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与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学中的许多观点与概念都被打上了哲学的烙印,有的观点与概念甚至完全来自哲学。我国20世纪以来的音乐教育是建立在主体性哲学基础之上的,但在实践中,这种音乐教育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主体间性理论来自德奥哲学,胡赛尔第一个对其进行了严密的思考和建构。主体间性又称为交互主体性,是指多元主体间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强调相互理解、尊重差异、多元互补、建立共识。教育说到底是在生活世界中的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将主体间性理论应用于音乐教育中,对于打破主体性主导的音乐教育的弊端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价值。

  一、主体性哲学主导下的音乐教育

  主体性哲学是近代西方理性启蒙的产物。西方近代哲学的鼻祖、伟大的哲学家笛卡尔拉开了近代哲学的帷幕,他确立了自我意识的自明性,并由“我思”推论出“我”作为一个实体的存在,这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的提出推翻了古希腊时期前本体论的哲学体系。“我”在笛卡尔的哲学理论中具有重大意义,高扬了人的主体性,人类由此逐渐告别了群体本位的时代,奠定了西方主体性哲学的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成功和科学技术价值的不断提高,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科技以及工具理性,于是原本自然完整的人的发展,就演变为以技术理性为核心的主体性发展。从积极的一面看,主体性哲学对西方社会文明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同时它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主体性哲学究其本质是建立在“唯我论”与“自我论”的基础之上的,因此造成了由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导致的“主体形而上学”的哲学困境,形成了人类对待自然的“人类中心论”以及个人对待他人的“个人中心主义”。

  主体性生成于对象化的活动,反映在音乐教育中就是教师向学生进行单向度的知识灌输,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受教育者在对象化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缺失。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实践过程中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另外一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当前的音乐课堂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种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单向度的灌输,撇开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质,学生被当作“物品”来改造,“施教”与“受教”被人为地割裂开来,不符合教育的“对话”本质。

  (2)技术理性的过分张扬。在主体性哲学的影响下,对音乐技术的学习成了音乐学习的出发点,技术理性的思维在人们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根深蒂固。通过一遍遍的模仿、练习,学生可以很熟练地演奏、演唱好作品,但却将本应丰富多彩的音乐学习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术训练。此外,对学生来说,音乐学习的目的就是应对各种功利性的考试,他们对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往往知之甚少。这便是典型的“重技轻艺”,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及其全面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了音乐的“工具人”。

  (3)学生的音乐思维单一化。他们普遍觉得,西方音乐是先进的、高级的,我国本土的音乐是落后的、低级的。有研究者曾说,“中国20世纪的音乐教育史就是欧洲音乐文化影响的历史,学堂乐歌以来,学校教育培养了适应西方音乐和‘新音乐’的耳朵。受过这种学校音乐教育的人,一听到‘音乐’这个词,满脑子就是欧洲古典音乐和‘新音乐’那样的音乐”。在音乐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在播放欧洲古典音乐和“新音乐”以外的作品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样的音乐“难听”。
 

 
  学生出现这样的反应,究其原因是长期受到了某一种审美范式的影响,当接触到不熟悉的音乐时,就会不自觉地按照之前所受范式的影响而对其进行理解。虽然现在的音乐课标、教材、教师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在向世界多元音乐、传统音乐倾斜,但当前依旧难以挣脱西方音乐对于我国音乐教育的束缚。

  为了突破我国当前音乐教育的困境,最先应该要做的就是在思想上进行转变,即,将主体性哲学主导下的音乐教育转变为主体间性主导下的音乐教育。

  二、主体间性主导下的音乐教育

  主体间性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先进行了严密的构建,之后,由海德格尔、马丁·布伯、伽达默尔、哈贝马斯、许茨等哲学大师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这些哲学大师对主体间性的具体阐释并不相同,但均表达了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主体间性是西方哲学在反思主体性困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概念是建构理论的基础,将主体间性的概念引入教育应该先对教育中的主体间性做一个界定。我国有学者认为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理解性、通融性、共识性。虽然该定义规定了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应有关系,这也是我们认识主体间性教育的主流定义内容,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还应该是平等的。笔者认为,教师与学生在学识积累和对于音乐的感知、感受虽然不同,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两者之间的理解、通融、共识要建立在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

  主体性哲学下的音乐教育,建立在主客二分思维方式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被当作单一的个体来看待,割裂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而主体间性哲学下的音乐教育将“主—客”的关系改变为“主—主”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对主体性哲学主导的音乐教育的超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教育是在生活世界所发生的

  生活世界是主体间性的重要概念之一,音乐教育发生在生活世界之中。该概念由胡塞尔在其晚年的《欧洲科学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中首次被提出,随后哈贝马斯、海德格尔、维斯根斯坦等哲学大师也对生活世界提出了他们的理解并进行了积极的构建。

  我国的音乐教育受西方音乐的影响长达100多年,导致了我国本土音乐合法性的解构与遗忘。人们经常把西方音乐看作是科学的音乐,在现实的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往往更重视音乐表演等技术性的操作,如“科学”的美声唱法以及以西方音乐理论为基础的基本乐理、和声、曲式、复调等课程。这样的音乐课堂使学生形成了单一的音乐思维,长此以往势必不利于音乐教学的发展。生活世界中的音乐教育应该从人的现实生活与现实中的人出发,在音乐课堂中实现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

  第一,音乐课堂应注重对于我国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包括乡土音乐文化和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两方面。其中,对乡土音乐的学习应该被放在首位。因为乡土音乐是每个人在自己长期生活的地方自主生产、享用、传播的音乐文化,与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相关学者早在20世纪初就探讨了母语音乐教育,但在现实中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现在很少有人熟悉或者会唱自己家乡的歌,这是当前音乐教育失败的地方,需要对其进行反思。我们只有先“会唱自己家乡的歌”,然后才能去了解、学习其他地区、各个民族以及我国的传统音乐,进而才能树立文化多样性的观念,以及培养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第二,音乐教育应关注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的音乐体验。传统的音乐课堂一味强调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而忽略了音乐课程对于个体生命发展的意义,以及人自身独特的生命特性和需求。体验是音乐教学的真谛,古人早就对音乐的体验有所描述,如“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由此可见,对音乐的理解从来都离不开个体亲身的体验。音乐教育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体验至关重要,其对学生个体的生存和生活价值具有重要影响。学生在体验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完成对自己的生活世界的构建。
 

 
  (二)音乐教育是在对话中展开的

  对话是主体间性的核心,没有对话,音乐教学将无法展开。对话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部分之间展开交谈,寻求共识或真理的一种形式。通过对话的定义可以发现,对话具有平等性、尊重性、合作性、共享性等性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平等。对话每天都会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基本的方式,在音乐教育中也不例外。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我”与“你”心灵的相互交融,即教师和学生双方是互为主体的主体间性关系。音乐教育中的对话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师生之间的对话。师生间对话的顺利开展必须要关注音乐教育中对话的有效性,即任何处于交往行动中的人,在施行任何言语行为时,必须满足若干普遍有效性要求并假定它们可以被验证。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语言要清晰明了、通俗易懂。这要求教师清楚地表达出自己所想表达的话语;(2)教授的知识应该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传授音乐知识时不能带有自己的偏见,而是要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音乐;(3)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坦诚相待;(4)对话结束时学生要学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这整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对话要能够达到心灵上的交融。

  第二,师生与音乐文本之间的对话。在音乐教学中,个人生活世界的音乐与音乐文本之间存在着相互构建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关注音乐背后的文化现象。众所周知,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式,只有掌握了音乐的文化内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某一种音乐。只有了解了相关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我们才能获得对音乐最深刻的理解,同样,对某种文化的理解也需要对其音乐有所认识。可见,音乐与文化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然而,主体性哲学主导下,音乐教育往往强调以单一的音乐思维去理解和欣赏所有的音乐文化,并把音乐简单地分为“高级”和“落后”。这种做法导致音乐自身的文化意义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也使得对话在音乐文本与人之间无法展开。因此,人们应该关注到音乐背后的文化意蕴,教师在教授学生音乐的同时,也要注意对音乐背后的文化知识的建构。

  第三,师生与自我的对话。在音乐教学中,除了要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还要关注师生与自我之间的对话。由于每个人的经验、生理、心理、性别不同,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体验、审美也会有所差异。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学习教师、其他同学的优点。这样一方面能够扩展自己的音乐视野,另一方面在接受这些优秀的音乐经验的同时能够培养自觉的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同样,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也需要不断地与自己进行对话与反思。虽然教师的能力、经验、受教育程度、学识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学生,但学生在某些方面也可能要比教师优秀。因此,教师也应该学习学生的优点,通过不断地与自身对话,加强自己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总之,音乐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对“完整的人”的培养。主体间性主导下的音乐教育是对主体性主导下的音乐教育的全面超越。笔者主要对主体间性理论中的生活世界、对话理论进行了粗浅的解读,以期为我国当前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些许的解决思路。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