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正文

  【摘要】目的:分析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UB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岑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后路腰椎间盘摘除术,观察组实施UBED治疗。记录比较两组术中、术后情况、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痛疗效[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UB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缓解术后疼痛,同时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恢复。

  【关键词】单侧双通道腰椎椎间盘移位临床试验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椎疾病,主要发生于是L4~5和L5~S1椎间盘,腰椎间盘位于脊椎骨之间,起到缓冲和支撑作用[1]。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导致患者出现背部疼痛、坐骨神经痛及腿部无力[2]。过去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普遍实施传统开放性手术,虽具备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传统手术需要大面积地切开,导致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增加手术后的疼痛和康复时间,限制了其临床应用[3]。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手术逐渐成为脊椎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在这一背景下,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UBED)作为一种新型的微创手术方式崭露头角[4]。相较于传统手术,该技术利用内镜系统从患侧进行操作,实现了对椎间盘突出部分的准确定位和精确摘除,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周围结构的完整性,具有术后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5]。但目前临床针对UBED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故其临床应用效果和安全性仍然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因此,本文旨在系统评价UBE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其优缺点及与传统开放手术的比较,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合理的治疗选择,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岑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过保守治疗(如休息、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后症状仍未缓解或反复发作;(2)在影像学检查(如MRI或CT扫描)中显示明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变;(3)腰椎间盘突出症引发明显的腰痛、坐骨神经痛和下肢疼痛等症状,已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排除标准:(1)严重的脊柱畸形或腰椎关节病变,超出了手术治疗范围;(2)患有其他严重的脊柱疾病或全身性疾病,不适合手术干预;(3)孕妇或计划怀孕;(4)年龄过大或身体状况太差,手术风险过高;(5)对麻醉药物过敏或存在严重的心肺系统疾病。采取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已经岑溪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后路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全身麻醉后,取仰卧位,在患者腰部后正中位置做一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腰背筋膜,以暴露脊椎区域,在保持两侧小关节的前提下,在关节突的外缘分离椎旁肌,采用C型臀部透视技术,确定病变的节段,并进行必要的定位,切除病变节段间隙的棘上突、韧带、棘突及双侧椎板,保留双侧关节突关节。为扩大神经根管和侧隐窝,可切除椎间隙后方的瘢痕组织,若患者侧隐窝严重狭窄,可切除关节突部分,以进行神经根的解压。切开后方纤维环,并使用髓核钳摘除椎间盘的髓核组织,尽可能彻底地处理病变组织,随后进行冲洗、止血、放置负压引流,最后缝合并关闭切口。

  观察组实施UBED治疗。全身麻醉后,取仰卧位,采用C型臂X光机对责任椎间隙进行定位,并在椎板交界面的水平线上标记上、下两节椎体椎弓根X线片,沿内、外边沿做一条竖直线,于竖直线和水平线的交叉点上、下两侧分别标记约1.5 cm的两个点作为进针点。利用C型臂X线机进行透视,引导两支导针从皮肤上刺入,确保导针针头以对斜角度刺入皮肤,并且以“V”字形定位于下位椎体关节突的内侧边缘,在确定了两个进针点后,在每个进针点上做约0.7 cm的纵向切口,在引导针的指导下,通过导针将较小的套管引入体内,然后逐渐增大套管的尺寸,直至达到需要的扩张程度良好后退出扩张套管。通过手术操作通道放置软组织剥离器,将部分软组织轻微地剥离,形成可操作的空间,通过两条通道将椎体内窥镜系统及手术仪器与显示器、射频及镜下磨钻等仪器相连,操作通道移除上、下椎体部分椎板、黄韧带及关节突内侧的组织,随后使用刷状和点状射频电极进行快速止血,放置负压引流管,确保切口排出血液和组织液,最后缝合并关闭切口。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术中、术后情况:由同一医护人员统计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切口长度。(2)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术后24 h、3个月、6个月的疼痛情况,将疼痛程度表示为0~10 cm(0~10分)的连续标尺,其中0分表示无疼痛,10分表示疼痛程度极为严重[6]。(3)腰椎功能: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术后24 h、3个月、6个月腰椎功能状态;ODI问卷包含10个条目,每条目得分为0~5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腰椎功能越差[7]。(4)腰痛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估评价患者术后24 h、3个月、6个月腰痛疾患疗效评分;JOA评分最高分为29分,最低分为0分,得分越低提示疗效越差[8]。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年龄、病程、术中和术后情况、疼痛情况、腰椎功能、腰痛疗效评分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性别、病变位置等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中、术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术后24 h、3个月、6个月疼痛情况比较

  术后24 h,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两组术后24 h、3个月、6个月腰椎功能比较

  术后24 h,两组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两组术后24 h、3个月、6个月腰痛疗效评分比较

  术后24 h,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且困扰人们健康的脊椎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椎间盘的异常突出,导致压迫脊神经根或脊髓,引发腰痛、坐骨神经痛及下肢无力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与痛苦[9-10]。腰椎间盘摘除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摘除突出的腰椎间盘,减轻压迫神经根和脊髓,缓解疼痛症状,恢复患者的正常功能,但传统开放术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术后容易出现出现并发症发生率较高[11]。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UBED应运而生,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12]。

  本次研究将UBED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术后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提示UBED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能够促进患者恢复。分析其原因在于:UBED可提供高清晰度的视野,使外科医生能够准确地观察和处理患者的脊柱问题,这种高度可视化的优势使得外科医生可以在更小的范围内完成手术,减少了对周围组织的干扰,从而降低了手术时间[13]。同时,UBED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通过非常小的切口和内镜器械进行脊柱手术,减少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更快地康复[1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UBED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能够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分析其原因在于,传统开放手术中,需要切开患者的肌肉来暴露脊柱,会导致严重的肌肉损伤和疼痛,而UBED技术能够在不切开大量肌肉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有效减少了患者的肌肉疼痛[15]。此外,UBED采用微创手术方法,只需要在患者的脊柱区域做非常小的切口,相比传统的开放手术,UBED手术过程中损伤周围软组织和神经结构更少,而较小的切口和组织损伤意味着患者在术后经历的疼痛程度较轻,故观察组VAS评分较低[16]。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UBED能够更好地促进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复,分析其原因在于,该技术采用2根导针的“V”形置入,能够更加准确地定位目标靶点,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17]。此外,脊柱内镜系统和操作系统分别通过两个独立的通道置入,确保了两个系统之间不会相互干扰,使得手术操作更加灵活和自如,有利于彻底摘除髓核组织,有效解除神经根的压迫,改善患者腰椎功能[18-20]。

  综上所述,使用UB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情况,在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疼痛方面具备较高的优势,同时可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贾涛.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临床骨科杂志,2017,20(3):293-296.

  [2]穆佐洲,邵海龙.TESSYS技术与小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患者短期腰背功能康复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2,19(21):3003-3006.

  [3]曹华平,李永忠.改良小切口开窗与椎管镜技术行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颈腰痛杂志,2018,39(3):330-332.

  [4]LI Y S,CHEN C M,HSU C J,et al.Complications of 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a systematic review[J].World Neurosurgery,2022,168:359-368.

  [5]位新维,喻景奕.经皮单通道与经皮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研究[J].中医正骨,2022,34(5):21-27.

  [6]陈思远,谢中,夏超,等.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与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22,32(4):340-346.

  [7]郭卫东,张小平,鲍小明,等.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与显微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43(3):430-435.

  [8]吴刚,朱敏,施俊峰,等.单侧双通道内镜微创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及其对JOA评分影响[J].分子影像学杂志,2022,45(4):604-608.

  [9]LIN G X,HUANG P,KOTHEERANURAK V,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spinal surgery:preliminary clinical results and complications[J].World Neurosurgery,2019,125:425-432.

  [10]霍路遥,于大伟,冯天笑,等.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和靶点射频热凝术治疗包容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伤,2023,36(1):17-24.

  [11]黄丽先,胡娜娜,董红,等.后路椎管减压突出髓核摘除术治疗椎间孔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其对ODI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3,38(3):394-398.

  [12]梁龙博,朱宇,李毅,等.单侧双通道内镜下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23,40(5):978-980.

  [13]FOOCHAROEN T.Early outcomes:a comparison between biportal endoscopic spine surgery and open lumbar discectomy for single-level lumbar disc herniation[J].Journal of the Medical Association of Thailand,2021,104(1):123-128.

  [14]朱承跃,高文硕,潘浩,等.单侧双通道内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J].江苏医药,2022,48(5):477-480.

  [15]高捷.UBE术式与椎间孔镜及常规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D].新乡:新乡医学院,2022.

  [16]HAO J,CHENG J Q,XUE H W,et al.Clinical comparison of 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with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for single l4/5-level lumbar disk herniation[J].Pain Practice,2022,22(2):191-199.

  [17]郑建章,吴宏,胡世平,等.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2例疗效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22,44(4):70-72.

  [18]莫占峰,陆骞,陈成东,等.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J].临床骨科杂志,2023,26(3):328-332.

  [19]葛灵,秦璟灏,仇胥斌,等.Modic改变对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21,18(33):32-35.

  [20]吴玉珍,何莲,廖新菊,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21,18(36):96-99.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