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究热补针法联合补阳还五汤在脑卒中恢复期肌张力增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酒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恢复期肌张力增高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常规针刺组和热补针法组,各40例。常规针刺组给予补阳还五汤联合常规针刺治疗,热补针法组给予补阳还五汤联合热补针法治疗。比较两组肌张力情况及生活能力,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肱二头肌肌电图参数、胫骨前肌肌电图参数。结果:热补针法组肌张力及生活能力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下肢Fugl-Meyer肢体功能量表(FM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热补针法组上下肢FMA评分显著高于常规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胫骨前肌和肱二头肌积分肌电(IEMG)、均方根振幅(RMS)及协同收缩率(CO)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热补针法组胫骨前肌IEMG、CO,肱二头肌IEMG、RMS及CO均显著低于常规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补针法联合补阳还五汤在脑卒中恢复期肌张力增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且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肌电图参数。
【关键词】热补针法补阳还五汤脑卒中恢复期肌张力增高肌电图参数
脑卒中恢复期相对较长,而其中肌张力增高在本病患者中占比极高,极大地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患者对其改善的需求也较高[1-2]。与本病患者相关的研究显示,患者除表现为肢体运动功能较差外,其肌电图参数也普遍呈现出异常的状态,且其与肌张力增高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转归密切相关,可作为本病治疗效果的重要参考。近年来临床中采用针刺配合补阳还五汤用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研究可见,多数研究显示其对本病患者具有较好的神经损伤改善作用,对于肌张力增高的改善作用也值得肯定,但是不同的针法在治疗效果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而热补法针刺作为可使局部产生热感的针刺法,其临床受认可程度持续提升,但是其与补阳还五汤联合应用于脑卒中恢复期肌张力增高患者的研究相对不足[3-5]。因此,本研究现探究热补针法联合补阳还五汤在脑卒中恢复期肌张力增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酒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恢复期肌张力增高患者。纳入标准:30~80岁;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已明确由脑卒中引起的肢体痉挛;痉挛性瘫痪,Ashworth分级为1~4级;病程2周~6个月;认知功能良好,能坚持接受治疗。排除标准:非脑血管疾病所致的肌痉挛;生命体征不稳定;合并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及精神病;患者及家属不配合治疗;有针灸禁忌证。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常规针刺组和热补针法组,各40例。常规针刺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61.32±11.03)岁;病程0.5~6.0个月,平均病程(2.19±0.73)个月;脑梗死31例,脑出血9例。热补针法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0~77岁,平均年龄(61.29±10.92)岁;病程0.5~5.9个月,平均病程(2.21±0.75)个月;脑梗死32例,脑出血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并且签署同意书。
1.2方法
常规针刺组给予补阳还五汤联合常规针刺治疗。补阳还五汤组方:黄芪(生)120 g,当归20 g,赤芍20 g,地龙20 g,川芎20 g,红花10 g及桃仁10 g,1剂/d,加水煎至400 mL,分2次服用。常规针刺治疗,主穴:患侧内关、水沟、极泉、委中、三阴交、尺泽;配穴:患侧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悬钟。辨证取穴:吞咽困难加风池、翳风;手指屈曲不能加合谷;失语加金津、玉液;面瘫加颊车、地仓。患者取仰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0.35 mm×25 mm或0.35 mm×40 mm(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施以平补平泻法,有得气感为佳,留针30 min,留针期间眼部不用行针,面部可行针2次。
热补针法组给予补阳还五汤联合热补针法治疗。补阳还五汤同常规针刺组。针刺方法:取穴与常规针刺组相同,患者取仰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0.35 mm×25 mm或0.35 mm×40 mm(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主穴运用“热补法”,术者以左手食指或拇指紧按针穴旁皮肤,右手拇食指握持针柄将针刺入穴内,候其气至,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向前连续捻按3~5次,候针下沉紧,针尖顶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急(重)插慢(轻)提3~5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3~5次;针尖顶着产生感觉的部位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产生热感。根据病情留针后,缓慢将针拔出,急扪针穴。配穴直刺或斜刺进针,行平补平泻法,以得气为佳,留针30 min,留针期间行针2次。
两组针刺均治疗1次/d,连续治疗7 d后休息1 d,再进行7 d治疗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临床疗效。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肌张力情况: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标准进行肌张力评定,其中肌张力降低2级及以上为显效;肌张力降低1级为好转;肌张力降低半级及以上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或无改善为无效[6]。总有效率=(显效+好转+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生活能力:釆用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100分为正常,≥60分为生活基本自理;41~59分为中度功能障碍,需要生活中提供帮助;21~40分为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20分为生活完全依赖。改善指数=(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治疗前得分×100%。其中改善指数≥20%为显效;改善指数≥12%为有效;改善指数<12%为无效[7]。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3)肢体运动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肢体功能量表(FMA)评价,包括上肢功能的33个条目和下肢功能的17个条目,上肢功能最高分为66分,下肢功能最高分为34分,每个方面均以得分越高表示运动功能状态越好[8]。(4)肱二头肌肌电图参数: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肱二头肌肌电图参数。采用肌电图检测仪检测积分肌电(IEMG)、均方根振幅(RMS)及协同收缩率(CO)。(5)胫骨前肌肌电图参数: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胫骨前肌肌电图参数。采用肌电图检测仪检测IEMG、RMS、CO。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肌张力情况比较
热补针法组肌张力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见表1。
2.2两组生活能力比较
热补针法组生活能力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上下肢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下肢FM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热补针组上下肢FMA评分显著高于常规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治疗前后肱二头肌肌电图参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肱二头肌IEMG、RMS及C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肱二头肌IEMG、RMS及CO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热补针法组肱二头肌IEMG、RMS及CO均显著低于常规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两组治疗前后胫骨前肌肌电图参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胫骨前肌IEMG、RMS及C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胫骨前肌IEMG、RMS及CO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热补针法组胫骨前肌IEMG及CO均显著低于常规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肌张力增高是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常见的不良情况,具有极高的发生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存状态,因此肌张力增高的临床诊治与防控需求较高。与脑卒中恢复期肌张力增高患者相关的研究中,除肢体功能的相关评分及生活能力状态等方面外,表面肌电图参数对于神经肌肉活动情况也有较为直观的反映意义,其中的肱二头肌及胫骨前肌肌电图参数等均与脑卒中肌张力增高密切相关,因此对本病患者进行诊治的过程中,上述肌电图参数均为疗效评估的重要指标[9-10]。近年来临床中关于脑卒中恢复期肌张力增高的治疗研究不断增多,而中医治疗干预方式在其中的效果占比持续提升,其中针刺及中药汤剂应用的效果研究多见,而两者联合应用的研究在其中占比较高,且临床受肯定程度较高[11-12]。补阳还五汤是近年来用于卒中后遗症治疗及改善的有效药物之一,其具有较好的补气活血通络等功效,在肌张力增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受肯定,而其与针刺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但是不同的针刺治疗方式对于患者的影响差异较大,热补法针法作为可有效提升局部皮肤温度的治疗方式,其在多类疾病中的应用研究可见[13-15]。但是其与补阳还五汤联合作用于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的研究相对不足。
本研究结果显示,热补针法配合补阳还五汤在脑卒中恢复期肌张力增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优于常规针法配合补阳还五汤,表现为肌张力及生活能力治疗总有效率均相对更高,同时FMA评分及肌电图参数改善幅度也相对更大,因此认为热补针法配合补阳还五汤更为适用于本病患者。分析原因,补阳还五汤对本病患者起到了较好的活血通络等作用,因此对于局部血循环起到较好的改善作用[16-17]。而这有助于局部组织血供氧供的改善,从而为其功能状态的改善提供有效的基础,而热补针法相对于常规针法,可通过提升局部皮温的方式进行治疗干预,因此更有助于提升针刺的作用及效果,辅助提升了针刺对于局部的刺激作用,进而在活血通络的基础上,更为有效地改善神经功能状态,促进其神经损伤的修复,因此综合应用优势更为突出[18-20]。
综上所述,热补针法配合补阳还五汤在脑卒中恢复期肌张力增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且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肌电图参数。
参考文献
[1]李爽,张黎明,徐晶,等.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3,26(9):1173-1179.
[2]吕莉丽,王崇,张恒惠,等.靳三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17):163-166,179.
[3]代静,张虎,杨洋.醒脑解痉针法联合平衡针治疗卒中后下肢肌张力增高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22,38(9):30-34.
[4]魏从兵,王丹,魏仁贤.体外冲击波联合针灸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屈肌痉挛状态的疗效观察[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1,16(9):515-517,549.
[5]周宜定.活血通络方熏洗结合经络导推治疗脑卒中恢复期肌张力增高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0,36(11):1388-1389.
[6]郭铁成,卫小梅.改良的Ashworth分级应用于上下肢肌张力评估时的比较[J].中国康复,2008,23(5):313-315.
[7]王赛华,施加加,孙莹,等.简体版改良Barthel指数在脑卒中恢复期中的信度与效度研究[J].中国康复,2020,35(4):179-182.
[8]钟立伟.清脑通脉汤加减联合针灸对自发性脑出血术后肢体偏瘫患者FMA评分及BI指数的影响[J].当代医学,2020,26(35):135-137.
[9]YUE X Y,FENG Z Q,YU X Y,et al.Fire-needle acupuncture for upper limb spastic paralysis after stroke: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 Integr Med,2019,17(3):167-172.
[10]SUN T Y,MA L X,MU J D,et al.Acupuncture improves the structure of spastic muscle and decreases spasticity by enhancing GABA,KCC2,and GABAAγ2 in the brainstem in rats after ischemic stroke[J].Neuroreport,2022,33(9):399-407.
[11]CHOW J W,STOKIC D S.Relations between knee and ankle muscle coactivation and temporospatial gait measures inpatients without hypertonia early after stroke[J].Exp Brain Res,2020,238(12):2909-2919.
[12]温鸿源,戴怡奇,杨冰,等.低能量体外冲击波联合经筋针刺治疗脑卒中肌张力增高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2,38(7):1231-1233.
[13]刘先松,董永书.温针灸联合中药熏洗对脑卒中肌张力增高病人肌张力水平、FMA评分及CNS评分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6):1020-1023.
[14]王长华.探究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采用针灸推拿治疗的临床效果[J].中国疗养医学,2020,29(1):35-37.
[15]王万书.补阳还五汤配合针灸对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负性情绪及肌张力影响的前瞻性研究[J].药品评价,2022,19(16):1000-1003.
[16]巫飞龙.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2,37(5):823-825.
[17]尹航,董育林,殷静雯.研究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采用针灸推拿治疗的临床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21,31(16):57.
[18]万兆新,罗琼.合谷透刺后溪穴治疗脑梗死后全手肌张力增高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22):125-127.
[19]寇冬权,蔡军,陈足源,等.自拟通痹汤联合针刺拮抗肌运动点治疗脑梗死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9,28(9):1630-1633.
[20]袁博,张枫帆,张星华,等.热补针法对类风湿关节炎寒证模型兔膝关节滑膜组织SIRT3、SOD2、CAT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2,29(10):79-83.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