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者们以往或仅关注绘画理论,或侧重玉石鉴赏和技法的研究,忽略了绘画理论以及美学思想对玉雕的影响。然而,艺术的契合性使画理和泰山玉石雕刻在衍生过程中相辅相成,互为因借。本文植根画理,将画理、泰山玉文化以及泰山文化融入雕刻形象中,并立足高校泰山玉雕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创建了一套新的泰山玉雕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使高校在泰山玉雕人才培养中有理可依,以弥补泰山玉雕过于“工艺性”、缺乏“艺术性”的弊端。
一、画理指导下的泰山玉雕特征分析
目前,泰山玉雕相对于其他地方的玉雕还不够成熟,其一是因为周边地区未发现类似的玉石矿,缺乏相关经验;其二是因为设计理念不够成熟、设计样式单一、工艺性太强而缺乏艺术性。不知中国画理,难以言玉雕。画理的植入能使泰山玉雕设计不再拘泥于传统工艺性的样式,而是更多地融入文化思想、美学思想、绘画表现形式等艺术特征。画理探讨的绘画的笔墨技巧、布局、色彩、步骤、构成元素、品评鉴定等原理,同样能运用到泰山玉雕中,下面将进行具体分析。
以布局为例,布局是作品的结构骨架,如何安排作品中的主体来体现艺术家的意图是布局首先要思考的。布局要建立在立意之上,不能脱离内容存在。泰山玉的雕刻亦是如此。以图1王利的《光明之路》为例。该作品利用一块外形呈正三角形的泰山玉原石,整体显得安定、均衡。在原石的基础上随石造型、因材施艺,采用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绘画透视方式,利用浮雕、圆雕以及线刻相结合的雕刻技法表现了六个弯腰弓背、负重前行的挑山工正吃力地将一个发电机组运往山顶的情景。最值得探讨的是主体人物的布局整体呈斜三角形,将要表现的物象用一定的规律组织安排,并加以艺术条理化,形成一个既矛盾、又向上走的动势。整个作品表达了往前走、敢担当、向上攀、风雨无阻的主题。
从色彩角度看,色彩不仅是绘画语言,还是绘画的重要表现手段。潘天寿曾有言:“绘画,不能离形与色,离形与色,即无绘画矣。”由此可见色彩的重要性,泰山玉的雕刻亦是如此。在玉石中针对色彩有个专业术语—“俏色”,是指利用玉石皮色本来的颜色特点进行巧妙雕刻,以最大限度地展现玉石的天然之美。泰山玉在色彩上有墨玉、碧玉、花斑玉三种。图2左边是《和谐》未雕刻的原石,右边是完成品。
荷是文人墨客热衷的题材。在此,作者利用泰山玉进行表现,利用玉石的皮色进行惊喜的创作,上面是墨玉色黑而晶莹,雕刻了莲蓬和螃蟹,刀工娴熟而精准,质地致密、晶莹润泽,以奔放而精炼的刀法雕刻出莲蓬萧疏的清秋气息和螃蟹的爬行之状。下面是花斑玉雕刻的荷叶,花斑玉的颜色和实物荷叶的颜色相近,奇妙的是这种玉质中多了一些黑色斑点,能体现出荷叶斑驳的质感。花斑玉的使用更寓无尽秋意,同时为作品增添了色彩变化。
从构成元素上看,画理强调构成元素的主次相让、变化与对比的协调与统一。构成有线的交错、面的组合,甚至和绘画一样赋予作品题跋和印章。以王利的《光明之路》为例。从构成上看,此作品属于线的交错。作品中的三组人物分别是三个倾斜横与作品的势,而中间的杆子是稍微倾斜向上的势,三横一竖相互交错达到平衡。再如图3李士勇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从构成上属于面的组合,其由大小不一的面组成,最大的面是相叠的残荷和翠鸟,呈菱形的面是作品的中心,占主要位置,旁边是残留的三个荷花瓣,呈椭圆形的面点缀作品。
二、泰山玉雕中的审美意蕴
泰山玉雕主要追求形式美和内涵美,在形式上追求形神兼备和灵动之趣,在内涵上追求以艺载道。
泰山玉雕的形式美可概括为原材料的材质美、结构形式美和外形形式美三方面。玉石本是自然的产物,不管自身的颜色还是纹理,都构成了天然的材质美。一般一块泰山玉有多种颜色,色块的变化呈现出多色美,色条的分布和色块的疏密也构成了节奏美。例如,在图3李士勇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中,荷叶部分是泰山花斑玉,翠鸟部分是泰山碧玉。花斑玉的纹理犹如残荷的肌理,碧玉部分翠色娇艳欲滴,表皮的质感使翠鸟形神兼备,生动入神。作品周边是由残料做成的凋落花瓣,作者充分利用原材料的材质美巧用俏色,废料巧作,突出了泰山玉石原材料的材质之美。和绘画一样,泰山玉雕的雕刻也注重结构形式美,在雕刻中要明确结构关系,如植物中的叶子、花卉、树枝不管如何夸张、变形、简化,都要符合生长规律,也就是植物自身的结构特点,这样不管是虚实相生还是动静结合,都能让人直观感受到作品形象的结构形式美。中国画的美学观有一重要范畴就是“形神论”。形是基础,神要建立在形之上,神是对艺术形象提炼、概括、升华后的更高一级的形,所以不管是绘画还是泰山玉雕,都要注重外形形式美。泰山玉石光洁度强,再加上透明的质感,细节部分不容易突出,因此雕刻时要利用外形形式美刺激视觉,如外形的虚实、动静、疏密、繁简等,从而将审美意蕴融入艺术形象。
中国画理中有“以艺载道”之说,艺是媒介,道是终点,一切艺术形式都是走向道的工具,而这里的“道”就是审美意蕴。泰山玉雕艺术家们寄意于山水、花鸟以及人物等物象,用“以艺载道”的形式将泰山玉雕作品作为审美意蕴的外在显现。在泰山玉雕创作实践中,通过应用画理将审美意蕴融入其中,增强作品的文化思想、美学思想以及绘画表现形式,可以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意蕴。泰山玉雕设计讲究意象空间透视,注重气场韵律,人文内涵丰富,文化意蕴厚重,呈现出雄浑而不失清丽、凝重而不失空灵、古迈而不失新雅、拙朴而不失精巧的艺术风格。例如,对于图4《中华之魂泰山》,宋建国在原有的碧玉原石上融入了泰山文化元素和泰山景观元素。在此,作者运用画理中山水画的技法斧皴山峦、点染苍翠,一幅浓墨重彩的泰山巨作映入眼帘。这件巨作运用山水构图的法则将人文泰山和自然泰山相结合,于气势磅礴之中见山体。整件作品庄重雄弘、气势连贯、气象万千,是不可多得的巨幅山水泰山玉雕刻。作品得泰山之灵气,载泰山之精神,拥泰山之品格,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征,充分体现了泰山文化和泰山景观是中华文化的魂魄脊梁这一审美意蕴。
三、画理在泰山玉雕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将画理融入泰山玉雕教学,可以借助画理使学生在玉雕创作中融入自己的审美思想,从而让玉雕作品的人文内涵更丰富、文化意蕴更厚重。此外,泰山玉雕专业有很强的实践性,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要求较高。从教学现状来看,学生的作品过于死板,缺乏生命力和意境美,这要求教师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将画理融入泰山玉雕教学。
第一,利用画理中的形与神,提高泰山玉雕的艺术性。“形神论”可追溯至先秦《荀子·天论》中提出的“形具而神生”。这是早期有关形神关系的写照。随着绘画的成熟,东晋画家理论家顾恺之基于绘画提出了“以形写神”,即重视对内在精神和心理活动的塑造。目前虽已不见顾恺之人物画作品真迹,但他的“传神论”理论对人物画的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同时也影响了泰山玉雕中的人物形象刻画。目前,大部分学生只是机械地描摹,无法打动观众。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人物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统一、雕刻内容和想表达的情感统一,使作品富有生命力。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抓住人物的特征,然后引导学生掌握人物比例关系,而后让学生细致雕刻五官,捕捉人物神情和姿态,展现形与神的关系。
第二,利用画理中的比德观提高泰山玉雕的趣味性。古人相信玉能赋予自己神秘力量,向来讲究人与玉在道德层面和哲学层面的紧密联系,如“君子必佩玉”“比德于玉”等观点为玉器赋予了很多含义,这是儒家思想赋予玉的品德。画理中的“比德观”是一种创作方式,是指把人的感情灌输到自然物象中,也就是借物抒情。在泰山玉雕教学中融入比德观,可以提高泰山玉雕的趣味性,以自然形象的特性象征人的道德情操,使自然形象人格化。
第三,利用画理中的气与韵,提高泰山玉雕的生动性。画理中的气韵是画的神采、个性,是笔墨的运用。将泰山玉雕教学与气韵联系起来,能使学生在玉雕制作中提炼气韵。泰山玉中的气韵是一种弦外之音,是一种玉石散发的生动和意境。玉雕作品是气韵的物化形态。目前泰山玉雕教学的工艺性太强,机械且样式单一,缺乏生动性,导致玉石内在的气韵未被完全挖掘出来。因此,教师在讲授人物形象时要强调“神气”“传神”“动势”,讲授山水形象时要强调“气象”“意境”“气势”等。无论表现什么形象,都要正确把握泰山玉雕中的气韵,感受其承载的泰山之品格、精神和灵气。
第四,利用画理中的意蕴,增加泰山玉的文化性。“意蕴”在画理中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含义,需要鉴赏者用心去感悟和领会。目前,泰山玉雕专业多设于高职院校。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强,但自律意识和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普及文化知识的同时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文化基础知识的普及。泰山玉雕可以象征时代精神和生命热情,不同的雕刻纹饰有不同的意蕴,反映了对事物的不同认识,折射着人们多样的世界观和审美观。
总之,在泰山玉雕人才培养中,有意识地将画理融入泰山玉雕设计中,可以达到形、神、趣、韵、意的完美结合。绘画和雕刻是并行的艺术。植根画理,将画理和泰山玉文化及泰山文化融入雕刻的形象中,可使泰山玉雕人才培养有理可依,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章可循。研究画理在泰山玉雕艺术中的应用不仅能提升泰山玉艺术性,还能更好地表达文化内涵,同时也能为泰山玉雕人才培养创建一套新的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理论和实践深度结合的全新教学模式。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