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正文

  摘要:目的探讨桂枝茯苓丸加减与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疾病诊治作用情况。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本院诊治的92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研究探讨,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46例。其中,常规组仅采用米非司酮治疗,研究组则采用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对比两组用药后情况、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子宫和肌瘤面积、血清激素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组间子宫与肌瘤体积、血清性激素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肌瘤患者接受桂枝茯苓丸加减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可显著降低子宫及肌瘤面积,降低雌激素(E2)水平及促卵泡生成激素(FSH)水平,同时避免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成效。

  关键词:桂枝茯苓丸;米非司酮;子宫肌瘤;E2水平;FSH水平

  0引言

  子宫肌瘤,又称子宫纤维瘤或纤维肌瘤,为一种常见疾病,主要发病人群为30~50岁的女性。患者通常表现为白带增多、月经异常以及子宫增大等症状[1]。在治疗方面,尽管手术疗法较为普遍且具有一定疗效,但其创伤较大、恢复较慢,且对患者卵巢功能有一定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倾向于选择药物治疗[2]。在治疗子宫肌瘤的药物中,米非司酮被视为首选药物。临床实践表明,单一使用米非司酮的治疗效果并不显著。因此,在实际临床操作中,通常会搭配中药(如桂枝茯苓丸)共同服用以提高治疗效果[3]。本研究分析92例子宫肌瘤患者资料,旨在分析桂枝茯苓丸加减与米非司酮用药对于子宫肌瘤成效和对E2、FSH水平作用,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本院诊治的92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研究探讨,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46例。常规组:患者年龄为24~53岁,平均(37.56±1.35)岁;病程为1~6年,平均(3.13±0.32)年;单发肌瘤35例,多发肌瘤11例。研究组:年龄为25~53岁,平均(36.62±1.43)岁;病程为0.5~6年,平均(3.23±0.33)年;单发肌瘤34例,多发肌瘤12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差异较小(P>0.05),可纳入研究。

  纳入标准:①已经被确定是子宫肌瘤患者;②临床症状表现不一;③能保守治疗患者;④此次研究征得患者家属同意。

  排除标准:①对本次研究所用药品有过敏史;②免疫功能异常及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③无法自主行动者;④依从性较差或退出者。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口服,每次10mg,1次/d,用药3个月。

  研究组患者给予桂枝茯苓丸与米非司酮一起用药:米非司酮使用和常规组一样,桂枝茯苓丸组成药方为桃仁、白芍各10g,桂枝、牡丹皮各12g,牛膝、茯苓各15g,黄芪20g。如患者出现畏寒、带下清稀及小腹冷痛等表现,需在原方基础增加制附片、茴香、吴茱萸;如患者出现白带色黄且臭秽表现,需在原方基础增加金银花、败酱草、连翘、黄柏及苦参等;如患者出现腰膝酸软等表现,需在原方基础加枸杞子、山药及桑寄生;如患者出现盆腔炎性包块,需原方基础加莪术、三棱、土鳖虫。清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各服用2次,持续用药4周,共治疗3个疗程。

  1.3评价标准

  1.3.1组间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相关诊断标准,包括显效(用药患者症状和表现均无,子宫肌瘤减少90%以上)、有效(用药后患者各项指标和体征部分变小,子宫肌瘤减少30%~89%)及无效(表现和症状均未改变,子宫肌瘤减少30%以下),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皮疹及腹泻等情况。

  1.3.3两组子宫和肌瘤体积对比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治疗前后子宫与肌瘤体积。

  1.3.4组间血清性激素水平对比

  在治疗前后使用放射免疫法检查患者雌二醇(E2)、孕酮(P)、促卵泡生成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等。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文章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为(x—±s),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率(%),χ2检验,P<0.05,对比明显。

  2结果

  2.1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情况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比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比较两组间子宫与肌瘤体积

  治疗前,组间子宫和肌瘤体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子宫体积和肌瘤体积都比常规组要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比较两组间血清性激素水平

  治疗前,组间血清性激素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各相关指标均较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发病率较高。目前,临床对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尚无明确认识,但认为其发生可能与局部E2、FSH及多肽生长因子等水平异常有关。在治疗子宫肌瘤方面,主要有保守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由于许多患者对手术具有较大的心理恐惧,且术后复发率较高,因此患者往往更倾向于选择保守治疗。比较常用药物有米非司酮,为甾体类药物,有较强抗孕激素和抗糖皮质激素功效,用药物后,孕激素受体亲和力高于孕酮水平5倍多,能够抑制孕酮。米非司酮可控制和阻断受体竞争对孕、雌激素作用[7]。同时其能抑制基因翻译和转录过程,减少孕、雌激素释放,降低其水平,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阻断子宫肌瘤细胞生长,让肿瘤变小。部分研究显示,单独使用米非司酮虽有一定疗效,但停药后病情易复发。因此,联合用药可带来较好的治疗反应和预后效果[8]。

  目前,子宫肌瘤归于“癓瘕”等范畴,是血瘀型,和血瘀气滞相关联,用药时,需以化瘀散结、益气活血为主要原则。桂枝茯苓丸中药为桂枝,能活血化瘀、通血脉和化气通阳等功效,茯苓能除湿,桃仁可疏经活络、改善气血等[9]。增强个体免疫力;三棱可祛瘀消肿止疼;牡丹皮具有舒筋活络和益气活血的作用,莪术可加快血液循环,当归补血活血,柴胡理气散结等。各种药物联合应用,能活血益气,软坚散结。米非司酮与桂枝茯苓丸用于子宫肌瘤,用药效果明显。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常规组比较,治疗效果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治疗后,研究组子宫与肌瘤体积、血清性激素水平指标与常规组低(P<0.05)。

  综上所述,米非司酮与桂枝茯苓丸联用治疗子宫肌瘤疾病,能明显减少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使肌瘤体积及子宫体积变小,用药安全性较高,能降低E2、FSH水平,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童志琴,吴玉华,钟慧.桂枝茯苓丸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临床合理用药,2023,16(3):105-107.

  [2]李佳浍,郑华英,杨璐.桂枝茯苓丸加减联合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患者VEGF-C水平及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J].上海医药,2022,43(21):38-41.

  [3]王婷婷.桂枝茯苓丸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J].内蒙古中医药,2022,41(10):62-64.

  [4]张晶.关于修订《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建议[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0,11(2):67.

  [5]郭艳艳.桂枝茯苓丸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2,9(4):82-85.

  [6]李桂春,王立新.加减血府逐瘀汤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疗效观察及不良反应评价[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1,27(2):251-254.

  [7]刘晓菡.桂枝茯苓丸联合丙氨瑞林和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4):101-103.

  [8]张镛镛,雷利娜,薛秀珍.桂枝茯苓丸联合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患者临床疗效、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20,17(11):39-42.

  [9]罗莉莉,郭端英,韦丽芬,等.桂枝茯苓丸联合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的疗效及血清VEGF、ER和PR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2020,33(5):1073-1074.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