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正文

  摘要:目的分析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接受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本院收治的186例尿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计算机1:1分组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3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持续质量改进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实验组负性情绪改善情况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负性情绪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生活质量分数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肾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策略已被实践验证,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显著提升其生活质量,并对肾功能产生积极的改善效果,从而有效提升治疗成效。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尿毒症血液透析;营养状况

  0引言

  尿毒症作为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的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挑战,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安全[1]。该病表现为肾脏功能异常,无法有效排除毒素和代谢物质,且肾损伤具有不可逆性,因此需要及时接受治疗[2]。然而,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需要忍受病痛折磨,并且由于治疗费用高昂,给患者造成了沉重的身心负担[3]。为了缓解患者的病痛和心理压力,及时有效地护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精细化护理,护士能够针对患者的具体需求,制定适宜的护理计划,纠正患者及其家属的误解,帮助他们正确理解疾病和治疗过程,树立健康的治疗观念,并构建积极的护患关系,从而提升患者的临床依从性[4]。同时,持续的质量改进实施应依据患者具体症状,制定适宜的干预措施,旨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肾功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12月本院收治的186例尿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计算机1:1分组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3例。实验组:男53例,女40例;年龄为30~70周岁,平均(45.87±1.23)周岁;平均病程(6.43±1.33)个月。对照组:男55例,女38例;年龄为30~70周岁,平均(45.88±1.21)周岁;平均病程(6.44±1.32)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知晓试验内容,相关问卷均自愿签署;②认知清楚,可正常沟通;③确诊为尿毒症,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排除标准:①未签署相关文件;②无法理解常规沟通,存在沟通障碍;③无家属者。

  1.2方法

  对照组病患均接受常规护理:首先,因疾病所致患者需长时间接受血透治疗,故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以及不良情绪,故护士需充分了解患者的情绪因素,及时疏导,开导患者,让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让其明确乐观的态度有助于疾病恢复。其次,积极向患者展开血液透析和尿毒症的健康宣教,阐述疾病产生的过程及治疗的关键点。如果找到负面效应,需立刻配合医疗团队处理相关事宜,为其提供解决思路,同时消除治疗的焦虑。明确告知尿毒症当下的治疗水平,虽然无法彻底治愈,可通过血液透析缓解病情,防止病情恶化,延长有质量的寿命,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最后,增加与家人的交流以获得其全力支持和关怀,使其感受到温馨亲情对生活的渴望,产生凝聚感,认同自我价值,并在治疗期间鼓励患者参与社会活动,积极与外界产生社会沟通,防止出现自我心理封闭。为其制定合理饮食方案,多服用纤维素、蛋白营养物质注意控制钾盐摄入,引导其养成规律生活习惯。

  实验组患者均接受持续质量改进干预:①完善组织体系,护士长、护士共同组成护理小组,明确人员职责,完善临床制度,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小组需充分发挥质量监督作用,在实际工作内落实管理重点,明确交接班工作,核对体温单、医嘱单等信息。②强化人员管理以及教育,科室须制定合理的训教措施,强化质量持续改进培训力度,提升护士的责任感以及荣誉感,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强化护理质量。③完善流程,患者入院后,则需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讲解,充分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内容,采用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教育,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④明确各项工作问题,制定有效的措施,分析实际工作中的各项问题,对薄弱的环节进行强化,提升护理质量。⑤营养护理,叮嘱患者进食高热量、优质动物性蛋白质、高钙、低磷、低盐、低脂,注意控制水分的摄入量和补充适量的水溶性维生素;注意少量多餐,当病人感到恶心、呕吐时,暂停进食;未进行常规透析时,蛋白质摄入量0.6g/kg/日,透析后适当放宽蛋白质的摄入量;加强口腔护理,以增进食欲,病人进餐时,给病人充分的咀嚼、吞咽时间,喂饭速度不要过快;遵医嘱给予肠道外营养;定期监测病人的营养状况。⑥维持体液平衡,指导患者控制每日进水量;每周规律透析,正确计算体重;透析期间体重增长不超过5%或每日体重增长不超过1公斤,以取得较好的透析质量。⑦皮肤护理,每日检查足部,观察足部皮肤颜色、温度及足背的动脉搏动情况;每天温水清洁足部,勤换鞋袜,皮肤干燥可用润肤膏,修剪趾甲避免过短;预防外伤,选择合脚的鞋子,穿鞋前检查鞋内有无异物;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积极戒烟,注意保暖;禁止赤足行走,禁用热水袋、电热毯等取暖,禁止自行处理足部疾患;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适度抬高患者,并翻身。⑧预防感染,按时监测患者的体温有无升高,患者是否有寒颤,白细胞升高等;病室每天通风一小时,严格无菌操作,按照规范为患者上下机;进行规律的血液透析治疗,减少体内蓄积的水分和病毒;保持口腔清洁;足部创面定时消毒换药;遵医嘱预防性应用抗生素。⑨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充分理解患者的处境和情绪状态,进行安慰鼓励,适时疏导,使患者心态稳定,治疗顺利进行,促进患者的康复;与患者及家属沟通,鼓励支持家属陪伴。了解患者的担忧及期望,耐心解释病情,告诉患者精神因素可影响血糖波动。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反复的健康宣教。

  1.3观察指标

  (1)对比肾功能,包含尿素氮、血清肌酐、内生肌酐。

  (2)对比抑郁、焦虑情绪,采用SAS、SDS量表,分数越低情绪越好。

  (3)对比生活质量,采用SF-36,分数越高越好。

  (4)对比营养状态,测量三头肌皮肤褶皱厚度、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Kt/V(g/L)。

  1.4统计和分析

  统计学软件SPSS 23.0分析,计数型指标则以例(n/%)表示,χ2检验,计量型指标则选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对比


  实验组肾功能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SAS、SDS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SAS、SDS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分数对比

  实验组生活质量分数比对照组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营养状态对比

  实验组营养状态分数对比对照组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随着工作压力、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的改变,出现尿毒症的人数也随之增多,须及时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以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5]。尿毒症临床治疗难度比较大,且没有特效的治疗方式,对患者实施肾脏移植的效果较佳,但因肾脏配型难度比较大,且肾源比较少,故无法适用于整体患者[6]。此时,临床常选择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利用这个方法,能够清理血液里的垃圾和加速物质,代替肾功能排毒功能,实现净化血液的目标,确保病患的生命安全[7]。然而,血液透析治疗因其极高的挑战性和相对漫长的疗程,要求对患者进行长期治疗,因此,诱发不良反应的概率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8]。同时,为了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采取有效的护理策略至关重要,以确保患者能够充分配合临床治疗,从而改善其病情状况[9]。精细化护理是常规护理的进阶版,它着重于提升护士的服务品质与专业能力。该方法紧密围绕病患的实际需求,精心策划并实施适宜的护理计划。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患者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其需求被视为护理工作的首要考量。精细化护理的目标在于减轻患者的心理与生理负担,有效缓解其症状,并致力于肾功能的积极恢复与提升[10]。另外,持续质量改进可从多个角度分析,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此维持血液透析顺利开展,保证营养满足机体所需,稳定病情,延缓疾病发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持续质量改进通过从患者角度出发,能够结合患者的身心需求,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积极开展心理、饮食、专科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

  持续质量改进旨在将患者置于护理工作的核心,充分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在此过程中,护士通过细致观察患者的症状与情绪变化,实施针对性干预,旨在提升护理质量,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并将改善患者症状作为护理的核心目标。此举不仅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还能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有效缓解其不良情绪。护士通过持续观察患者的变化,与患者建立积极的沟通渠道,能够及时发现并疏导患者的负性情绪,引导患者以积极态度面对疾病,进而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同时,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模式也促使护士不断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疾病知识,深化对血透重要性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并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进一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作为现代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质量改进逐渐成为临床工作的重中之重。该模式强调护理工作的整体性、持续性和规范性,充分贯彻现代护理理念与原则,旨在提升临床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全面的服务,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其不良情绪与心理压力。此外,持续质量改进作为一种关注全过程护理的模式,能够实现对护理各环节的全面控制,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进而提升整体的临床工作质量。

  综上所述,针对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策略已被实践验证,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显著提升其生活质量,并对肾功能产生积极的改善效果,从而有效提升治疗成效。

  参考文献

  [1]崔岚.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应用左卡尼汀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10):137-138.

  [2]吴占敏.认知行为干预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51):129.

  [3]赵祝英.细节护理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50):137.

  [4]郭洁玲.持续质量改进对维持性血透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0):83,85.

  [5]石明珠.持续质量改进对提高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营养状况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9,9(18):155-157,176.

  [6]马娟.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采用细节护理干预对其疗效及预后的影响评价[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2):69,81.

  [7]苗玲.细节护理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5):15,17.

  [8]蒋菲.细节护理干预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29):24.

  [9]刘伟,陈吉琼,林森钦.硝苯地平治疗尿毒症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19):72-73.

  [10]狄建玲,狄建华,骆婧.家属赋能模式护理干预对改善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负面情绪及遵医行为的效果分析[J].内科,2018,13(3):422-424.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