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深度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基于此,本文提出初中数学教师要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在情境中发现问题;遵循合作学习理念,在纠错中发现问题;注重真实体验学习,在探究中发现问题;适当调整教学节奏,在思考中发现问题,从而实现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发现问题能力核心素养

  初中阶段对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初中数学知识的难度明显加深,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而发现问题能力就是其中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化为主动的学习者。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围绕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路径展开探索,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探寻思维和问题发现意识。

  一、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概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的总目标为“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这就意味着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立足数学学习知识,促使学生在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总结问题。

  发现问题,是指经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数学思维,从表面看来没有关系的一些现象中找到数量或者空间方面的某些联系,或者找到数量或者空间方面的某些矛盾,并把这些联系或矛盾提炼出来。数学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离不开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也能够在深入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不断发散思维,培养问题意识,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初中数学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为学生拓宽发现问题的空间,留足发现问题的时间,促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获得数学学习的满足感和获得感。
 

 
  二、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路径

  在新课标下,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是初中数学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基于数学学习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一)立足学生生活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关键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体验,创设与数学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促使学生在体验数学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发散思维,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对于初中生而言,与生活体验相关的教学情境,能够将复杂的数学知识转化到具体的情境中,突出数学知识学习的生活性。面对熟悉的数学生活情境,学生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尤其提出具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对此,教师要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的真实体验,将数学知识融入现实生活,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支持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行为,进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请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认真品味诗人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在长久的生活中具有一定观赏山岭的经历,认识到不同角度观察山岭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在品读诗句的基础上,学生容易在理解诗句含义的过程中发现数学信息,即从不同方向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图形往往不同。与此同时,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了如下问题: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应该如何称呼?彼此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画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的教学情境能够促使学生融入生活教学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发现情境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并且在对数学信息进行理解和整合的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诗句呈现数学教学内容,并且促使学生将诗句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提取数学信息,初步认识三视图。而在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步厘清三视图学习的重点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增强问题意识。

  (二)遵循合作学习理念,纠错中发现问题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合作学习理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作学习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促使学生围绕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展开合作、交流和讨论。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之间能够实现朋辈帮扶,发现组内成员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和帮助,进而有效解决问题。因此,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合作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实现高质量的合作学习,变“合座”为合作,在纠正他人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

  例如,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是七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数学学科本身就与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一元一次方程能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元一次方程练习题:小王跟随妈妈前往超市买水果,花费18元买了香蕉和橘子共6千克,已知香蕉每千克为3.2元,橘子每千克为2.6元,那么小王买了香蕉和橘子各多少千克?在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鼓励学生组内讨论和交流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设香蕉为x,则橘子为6-x,并且根据题意列方程为3.2x+2.6(6-x)=18,计算x=4,得出小王购买了香蕉4千克,橘子2千克。在列方程式和计算方程式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展示自己列举的方程式和计算的答案。在对比方程式和答案时,部分学生的方程式和计算结果有误,如3.2x-2.6(6-x)=18、3.2x+2.6(6+x)=18等。这时,组内其他学生及时提出问题,指出上述方程式的错误,分析错误的原因,帮助学生罗列正确的方程式,计算出正确的结果。

  在纠错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关键要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交流互动。只有学生围绕数学知识展开深度互动,才能在展示和分享的过程中了解彼此的认知,进而提出和解决问题。在上述教学活动中,面对方程式3.2x+2.6(6-x)=18,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彼此思维和认知的碰撞,进而在发现不同的过程中提出问题,纠正问题,问题意识得以初步彰显,提出问题的能力也在此过程中获得有效培养。

  (三)注重真实体验学习,探究中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重点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真实体验学习的机会。体验式学习注重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和获取过程中的真实体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在生活中亲历,进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创设自主体验的环境,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促使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自行经历数学、感悟数学、体验数学,进而提出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发现新问题的基础上主动建构原有数学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关系。

  例如,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是初中生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也是支持初中生展开高阶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总结分配律和结合律,得出小学阶段学习加法和减法的分配律、交换律在有理数范围内仍然适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是否可以借鉴小学阶段学习的乘法计算方法。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针对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展开探究,进行计算,总结规律,最后得出结论:小学阶段学习的乘法和除法的分配律和交换律在有理数范围内仍然适用。

  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这是数学教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师支持下,学生基于自身的探索体验,实现经验的迁移,发现新的问题,主动建构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在上述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展开自主探究,在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小学阶段学习的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有理数范围内同样适用,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适当调整教学节奏,思考中发现问题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成长与发展。作为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统筹整个课堂教学。然而,当前很多数学教师虽然认识到教学规划的有效性,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不确定性研究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跟不上进度,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不会发现问题,尤其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就是要给予学生丰富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领悟程度和接受程度,适当调整教学节奏,为学生营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课堂氛围。对此,数学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适当调整教学节奏,促使学生在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合并同类项”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讲述了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并且为学生准备了习题,巩固计算法则。然而,在具体练习活动中,教师发现学生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运用不熟练,计算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尤其表现为“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对此,教师不应继续提供大量的练习题来巩固知识,而是从练习题中选择经典例题,带领学生逐一分析和解决例题,学会举一反三,从而促使学生深化对法则的认知和运用。在对经典例题进行分析和解读的过程中,教师不应直接地告诉学生答案,而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促使学生一步一步自主分析,最终从例题中总结法则。通过自主思考,学生逐渐发现问题并总结知识,如合并同类项时,去括号后,括号内的符号是否变化,主要看括号外面的符号;代数式中括号部分看成一个整体,继而简化代数式;a2与-a2的系数互为相反数等。

  适当调整教学节奏,并不意味着教学规划的乱套和无序,而是一种教学规划的完善。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在上述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知识运用不彻底的问题,教师通过适当调整了教学节奏,优化了教学方法,助力学生内化知识,促使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总结问题。

  三、结语

  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教学倾向。然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在数学学习基础上创造新知识的有效方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应然追求。在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营造发现问题的氛围,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凸显学生主体,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推动学生更好地探究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断推动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谢远胜.初中数学中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21(18):44-45.

  [2]朱海兰.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9(6):11.

  [3]张淑萍.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3(22):69-71.

  [4]韩书云.自主提问,叩开学生探究之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6(36):60.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