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北民歌作为陕北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并在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陕北民歌不仅旋律优美、音韵流畅,而且曲调清晰、感人至深。更为重要的是,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表达内心情感或寄托情感的特殊载体,其传唱度极高,歌词中蕴含着独特的地域特色,令人听后久久不能忘怀,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音乐风格。本文在对陕北民歌地域特色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对其文化特征进行了总结,旨在使读者深刻理解陕北民歌的内涵,为保护、传承与发展陕北民歌提供参考。
一、陕北民歌的地域特色
(一)地理地域特色
地理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本地区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陕北地区最为典型的地貌特征就是黄土高坡。这片大地上不仅布满了沟沟壑壑,还拥有连绵起伏的山脉。这使得根植于此的陕北民歌不仅气势恢宏,还包含着悲壮、苍凉的情感。黄土高坡上连绵不断的高山对陕北人民彼此之间的正常沟通和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而遍布的沟壑使得他们习惯于站在沟底或山坡上进行大声交谈,导致他们的声音拥有非常长的尾音。例如,在《血色浪漫》这部经典电视剧中,秦岭纵情高歌的一曲《走西口》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钟跃民的挽留与不舍之情。由于长期处于该种交流习惯与方式下,陕北人民形成了自由高昂的歌唱方式。由此可见,陕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陕北民歌独特的演唱方式及风格。
(二)文化地域特色
(1)战争和文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陕北地区在历史上一直在文明领域的边界徘徊,即该地区战争与文明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从未停止。据《史记》《国语》等典籍记载,陕北地区曾是黄帝的重要活动区域。从旧石器时代的智人“河套人”聚集到新石器时代后期以精美玉器、大型建筑等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陕北地区见证了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然而,到古中国时期,陕北地区依旧处于拉锯式的战争摩擦境况。同时,该时期也是陕北民歌孕育和诞生的初期。商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少见的邦国时代,当时陕北地区形成了游牧政权,被称作“鬼方方国”(《周易》中记载说明)。这充分反映出陕北地区在很长一段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为战争与文明之间的持续性、反复性冲突与矛盾的状况。可以说,动乱与战争是陕北地区在发展历程中无法挣脱的宿命。陕北地区拥有险要的地势,这使得其成为中国军事、政治上的咽喉要道,因此陕北地区在很长时间里都扮演着对抗北方游牧部族前哨的角色,也是汉族同其他北方民族相互争夺的重要场所。在这样的情形下,陕北民歌的重要功用之一就是展现出气势宏大的高原风光。这种独特的文化素质与艺术气质构成了陕北民歌在情感取向方面的落差感,增强了民歌作品的艺术张力。
(2)民情和风俗彼此之间相互交融。《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中总计收录了598首传统民歌,其中陕北民歌占据半数以上。通过对这些陕北民歌的剖析和鉴赏,我们可以深刻体会与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别样民情和风俗。民俗生活主要依赖于语言媒介以及其他方式来进行存储与记录,其内容主要是地域特色文化规范。陕北地区的丧葬民俗极大地影响了陕北民歌。陕北地区民间流行着多达十五项丧礼习俗。在丧葬环节,主客需要进行“迎客”“哭殡”等一系列礼节互动。在这些场景中,全部的人际交往活动都会在音乐氛围下进行,而播放的音乐主要为表达哀伤之情的哭乐。从这个角度来看,像陕北这样强调并传承礼俗仪式的文化地域,本身也更加注重本土地区的歌唱艺术。然而,如果只强调情感表达,那么就会造成一种模式化的歌唱艺术形式,如“哭腔”的形成就是如此。在丧葬习俗中,人们需要表现凄苦、哀怨的情感,因此“哭腔”也逐渐构成了其最初的歌唱形态。在陕北地区的民间哭腔中,高度强调5、7、2和4这四个音,构成了247/257这种典型的组合方式,尤其是4与7这两个音的意义非常特殊。不过,此时陕北地区民歌中形成的“哭腔”已不再仅仅是模式化地呈现悲伤情感,而是被当地人赋予了新的审美意义,如对当事人的哭腔进行评价“哭得不好”或“哭得好”。总的来说,民俗生活是陕北地区民歌艺术诞生和发展的沃土,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二、陕北民歌的文化特征
(一)地域文化特征
陕北地区主要包括两个地级市,即延安与榆林。陕北地区东临黄河流域,北连沙漠和内蒙古,向西隔着陇山和子武岭,毗邻甘肃和宁夏地区。陕北地区独特的黄土高原地质条件造就了当地人民别样的生活方式,北部拥有起伏的沙梁,南部拥有蜿蜒的沟壑和连绵不断的田坎,在这种地广天宽的环境中孕育的民歌展现出了极强的空间感,不仅拥有奔放高亢的曲调,也不失其质朴深沉的特征,尤其是具有非常浓郁的地域色彩。具体来说,陕北民歌的地域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陕北民歌类型上。
(1)信天游。信天游也被称作“顺天游”,是陕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歌,拥有最大的本土区域覆盖面,主要是用歌声尽情释放和表达内心的情感。信天游唱词一般采用上下两句体,没有严格规定唱词的字数,但是多采取七字对称的方式。其中上句歌词一般应用比兴手法来创设意境或展开想象,下句回到现实进行具体、详细的叙说,上下句共同构成完整的意义表达。信天游的曲调一般和歌词相互配合。曲调通常是上句较为开放,具有较高的音区,可以展现出激情,下句则采取收拢的演唱方式,上下句共同构成完整的情感表达过程,然后不断重复,以此强化情感表达。信天游主要采用真声唱法,演唱者通常在蜿蜒的沟壑、连绵的田坎或起伏的沙梁上面引吭高歌,深沉而又奔放的歌声在黄土高原上激荡,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以前的陕北地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人们的生活大都比较贫苦,因此以往信天游主要歌唱离愁别绪、悲凉生活或凄苦恋情,如《穿红鞋》《兰花花》和《赶牲灵》等。
(2)在田间地头或运货、赶路时所唱的小调和山歌。该类陕北民歌涉及简单的歌词和自由的旋律,歌词多为即兴之作,朗朗上口,因此在民间传唱度非常高。这类陕北民歌主要用以表现悠闲和愉快的情趣,表达了人们热爱陕北地区自然风光的情感以及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情。比如《走三边》《揽工调》和《五哥放羊》等都非常具有地域文化特色。
(3)追求幸福生活或表达男女爱情的民歌作品。该类陕北民歌旋律优美、音韵流畅,采取诙谐、风趣的歌词来对豪放粗犷、直白热辣的情感进行表达。如《知道不知道》《三十里铺》和《想亲亲》等都是展现上述风格的陕北民歌代表作品。
(4)庆祝节日的民歌。该类陕北民歌涉及丰富的歌曲内容和多样的歌曲形式,具有非常强的即兴性,歌词也不固定,主要是配合腰鼓队或者秧歌队等来进行气氛渲染,以此展现陕北地区人民欢庆丰收或者喜迎节日的快乐情绪。同时,与这类民歌一同出现的乐器、服装等也具有陕北地域的风格与特色,如锣鼓、(长)唢呐、旱船、彩绸、花灯等。在秧歌步等独特的舞步下,乐器、服装和歌曲共同展现出民间的喜庆景象。
(5)特殊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民歌。该类歌曲旋律流畅,时代性强,大多数是对特定历史时期领袖人物进行歌颂或赞扬,具有非常高的传唱度。该类陕北民歌除了具有丰富的旋律外,还蕴含着浓郁的地域色彩。比如,《想延安》《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南泥湾》《东方红》等都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拥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歌作品。
(二)语言文化特征
(1)独具特色的衬词。对于我国民间的歌曲、说唱、戏曲和器乐等艺术而言,方言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对它们有着深刻的影响,使得它们更接地气。陕北民歌在发展中也受到了方言文化的影响,而且其中的衬词读音以及衬腔用法等都与其他地区的民歌有所不同,从而造就了别具一格的陕北民歌。这种风格使得陕北民歌更易于触动陕北地区人民的心弦。例如,在《五哥放羊》这首陕北榆林地区的经典情歌中,“红灯哪个挂在大来门外,单那等我五哪个哥他上工来”的衬词运用为整首歌曲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活力,生动展现了陕北女子活泼、热情的淳朴爱情。此外,陕北民歌具有非常强的即兴性和丰富的内容。许多民歌在创作中选择在曲首处以衬起腔,借助或短或长的表达方式来起到渲染、定调或招呼的作用。有意思的是,陕北民歌中的衬词不仅可以是字,也可以是词或者一个完整的句子。插入这些衬词不仅可以完善歌曲结构,还可以使得整首歌曲表达变得更加丰富。其中,衬字主要选择贴近语言的感叹词,这样既不会改变原有的音节结构,又不会增加原有音乐篇幅,主要起到垫词加花的作用。如此,借助日常口语和音乐抒咏相结合方式,能够给人带来亲切感和生活气息。而衬句则是以一个完整乐句的形式补充到整首民歌歌词之中,可以起到深化主题,丰富音乐形象的作用,尤其能够使原有的民歌呈现出生活化、地域性和口语化等特征,确保能够在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的同时,展现陕北民歌的语言风格和特色。
(2)大胆直白的歌词。歌谣或民歌中传唱的醇厚爱情、天荒地老或忠贞不渝等情感极易触动人心。尽管爱情歌曲的歌词健康向上,但其大胆直白的表达却容易让人脸红心跳。陕北地区的部分民歌也表现出了这种特性。如“一碗谷子两碗米,面对面睡觉还想你”“只要和妹妹搭对对,铡刀剁头也不后悔”等,都是对是忠贞爱情的宣言。尽管这种热情奔放,直白如火的表达方式有时让人在演唱时感到难以启齿,但其中蕴含的深情厚谊却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
(三)历史文化特征
陕北民歌作为历史的忠诚记录者,深刻承载着该地区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脉络。每一首动人的民歌都仿佛一幅历史画卷,细致描绘着陕北人民生活的点滴与社会变迁,以及不同社会风貌下人们的生存状态。透过这些歌曲,人们能够深入探寻陕北地区的历史变迁轨迹,窥见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智慧与精神风貌,感受其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传承的力量。其中,陕北民歌的经典之作,如《走西口》和《我热恋的故乡》等,更是将这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歌曲不仅汲取了陕北音调的精髓与丰富素材,还凝结成了一幅幅充满西部风情的画卷,仿佛将听众带入了一个个生动的历史场景之中。它们以其独特的陕北风格,为全国人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旋律记忆,让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陕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民的生存智慧。这些经典之作无疑成了陕北民歌乃至中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综上所述,陕北民歌的地域特色与文化特征相互交织、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陕北民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陕北民歌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生动地展现了黄土高原的辽阔与壮美,以及陕北人民独特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表达方式。同时,其文化地域特色也在民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无论是宗教信仰、民俗风情还是历史传统,都在悠扬的歌声中得到了传承和弘扬。在文化特征方面,陕北民歌的地域文化、语言文化和历史文化特征共同构筑了其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未来的日子里,人们应当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陕北民歌的独特魅力继续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