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穿刺图对提高血透室护士综合能力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血透室2020年6月—2022年6月100例首次使用内瘘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时间进行排序,将奇数患者设置为对照组(n=50),偶数患者设置为研究组(n=50)。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绳梯穿刺法,研究组采用血管穿刺图引导下的绳梯穿刺法。观察对比护士培训前后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及健康促进能力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培训后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及健康促进能力明显比培训前高(P<0.05)。结论采用血管穿刺图引导下进行穿刺,在确保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的同时,提高了血透室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及健康促进能力。
关键词:血管穿刺图;血透室;综合能力;内瘘透析;并发症
0引言
动静脉内瘘(AVF)是目前临床上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保持血管通路的首选处理方式[1],也被称为该类患者的生命线。为此,保障好患者的AVF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其中精准的穿刺是关键。精准的穿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AVF损伤,从而促使其使用寿命得以大幅度延长。反之,若穿刺操作不当,不但容易损伤患者的AVF,减少其使用寿命,还容易诱发渗血、假性动脉瘤、血肿等不良情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治疗效果与生命质量[2]。目前,临床上用于AVF的穿刺方式有很多,但最为主要的还是以下三种,即区域穿刺、扣眼穿刺和绳梯穿刺,且相较于其他两种穿刺方式,绳梯穿刺的应用最为广泛。但需要注意的是,临床实践中绳梯穿刺也有明显弊端,即容易发展成区域穿刺,进而导致假性动脉瘤的形成。为进一步改善绳梯穿刺,帮助患者获得更高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动静脉内瘘这一并发症的发生率,本院开展了以血管穿刺图为引导的穿刺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河池市人民医院血透室2020年6月—2022年6月100例首次使用内瘘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00例患者依据入院时间将其进行排序,将奇数患者设置为对照组(绳梯穿刺组),偶数患者设置为研究组(血管穿刺图组)。研究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为21~72岁,平均(45.62±7.9)岁。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为22~73岁,平均(6.71±7.8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透析治疗时间保持规律,同时每次进行透析治疗的时长在4h以上的患者;②依从性较好,能够有效进行沟通交流的患者;③血管成熟度良好,且长度在5cm以上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或者是患有较为严重的心肺疾病的患者;②存在精神障碍的患者,或者是研究中途便退出的患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绳梯穿刺法
①在进行穿刺之前,需要对AVF进行观测与评估,同时扪及震颤,确认成熟。②在进行穿刺时,需要对穿刺点进行精准把控,即第一个动脉穿刺点需要在距离吻合口3cm以上的位置,而之后的动脉穿刺点则需要与第一个动脉穿刺点间隔1~2cm;与此同时,一对动脉穿刺点和一对静脉穿刺点之间的间隔距离需要在8cm以上。③无论是动脉穿刺,还是静脉穿刺,其每轮的穿刺点个数均为3~5个,并且需要相互之间进行轮换穿刺。④在完成第一轮穿刺之后,第二轮穿刺的穿刺点位选择与第一轮相同,并不需要另外在穿刺点位周围进行穿刺,如此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循环穿刺。
1.2.2研究组在血管穿刺图引导下穿刺
(1)成立动静脉内瘘穿刺通路组。
(2)医护人员培训。
(3)血管穿刺图绘制及血管穿刺具体操作如下。①患者血管观察与评估:即通过为患者做一次常规血管彩超来对患者的血管情况进行充分的观察与评估,包括观察患者血管的大体轮廓与走向,以及评估患者的血管狭窄情况、增生情况和硬结情况。之后需依据观察与评估结果在患者的体表绘制血管图,并需要在该图上将选择好的动脉穿刺点与静脉穿刺点进行清晰标记。②绘制血管穿刺图:血管穿刺图的绘制需要在人体血管图上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在绘制过程中需要谨慎避开发生狭窄情况与增生情况的血管,并且充分依据患者实际血管长度来选择相对应个数的穿刺点,通常为3~5个,且每个穿刺点之间的间隔距离需要在0.5~1.5cm。而在完成穿刺点的选择与标记之后,需要对该血管穿刺图进行拍照与打印,并纳入患者病历留存。③设计并填写穿刺记录单:该记录单的主要作用就在于记录患者的穿刺情况,包括选择了哪些点位进行穿刺,每次穿刺的时间,以及每次穿刺的操作者等,需在每次穿刺完成后认真填写,并收纳到患者病历当中。④穿刺:按照内瘘血管穿刺图设计的穿刺点按顺序进行穿刺,即在每位患者名下建立一张通路穿刺图。⑤核对:在每次进行穿刺的时候,护理人员都需要仔细核对患者的血管穿刺图,同时依据患者的穿刺单记录情况选择相应点位进行穿刺,当所有穿刺点按顺序轮回使用1次后,又从第1个穿刺点开始,如此周而复始。在穿刺后记录并签名,如有特殊情况写入备注栏。
1.3观察指标
1.3.1护士综合能力
于培训前和培训后1周,分别对护理人员进行综合能力测评,测评量表为医院自主设计,主要测评护理人员健康促进、评判思维、人际沟通三个方面的能力,而在以上三方面的能力测评中,量表分别含有7个、8个以及7个条目,5级评分法,0~4分,得分高则能力强[3]。
1.3.2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穿刺成功判定:穿刺针斜面朝上穿刺血管,完成血管穿刺后若患者的透析血流量在200mL/min以上,以及静脉压在80~200mmHg,则可判定本次穿刺成功,否则可判定本次穿刺失败[4]。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第一次穿刺便穿刺成功的患者数占比。
1.3.3并发症
对比内瘘栓塞、假性动脉瘤、内瘘渗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士能力比较
在健康促进、评判性思维以及人际沟通等多个维度的能力上,两组护士培训前得分差异小(P>0.05);培训后研究组分别为(24.31±1.53)分、(36.72±2.37)分和(25.31±2.68)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1.88±2.32)分、(21.58±2.56)分和(23.80±2.65)分(P<0.05)。见表1。
2.2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操作成功为98.00%,对照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操作成功为89.28%,研究组更高(P<0.05),见表2。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2.0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8.00%,研究组更低(P<0.05),见表3。
3讨论
3.1可提升护士综合能力
绳梯法与扣眼法均是内瘘穿刺的常用方法[5]。前者有操作简单、疼痛小等多方面的优势,因为被广泛使用。但是随着其临床应用的广泛,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即容易诱发感染。Muir等[6]在研究中表明,就感染风险而言扣眼法是绳梯法的3.34倍。如此,在不断的发展中扣眼法逐渐被绳梯法所取代,但是也逐渐出现了新的问题,即该穿刺方法对穿刺要求较高,稍有不慎就容易诱发不良情况[7]。血管穿刺图的绘制,并以其引导穿刺操作,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穿刺操作难度。即其穿刺点位明确,只需对护士进行简单的、统一的理论及操作培训即可促使其在日常穿刺操作中对患者的动静脉内瘘血管解剖结构有更为清晰的了解,从而做到心中有数,精准把控穿刺操作。而通过对护士的培训,不仅能使得其所学知识得到巩固与提升,还能促使其沟通能力提升。如本研究所示,护士在培训之后其各个维度的能力评分,包括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力评分,对患者的健康促进能力评分,及对穿刺操作的评判思维能力评分,均相较于培训前更高。
3.2可提高一次成功率
目前临床上所存在的AVF穿刺方法有很多,但主要为区域穿刺法、扣眼穿刺法和绳梯穿刺法,并且绳梯穿刺法相较于其他两种方法推行更为广泛,这主要是因为该穿刺方法具有感染少、并发症少的优势[8]。但需要注意的是,该穿刺方法同样存在其不足之处,即缺乏标记,导致当不同护理人员对同一患者进行穿刺操作时,很容易发生跳针现象,从而导致相关穿刺点位修复愈合效果不理想。而通过绘制血管穿刺图来进行改进,则可有效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即可精准标记穿刺点位并详细记录每次穿刺操作,从而使得后续穿刺操作更为规范、准确。其中,其穿刺点位的精准标记对于提高一次成功率意义重大,如本研究所示,研究组一次成功率高达98.42%。
3.3可减少并发症
在本研究中,对照组一共有24例发生并发症,而研究组仅有6例,这说明,血管穿刺图引导内瘘穿刺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究其原因在于,在血管穿刺图的引导下,内瘘穿刺操作将变得更为精准、更为规范,从而将更少的出现因为不当穿刺操作而导致的渗血情况、血栓情况,或者是假性动脉瘤情况。杨雪群等[9]认为,若一个患者需要接受透析治疗,那么其每次透析治疗所产生的穿刺口至少需要7~10d的修复愈合时间。而血管穿刺图引导内瘘穿刺,正好可以给予患者这一修复愈合时间,从而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渗血、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其还可以有计划的轮换穿刺,有利于扩张暴露血管,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假性动脉瘤发生。
3.4可提高护士评判思维能力
穿刺图制作之前对护士进行培训,指导护士做好积极的反馈,并形成及时且准确的医护沟通模式。通过对护士和患者的全面培训,不仅能使得护士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提升,还能提高患者配合度,有效提高护患沟通能力。穿刺示意图完全是按照相关操作标准所制定的,护理操作流程与相关的思维认知存在一定的相近,就是在对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各方面分析中。评判性思维能力对护理工作的进行具体很重要的影响,能够帮助护理对相关护理工作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提升自身和工作质量[10]。血管穿刺图使护理人员能够对血管穿刺术在实际的应用中,对整个穿刺操作的各方面操作,作出更加深入的分析,并保证相关操作的安全、有效,提升血管穿刺的质量,帮助护士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的理解和分析,作出更加准确、有效的解决方法。血管穿刺图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护士在图中建立起的链接和对病历资料的分析变得越来越有深度,相关知识点也能进一步掌握,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评判性思维技巧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改善[11]。
3.5可提高患者满意度
主要是基于血管穿刺图的规范熟练穿刺方式,可以缓解患者的恐惧焦虑情绪,让患者可以积极配合,此外血管穿刺图进行了合理的间隔轮换,可大幅度减少渗血情况的发生。如此,患者对穿刺过程的满意度提高,更利于技术的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采用血管穿刺图引导下进行穿刺,在确保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的同时,提高了血透室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及健康促进能力,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T i m m y L,Mi s s y M,St e v e n K,e t a l.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ultrasound criteria to predict unassist-ed use of arteri-ovenous fistulas for hemodialysis[J].J Vasc Access,2018,19(2):167-171.
[2]阳新星.不同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8):202-203.
[3]杨丽,李高叶,应燕萍,等.基于岗位胜任力人才培养模式在护理本科实习生中的应用效果[J].广西医学,2019,41(15):2006-2008.
[4]江瑞,洪成波,凌扣荣,等.血管穿刺图在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20):1883-1885.
[5]刘贝茹.反思性教育对手术室低年资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6(8):167-168.
[6]孟照岭.以核心能力为理论框架的培训对手术室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6):988-989.
[7]丁青,朱元琴,周旭玲,等.双扣眼穿刺法在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与康复,2016,7(15):625-627.
[8]王培莉,施素华,林巧红,等.扣眼穿刺法与绳梯穿刺法对动静脉内瘘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2019(1):65-69.
[9]杨雪群,梁业梅,钟秋,等.绳梯扣眼法应用于动静脉内瘘穿刺口止血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4,2(28):449-450.
[10]陈香美.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98,123.
[11]M u i r CA,K o t w al S S,Ha w l e y CM,e t al.B utto nhole can nul a-tio n and c linical outcomes in ahome hemodialysis cohortcand s y s t e n a ti c r e v i e w[J].Cl i n J A m S o c Nephrol,2014,9(1):110-119.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