇,分类整理、交流,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其中,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们民族历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子,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古诗词中蕴藏的传统文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古诗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古诗词的浸润中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承担起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
 
  一、传统文化与小学古诗词教学结合的意义探究
 
  (一)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古诗词是作者言志抒情,自由驰骋思想,阐发个人情怀意趣的工具,包含了作者个人化的道德情感。再加上我国古代诗歌长期受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影响,倡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文艺原则,由此中国诗歌形成了诚朴宽厚、注重礼义规范的道德品格,诗作中往往熔铸着诗人个人立身行事的道德规范,包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因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古诗词中的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中丰富又深刻的道德内涵,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古诗词教学不是单一的针对古诗词文本的教学,小学教师将古诗词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为古诗词教学增添了全新的活力,有利于古诗词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活起来,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使古诗词课堂教学更加适应当代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心理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通过古诗词扩大自身的知识视野,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与历史知识等,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
 
  (三)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的完美契合,能够引导学生展开更加科学、合理且高效的课程学习实践,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解读效果。同时能够让学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及感染,从古诗词中看到更多的民族文化,持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而这也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
 
 
 
  二、传统文化与小学古诗词教学结合的路径探究
 
  (一)运用微课,实现绘画与诗词结合

 
  由于古诗词采用文言词汇写作而成,诗词语言具有高度的凝练性,与学生多用白话文的语言习惯相去甚远,且诗人大多采用象征、烘托等写作手法以曲笔的形式含蓄婉转地表达个人的思想情感,这些都给小学生的文本理解造成一定的障碍。由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应当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更新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减轻古诗词理解的压力,扫清理解层面的困难,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文本,感悟传统文化。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古诗三首”中的《山行》为例,在正式进行本首诗的教学之际,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关于诗人杜牧的小传故事以及《山行》的创作背景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与剪辑,以微课视频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视频制作要注重趣味性与知识性,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通过微课视频教学的形式将学生带入本诗所描写的自然景色中,感受诗人寥寥几笔营造的一幅色彩绚烂、风格明丽的山林秋色图。
 
  “远上寒山石径斜”一句写的山与山路,勾画出山路逶迤绵长的山势特征,视频中可以通过较暗色调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寒山与幽远的石径等意象,奠定学生理解全诗的情感基调。“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视频中可以增添悠悠的白云与稀落的人家,为视频画面增添一抹亮色,展现动人的美丽秋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阐述了诗人“停车”的动机,此时视频可以画面一转,将镜头对准作者杜牧本人,传达诗人对于秋色的喜爱之情。之后再将本诗的镜头进行聚焦,对“霜叶”做静景特写,至此视频即可戛然而止,为学生留下独立思考与回味的空间。
 
  教师采用微课视频的形式将古诗从课本中有机地提取出来,降低了学生理解古诗的难度。并且在视频中注重表现出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手法,对本诗所写之景既有集中刻画,也有画面留白,既注重表现远景,也注重呈现近景,使视频表现出的画面色彩协调、情感连贯,为学生生动形象地呈现了秋日山林生机勃勃的景象,使学生在对本诗的学习中了解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术,如笔墨技法、设色技法、写意画法等,便于学生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歌创作特征,帮助学生提高艺术鉴赏力,促进学生理解全诗的情感氛围,体会作者的思想内涵。
 
  (二)创设美育情境,学习诗词内涵
 
  情境学习法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目的地为学生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的学习场景,旨在为学生增加相应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其中生活化情境尤其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与小学生现阶段的知识积累情况相适应。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古诗三首”中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情境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本首诗学习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充分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培育自身对古诗词以及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旅游经历,想一想如果是自己跟随父母朋友一起游玩西湖,会看到西湖的什么、想到什么。教师通过巧妙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将自身的旅行经历与作者苏轼游玩西湖的经历联系起来,使学生加强对文本的关注度,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更加注意本诗的意象刻画与情感表达。
 
  学生可以将自身游览美景的经历与诗人的经历进行对比,便于学生采用多种视角解读本诗,教师可以针对标题中“初晴后雨”的描述,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满怀期待地在晴朗天气欢乐出游,中途却遭遇阴雨连绵,会是什么心情。学生于是可以分享自己的感悟,一致认为这是非常扫兴的事情,于是教师可以正式引入本篇诗歌,让学生看看大诗人苏轼在遇雨过程中会生发出什么异于常人的感受。
 
  学生通过学习本篇古诗可以发现作者苏轼非但没有觉得雨破坏游赏西湖的兴致,反而认为“山色空蒙雨亦奇”,雨的出现使西湖的山色之景显得更加空蒙与奇丽,甚至还可以与浓妆艳抹的西子美貌相媲美,诗人异于常人的思维打破了学生对于生活常理的认知,由此学生可以体会到诗人处世不惊的人生态度、乐观豁达的心境与开放洒脱的胸怀。
 
  于是教师就可以利用本诗中的传统美德文化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向作者苏轼学习在变幻莫测的人生风雨中如何以坦然自适的心怀安然度过,教会学生面对人生逆境的健康心态,有利于塑造学生坚忍顽强的个人品格。
 
  (三)设计课堂活动,理解诗词中的节日氛围
 
  对古诗词的学习不应该只停留于文本,局限于教材,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诗词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跳出教材,在各式各样的诗词活动中发展自身的才能,提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形成对古诗词的动态感知,培育对古诗词以及传统节日文化的情感,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中的《元日》与《清明》两首古诗为例,这两首诗歌都是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古诗,于是教师可以从传统节日着手,带领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感悟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价值。教师在正式讲解两首诗之前,可以询问学生知道我国哪些传统节日与其风俗习惯,教师可以邀请部分学生上讲台为全班学生分享所知道的传统节日。
 
  然后教师可以开展以春节或清明节为主题的课堂讨论会,鼓励学生在讨论会中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到讨论活动中来,可以互相交流春节或清明节的传说故事,如年的来历、祭祖拜神的原因等,或者节日的风俗习惯,如春节要放鞭炮、穿新衣、走亲戚,清明节要外出踏青、回乡祭祖、忌食荤腥等。教师为学生在课堂中设计主题交流会,使课堂学习氛围更加浓厚,有利于学生了解相关的节日知识,便于后续的古诗词学习顺利进行。
 
 
 
  在课堂交流会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入本课的两首古诗《元日》与《清明》,引导学生将讨论的节日风俗知识与本课古诗学习结合起来,分析古人过春节与清明节与如今的过节方式有何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学生在教师的讲述中可以知道,《元日》中描述的“爆竹声”“饮屠苏酒”“新桃换旧符”的场景展现了古人欢度春节时的热闹情景,表现了春节蕴含的辞旧迎新、生机勃勃的节日寓意。《清明》一诗中描绘的“行人欲断魂”情景与现如今清明时节扫墓祭祖时人们的心情如出一辙,学生可以通过对“行人欲断魂”的理解,感受诗中“雨纷纷”所营造的情感效果,引导学生比较《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与《元日》“春风送暖入屠苏”的不同,教师可以借助诗歌讨论会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多样思维,与学生探讨共同的饮酒行为背后隐藏的不同节日文化情感,从而使学生在讨论中体会两个传统节日各自的风格特征,理解春节饮酒寓意着吉祥康宁,而清明饮酒则是寄托哀思,使学生体会清明节慎终追远的节日情怀,增强学生对于传统节日风俗的认同感,有利于学生养成尊重先人、尊敬长者的道德习惯,传承我国孝老爱亲、敦亲睦族的优良传统文化。
 
  (四)注重音律吟诵,体会诗词魅力
 
  古诗词不仅是语言的艺术,也是音乐的艺术。古诗词的创作讲究一定的格律声韵,因而体现出古诗词往往具有声韵之美。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握古诗词的音乐性,引导学生吟诵古诗,在吟诵中感受古诗韵律的和谐自然,体会博大精深的古典音乐文化。
 
  以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中的《暮江吟》的教学过程为例,在学生正式展开古诗吟诵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渔舟唱晚》的古筝曲,使学生在曼妙舒缓的古典音乐中放松身心,快速进入高效学习的课堂中,并且该古筝音乐与本诗《暮江吟》中所描绘的暮江景色有着风格上的相似性,有利于学生把握本诗的情感基调。
 
  学生需要将本诗中不认识的字查清字音、字义等,教师要为学生提示重点字词的读法,如“瑟瑟”应读成平舌音而不是翘舌音,为朗诵做好基础准备工作。随后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先自由地朗诵本诗,看谁能读出本诗的声律美与节奏感。在学生自由朗读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挑选《姑苏行》《琵琶吟》《闲云孤鹤》等古典纯音乐作为朗诵的背景音乐,鼓励学生开展集体共读,并在学生中挑选“诗词领读人”带领学生读出本诗的思想感情,培育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
 
  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范读本诗,并为学生划分停顿与重音,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并且要提示学生注重吟诵诗歌时感情要抑扬顿挫。如在读“一道残阳铺水中”时应当保持平缓、轻柔的语气,在读到“半江瑟瑟半江红”时可以适度增添惊叹的情绪,在读最后两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时要将重音放在“可怜”二字上,读出作者对秋景夜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学生在古典音乐的旋律中以自由朗读、合作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进行诗歌吟诵,有利于学生学习诗歌吟诵的相关技巧,提升古诗阅读的能力。在古筝乐曲的熏陶中感受我国古典音乐文化的深厚内涵,有利于学生培育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之美,促使学生增进对古诗词的深层理解,使学生喜爱上我国的古典诗词与传统文化。
 
  三、结语
 

  由此可见,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小学语文教师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古诗词教学深深结合起来,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强化学生对古诗与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可以更新传统教学的方式,引入微课视频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感受古诗中的传统绘画之美;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传统道德文化;为学生设计课堂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在诗词中探索传统节日文化;并且注重古诗词吟诵,使学生领略古典音乐与诗词的音律之美,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觉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
 
  参考文献:
 
  [1]罗丽华.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与渗透策略[J].家长,2023(23):45-47.
 
  [2]米静.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7):53
 
  [3]张莉雪.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7):31-33.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