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岗课赛证”融合是一种创新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岗课对接、课赛融通、课证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文章从“岗课赛证”融合的内涵出发,通过分析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岗课赛证”融合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实践中实现“岗课赛证”融合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岗课赛证”融合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会计职业岗位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作为会计人才培养主力军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紧盯会计职业岗位需求变化,适时调整、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用性,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于2021年4月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被正式提出,标志着“岗课赛证”融合作为一种新型综合育人模式,将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第十五条中进一步提到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同月,教育部等三十五部门印发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章程》中明确提出深化“三教”改革、“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文件从正式提出到完善,再到深化,是对“岗课赛证”融合要求的层层递进,也为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岗、课、赛、证是4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如何融合才能形成新的育人模式?融合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实践中应怎样解决?这些是本文研究的内容。

  1“岗课赛证”融合的内涵

  “岗”是工作岗位,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工作岗位。随着大数据技术及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企业岗位设置和岗位职业能力需求都在不断变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中,“岗”是育人模式的出发点,也是服务的最终目标。人才培养依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紧盯企业职业岗位需求,以岗定课。

  “课”是课程体系,指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是“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的核心和抓手,是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载体。课程设置要紧跟职业技能需求适时调整、不断优化。同时,课程体系连接“赛”和“证”,是“赛”和“证”取得良好结果的保证。

  “赛”是技能竞赛,主要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也包括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等。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口号和宗旨。技能大赛对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双高”建设的申报和验收中技能竞赛成绩是重要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几乎所有高职院校对技能赛都极其重视,“课赛融合”发挥了竞赛的检验展示和示范引领作用。

  “证”是相关证书,包括“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人持证技能河南”相关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等。这些证书都要通过统一规范的测试才能取得,具有公平性、公正性和客观性。在就业市场竞争逐渐激烈的总体环境下,学生多获取一些专业证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自信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课证融通”将证书考核内容和技能要求渗透融合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能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以及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岗课赛证”融合下的育人模式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紧密对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实践创新。
 

 
  2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岗课赛证”融合的问题

  2.1企业实践不足,教师对岗位需求了解不深入


  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该文件对职业教育如何发展给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其中第十二条提出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方案》发布后,很多高职院校落实了教师轮训制度,每学期委派部分教师到企业顶岗轮训。然而,由于企业财务、税务类岗位具有特殊性,财税数据涉及成本、资金等保密性信息,企业不愿让高职院校教师接触核心财务岗位或数据,所以会计专业教师轮训很难找到制造业企业或具有一定规模的第三产业,常见的轮训单位是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代理记账公司或教育类公司,企业轮训制度常常流于形式,教师不能深入了解企业财务工作,对财务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也不甚清楚,无法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另外,社会上能供高职院校学生实习的财务类岗位也很少,导致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差较大。

  2.2实践类课程偏离岗位实际

  会计专业课一般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或实践课,这些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传统理论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传统理论课除了受会计准则、税法及相关政策的影响,课程内容会有些变化之外,课程设置整体比较稳定、变化不大,各院校开设课程也相差不大。实践类课程受信息技术的影响较大,信息技术的迭代带动几乎所有行业发生巨变[1],会计专业育人也不例外,最早的会计实践课是手工账,到后来的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智能财务,每一代信息技术的更替都会带来实践类课程的更新[2]。

  通过对河南省高职院校及国内知名财经高职院校调研得知,大部分高职院校实践课设置与时俱进,充分拥抱了智能财务时代,这与近年来国家层面重视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会计专业实践课大体包括企业模拟经营沙盘、大数据思维、智能财税、财务共享、财务机器人开发应用、大数据应用技术、大数据财务分析与应用、企业仿真综合实训等,这些实践课的共同特点是课程需要通过平台或计算机软件实现,这也是实践课偏离岗位实际的原因。课程依托的平台大部分是专门做教学服务的科技公司开发,业务及数据资料简单,平台界面个性化较强,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差较大。

  2.3竞赛与课程割裂

  与会计相关、专业性较强的竞赛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计实务赛项和业财税融合大数据应用赛项,两个赛项都是团体赛,参赛选手都是4名学生,4名学生分别承担4个不同的岗位;两个赛项对专业理论知识考核非常深入,达到了中级会计师的要求,技能考核涵盖Excel、Python、分析云、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RPA)财务机器人等多种大数据工具应用。各高职院校在备赛上的普遍做法是通过专业课成绩、结合学生意愿先初步选拔学生,后用竞赛系统逐步淘汰,最后选出几个参加竞赛的学生,针对性地做高强度培训。相对专业全体学生基数,参加竞赛的学生比例极其微小,而不参加竞赛的学生对竞赛考核内容、竞赛案例难度、技能要求等一无所知,也不学习竞赛内容。竞赛只是极少数人的竞赛,没有将竞赛考核内容融入课程体系来带动全体学生。

  2.4证书与课程没有深入融合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能考取的一个重要职业证书是初级会计资格证书,考试科目为初级经济法和初级会计实务,这两门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两门基本的传统理论课程,证与赛融合得较好。“1+X”技能等级证书经过几年的发展和推广实施已基本成熟,与会计专业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有十几个。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与软件及软件公司绑定较深,侧重于操作,在实践中通常经过几个课时的培训学生就能轻松过关,所以院校很少将证书与课程深度融合。

  3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岗课赛证”融合的实践

  3.1提高校企合作质量,落实课岗对接


  提高校企合作质量首先要开发合适的校企合作单位。很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名单上有相当一部分公司是教学平台软件的提供方,这些公司是专门提供教学服务的,学校与其实际上是客户与供应商的关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单位。由于前面提到的企业财税信息通常具有保密性,所以找到具有一定规模、财务流程完整的公司并不是一件易事,高职院校可以不拘泥于某个部门,而是从学校整体和所有教师个人两个角度出发,一方面,把开发校企合作单位上升到学校层面,由校领导带队寻找合适的单位;另一方面,充分调动每个教师,利用每个教师的社会关系探索开发能让教师顶岗实践的机会。

  其次,委派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撰稿人或负责人参加企业顶岗实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撰稿人一般为专业带头人,在学校既从事一线教学,对教学内容和学情较为了解,又长期承担人培课程设置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或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参加完企业实践后,能较好地将会计职业岗位需求落实到课程设置中。
 

 
  最后,共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根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于每年五月份编写、论证和评价本年度大一新生人才培养方案,并修订上一年度的人才培养方案。委员会成员包括本校专业带头人、企业财务负责人或行业企业专家、同类标杆院校专业带头人,以保证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与会计职业岗位对接,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3]。

  3.2扩大竞赛辐射面,抓牢课赛融合

  一是建立自下而上的竞赛机制,扩大竞赛辐射面。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检验和考查职业教育教学效果的手段,也是证明和展示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的平台,还是双高建设的重要标志性成果。参赛院校是通过各省组织的省赛选拔出来的,根据各省在校生数量分配名额,每个省的国赛参赛名额是2~4个院校。各省省赛的参赛院校较多,以河南省为例,会计实务赛项参赛院校每年都在50所以上,业财税融合大数据应用赛项参赛院校在40所左右,可见省赛辐射院校数量是足够的。要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目的,除了大赛辐射院校数量这个指标,还应该增加每个院校参赛的学生数量,受大赛规模的限制,每个院校可以派2~3个队参加省赛,这相对学校的学生数量而言仍然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校赛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建立全员参与的校赛机制,一方面扩大竞赛的辐射面,有利于发挥大赛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为选拔省赛选手做了充分的前期筛选,有利于省赛成绩的取得。

  二是吸收竞赛指导教师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大大提高课赛融合程度。“会计实务”和“业财税融合大数据应用”两个赛项对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充分检验和展示了高职财会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和学生数智化财务新技能[4],大赛指导教师对业财信息化、财务数字化、资金业财税融合与大数据应用、营运业财税融合与大数据应用、管理业财税融合与大数据应用等业务模块十分熟悉,通过对竞赛考核内容的分析,将大赛考核内容分解、归纳,融入课程内容,形成相应的“课赛融通”教学项目,实现课赛融合。

  3.3适当选择技能等级证书,贯彻课证融通

  2019年发布的《方案》中,明确从2019年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按照考核内容和取得的难易程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3个层次,证书类别设置从职业能力需求出发,反映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能力和素养。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共13个[5],评价组织均为教育类科技公司,培训由高职院校专职教师利用课余或周末时间完成,考核时间由院校与负责评价组织的公司提前约定,监考人员通常是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学生通过率较高。近几年,职业院校教师及学生对“1+X”技能等级证书的重视和认可程度有所下降,加之培训及考试需要学校承担相关费用,所以“1+X”技能等级证书在高职院校中的热度下降了不少。对此,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可结合自身课程体系,选择1~2个证书作为课程体系的补充,将证书相关课程作为实践课或选修课开设,课程期末考核用证书考试代替,实现课证融通。

  4结束语

  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岗课赛证”融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是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重要体现。其通过构建一个全面、高效、动态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效促进会计专业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进步。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庆龙.智能财务的应用场景分析[J].财会月刊,2021(5):19-26.

  [2]辜文娟.基于“工管结合”的会计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财会通讯,2024(13):172-176.

  [3]王博文.“岗课赛证”一体化模式下高职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与实践[J].商业经济,2024(8):98-100,121.

  [4]杨庆宜,邹娜娜.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以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为例[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3):67-70.

  [5]何玉冰.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J].商业会计,2023(20):109-113.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